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 假设某宾馆楼房共有30层,住宿收费分别是一楼每晚2美元,二楼每晚4美元,三楼每晚8美元……即每高一层收费就翻一番,如果你身上有一百万美元,你一定认为在第30层住一晚没问题吧,实际上住30楼需要的钱数是:230=1 073 741 824美元.你看,竟然需要10亿多美元!
在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通过直观感觉就能对某一事件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经常有人说“相信第六感”.但是,我们的直觉可靠吗?从上面的材料可知直觉不一定可靠. 通过计算“数”获得“惊讶”,通过引进“字母”计算,也能让我们推断出一个离事实甚远的结论.
例 有个特别爱动手画图的同学在草稿纸上用圆规随意画了一个大圆,而他的同桌看到之后,觉得图画得十分单调,就在原图中又画了两个小圆.小圆的圆心在大圆的直径上,且小圆的直径刚好等于大圆的半径,如图1.
两人觉得这个图很美观,就讨论开了.其中一个同学认为,两个小圆的周长之和可能等于大圆的周长,而另一个同学又不同意这个观点.怎么办呢?突然,他们想到了用直尺测量一下大圆的直径再计算,不就清楚了吗?随即,他们用刻度尺测量出大圆的直径为4 cm,立刻计算出大圆的周长为4π cm,两个小圆的周长和为:2π+2π=4π cm,他们惊奇地得出大圆的周长刚好等于两个小圆的周长和的结论.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这两人又对图形进行研究了,他们通过画图计算,发现:不论画多少个大小一样的圆,只要保证这些圆的圆心在大圆直径上,并两两相切,直至画满,那么这些小圆的周长和就等于大圆周长.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说明一下这个发现正确吗?
当然,很多同学可能还是想到,把大圆的直径测量出来,再看画了多少个大小相等的小圆,从而计算出小圆的直径,接下来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但是,若我们手头没有刻度尺呢?还有,画的小圆究竟多少个呢?难道要一一计算吗?岂不是工作量太大了,耽误时间.同学们,这一章所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假设大圆的半径为R cm,画的小圆个数为n,那么小圆的直径为■ cm,从而所有小圆的周长和为:n·π·■=2πR,正好等于大圆的周长.
在这个例子中,用R cm表示任意大圆的半径,用n表示相等的圆的个数,从而这两个字母就代表了所有的情况,具有一般性,方便我们解释问题的普遍规律.因此,有时候用字母来表示数,会使问题简单化和普遍化.
到这里,可能有同学跃跃欲试,开始有想法了.在前面的基础上,把大小一样的圆变成大小各不一样的圆,如图3,其他条件均不变,那又是什么样的结论呢?猜一猜,算一算,看看你的直觉还准吗?
还是假设大圆的半径为R cm,画的小圆个数为n,那么小圆的直径依次为:d1,d2,d3,…,dn,则所有小圆的周长和为:
πd1+πd2+…+πdn=π(d1+d2+d3+…dn)=2πR.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仍然成立.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通过列代数式进行计算,从而验证了直觉的正误.
现在,给大家一个挑战直觉的例子.
试一试: 如果我们把地球近似看成球体,假设可以用一根铁丝沿赤道把地球紧紧箍住,那么此时,铁丝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圆.现在,若把这根铁丝加长1米,铁丝还是保持圆的形状,并且铁丝处处保持与赤道相等的距离.那么你觉得铁丝与赤道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能通过一个篮球吗?
你能猜出来吗?可能有人心里没谱,根本没什么大小概念,但是你能通过自己的计算,大致得出这个距离是多少.首先,大家不难确定这个距离就是铁丝加长1米后对应的圆的半径与地球半径的差,转化成平面图形,如图4.地球半径怎么得来,大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百度一下即可.接下来,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加上1米,就得出了大圆周长,从而计算出大圆半径,减去地球半径,问题就此解决.直觉准吗?
到此,还不能说挑战直觉.如果把上述问题中的地球换成乒乓球,还是沿乒乓球上最大的圆(相当于地球赤道)紧紧箍一根铁丝,然后把这根铁丝加长1米,那么铁丝与最大圆之间的距离又有多大?篮球能通过吗?
可能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能通过,因为直觉告诉他,地球太大,周长增加1米,可以忽略不计,而乒乓球太小,周长增加1米,相对来说太大了.但是,也许可能有其他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唯有通过计算才能说明.我想,计算的方法已经相当明确.你通过计算,是不是感到很奇怪?但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同学们,是不是大家已经觉得问题彻底解决了呢?如果仔细观察这两种情况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联系,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计算过程完全相同.两个问题的不同点是一个球体很大,另一个球体很小,即图4中小圆的大小差别极大,共同点是外面的大圆比小圆的周长大1米.既然两圆的周长有联系,因此,不妨假设小圆(即地球或乒乓球)的周长为c米,那么大圆(增加1米后的铁丝)周长为(c+1) 米,从而得到小圆的半径为■米,大圆的半径为■ 米,所以小圆与大圆之间的距离就是:
■-■=■≈0.16(米)=16(厘米).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最后的结果不含字母c,也就是说,不论球体有多大,只要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将铁丝增加1米之后,铁丝与球体之间的均匀距离都是16厘米,不会随球体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面对这样的计算结果,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只能说明,直观的感觉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同时,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能说直观的感觉不一定对,就放弃它.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利用直观感受进行感性的思维,得到初步的结果,然后再利用计算或推理来进行理性的证明,这样就不会让你在理智与直觉之间徘徊了.
在这一章,我们系统学习了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它们使我们摆脱了一个个具体的不同的数据的束缚,用一个统一的方式来解决处理过程和方法一样的问题,这就体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能反映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体会到,直觉有时候是不可信的,计算或推理才是获取正确结论的最好途径.
在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通过直观感觉就能对某一事件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经常有人说“相信第六感”.但是,我们的直觉可靠吗?从上面的材料可知直觉不一定可靠. 通过计算“数”获得“惊讶”,通过引进“字母”计算,也能让我们推断出一个离事实甚远的结论.
例 有个特别爱动手画图的同学在草稿纸上用圆规随意画了一个大圆,而他的同桌看到之后,觉得图画得十分单调,就在原图中又画了两个小圆.小圆的圆心在大圆的直径上,且小圆的直径刚好等于大圆的半径,如图1.
两人觉得这个图很美观,就讨论开了.其中一个同学认为,两个小圆的周长之和可能等于大圆的周长,而另一个同学又不同意这个观点.怎么办呢?突然,他们想到了用直尺测量一下大圆的直径再计算,不就清楚了吗?随即,他们用刻度尺测量出大圆的直径为4 cm,立刻计算出大圆的周长为4π cm,两个小圆的周长和为:2π+2π=4π cm,他们惊奇地得出大圆的周长刚好等于两个小圆的周长和的结论.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这两人又对图形进行研究了,他们通过画图计算,发现:不论画多少个大小一样的圆,只要保证这些圆的圆心在大圆直径上,并两两相切,直至画满,那么这些小圆的周长和就等于大圆周长.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说明一下这个发现正确吗?
当然,很多同学可能还是想到,把大圆的直径测量出来,再看画了多少个大小相等的小圆,从而计算出小圆的直径,接下来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但是,若我们手头没有刻度尺呢?还有,画的小圆究竟多少个呢?难道要一一计算吗?岂不是工作量太大了,耽误时间.同学们,这一章所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假设大圆的半径为R cm,画的小圆个数为n,那么小圆的直径为■ cm,从而所有小圆的周长和为:n·π·■=2πR,正好等于大圆的周长.
在这个例子中,用R cm表示任意大圆的半径,用n表示相等的圆的个数,从而这两个字母就代表了所有的情况,具有一般性,方便我们解释问题的普遍规律.因此,有时候用字母来表示数,会使问题简单化和普遍化.
到这里,可能有同学跃跃欲试,开始有想法了.在前面的基础上,把大小一样的圆变成大小各不一样的圆,如图3,其他条件均不变,那又是什么样的结论呢?猜一猜,算一算,看看你的直觉还准吗?
还是假设大圆的半径为R cm,画的小圆个数为n,那么小圆的直径依次为:d1,d2,d3,…,dn,则所有小圆的周长和为:
πd1+πd2+…+πdn=π(d1+d2+d3+…dn)=2πR.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仍然成立.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通过列代数式进行计算,从而验证了直觉的正误.
现在,给大家一个挑战直觉的例子.
试一试: 如果我们把地球近似看成球体,假设可以用一根铁丝沿赤道把地球紧紧箍住,那么此时,铁丝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圆.现在,若把这根铁丝加长1米,铁丝还是保持圆的形状,并且铁丝处处保持与赤道相等的距离.那么你觉得铁丝与赤道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能通过一个篮球吗?
你能猜出来吗?可能有人心里没谱,根本没什么大小概念,但是你能通过自己的计算,大致得出这个距离是多少.首先,大家不难确定这个距离就是铁丝加长1米后对应的圆的半径与地球半径的差,转化成平面图形,如图4.地球半径怎么得来,大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百度一下即可.接下来,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加上1米,就得出了大圆周长,从而计算出大圆半径,减去地球半径,问题就此解决.直觉准吗?
到此,还不能说挑战直觉.如果把上述问题中的地球换成乒乓球,还是沿乒乓球上最大的圆(相当于地球赤道)紧紧箍一根铁丝,然后把这根铁丝加长1米,那么铁丝与最大圆之间的距离又有多大?篮球能通过吗?
可能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能通过,因为直觉告诉他,地球太大,周长增加1米,可以忽略不计,而乒乓球太小,周长增加1米,相对来说太大了.但是,也许可能有其他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唯有通过计算才能说明.我想,计算的方法已经相当明确.你通过计算,是不是感到很奇怪?但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同学们,是不是大家已经觉得问题彻底解决了呢?如果仔细观察这两种情况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联系,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计算过程完全相同.两个问题的不同点是一个球体很大,另一个球体很小,即图4中小圆的大小差别极大,共同点是外面的大圆比小圆的周长大1米.既然两圆的周长有联系,因此,不妨假设小圆(即地球或乒乓球)的周长为c米,那么大圆(增加1米后的铁丝)周长为(c+1) 米,从而得到小圆的半径为■米,大圆的半径为■ 米,所以小圆与大圆之间的距离就是:
■-■=■≈0.16(米)=16(厘米).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最后的结果不含字母c,也就是说,不论球体有多大,只要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将铁丝增加1米之后,铁丝与球体之间的均匀距离都是16厘米,不会随球体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面对这样的计算结果,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只能说明,直观的感觉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同时,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能说直观的感觉不一定对,就放弃它.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利用直观感受进行感性的思维,得到初步的结果,然后再利用计算或推理来进行理性的证明,这样就不会让你在理智与直觉之间徘徊了.
在这一章,我们系统学习了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它们使我们摆脱了一个个具体的不同的数据的束缚,用一个统一的方式来解决处理过程和方法一样的问题,这就体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能反映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体会到,直觉有时候是不可信的,计算或推理才是获取正确结论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