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教育界。文章以民族地区公民思想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提出了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对策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必然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探讨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其特殊意义。
  一、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获得较快发展,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中华民族意识、政治意识也在不断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发展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少数民族群众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参政议政等正确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加强了城市民族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都是当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变化。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诸如理论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深度不够,缺乏时代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族散居化,理论教育出现“真空”地带;经济差距导致缺乏民族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等。
  二、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策
  (一)从民族地区公民心理需求切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促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三种心理成分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教育工作的真正效果。“知”是指个体的思想认识。“情”是指伴随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情感体验。“意”则是指在相应认识水平支配下,个体的行为过程和意志努力程度。
  1.从民族地区公民的心理需求切入。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导致各民族的心理素质、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远离现代,转换较为困难,因此,在竞争中少数民族处于弱势。当少数民族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时,首先面临的是文化撞击。文化撞击必然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考虑到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差异。
  2.不断的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各族人民的需要也日益提高。首先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刺激,使他们渴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生活。其次,表现在精神生活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民族素质大大提高,他们接受的信息多了,眼界开阔了,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时,有了更多的参照物,因此,对本民族的前途命运更加关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治意识更加强烈。如果我们能不断的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这些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会使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从心理上加强对国家的向心力,对汉族的亲和力,就会使民族团结日益深化。从民族心理来看,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富于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这种被视为民族标志之一的风俗习惯,不但本民族的成员都热爱它,遵从它,维护它,同时,也希望别的民族能同他们一样对待这些风俗。这种民族心理不论哪个种族、民族都是一样的。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看,这种心理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此,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这种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利用宗教中积极的因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宗教道德,就是以非感性的人和神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适应信仰者与信仰对象的关系的行为,使之适合于人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1]宗教道德是唯心主义的道德体系,这就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神圣性及排他性、宿命论及功利性等消极作用。所以宗教道德无法成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道德取向,只能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但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成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资源。
  1.净化信徒的心灵、消除贪欲,消解社会不良道德现象。宗教道德一般要求信徒乐善好施、慈悲为怀,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省察内心。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利害冲突中,相对而言不会损伤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甚至在必要的条件下能够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这种净化了的心灵自然而然催生出一个净化了的社会整体环境。宗教的诸多戒律教条明确指点人们该如何去做。如对待贪欲,它劝导人们要有平常心,名利不过过眼烟云,应淡而处之,清心寡欲,平衡人的心理落差。对待朋友要有忠义之道,朋友是成德之本。只要对于具体的道德规范心怀虔诚,践行不止,神的全知全能定能感知并记为功德。若心存侥幸,作恶多端,将倍受惩罚。这种道德自觉如果在全社会普遍存在,不良道德现象自会逐渐消解,社会风气必然越来越好。
  2.缓解心理压力。对自己行为的良心谴责可以形成心理压力。虽然传统思想观念中类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善言善语代代传递,潜移默化规劝着人们的行为。但人非个个圣贤亦不能事事圣贤时时圣贤,个人心理的差异导致部分人在过失行为之后摆脱不了自责的干扰,以致日久积深出现心理障碍。同样,激烈的竞争虽然有种种利处,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促使服务行业推出日益完善的服务……可长时间处在某种高度紧张和重压之下,精神上也难免疲惫,对人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危及人的健康。此外,经济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以及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等也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因此要有缓解压力的途径,有释放不良情绪的空间。[2]
  3.借宗教道德的基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宗教道德将“行善”和“爱”作为道德内容的中心,现实生活中其积善去恶的说教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论宗教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出发点和归宿上存在多大的区别,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去恶从善的基本原则。尽管宗教史上曾借“爱”和“善”之名进行过残忍的争杀掠夺,但不是主流。在三大宗教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止恶行善,自利利他”等教诲与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弘扬的主题相一致,对提高现阶段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可取之处。因此宗教道德发挥作用的合理方式对公民道德建设颇有启示。   (三)夯实民族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1.公民道德建设应建立在科学信仰基础上。信仰统摄着人的理智情感,指导着人的行为。在怎样面对世界和人生中的困惑,信仰出示了既具体有抽象的答案。宗教中正是出于对神的信仰,信徒才会在一举一动中严格遵照神的教诲。《古兰经》言“:谁背叛正教,致死不信道,谁的善功在今世和后世无效”。可见,信仰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第一位的,失去信仰,道德实践就失去了原动力。当前道德建设首先要面对的也是信仰问题。良好信仰状态缺失导致个人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人们道德感丧失,行为失去约束,社会上人心散乱、浮躁、没有凝聚力,个人与社会关系失常。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我们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里的共产主义道德可以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最高理想,有了这一航标的指引,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成了道德信心的源泉,人们的行为发自内心而不需太多外力强制。
  2.加大西部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认同感。道德认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一定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和目标。要做好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于在社会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领域下功夫,还要切实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搞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汉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大多数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民族地区。这就使经济发展问题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阶段,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体地讲,就是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牢牢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在世纪之交,党和国家转变观念,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条件的积累,将形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合力,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拉大、财政困难、就业以及贫困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或根本解决,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乌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华北师范大学,2006.
  [2]孙超.公民道德建设情境下的宗教道德[D].华东师范大学2004:17.
  [作者简介]李小平,女,山西方山人,青海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互联网出行平台的发展引发驾驶员与互联网出行平台多种多样的劳动关系纠纷.然而我国所应用的“三要件”理论过于僵化,司法实践对于二者法律关系认定亦大不相同.本文由四份不
作文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试卷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也一直以来是影响他们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改善小学语文作文的现状,让学生不再害怕语文
时至今日,上海女人虞雅娟仍然时时牵挂阳江河轮上的那20多位兄弟,因为在阳江河轮上,她与他们共同度过了在太平洋上航行的84个日日夜夜.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绩效管理,在此分析绩效管理的主导方向、主要环节、主题和相关影响因素,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进行企业绩效管理的必要原因和当进行绩效管理时所存在的一些主
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锻炼效果好等特点,深受广大社会各界人士、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它能全面锻炼身体,
[摘 要]一直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调整对象的界定始终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就当下我们对宪法学理论总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对宪法的调整对象似乎理应有一个明确和概括的结论。但目前我国宪法学理论界还没有把宪法的调整对象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清楚而明白地提出并加以充分研究。无论如何,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内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从而对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提升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il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w
摘 要:稳定建筑物平衡的关键在于地基基础的建设,地基是一切建筑物建造的基础,项目工程建设工作起始于此,地基建造期间,应根据地理环境实质情形,设置相应地基防沉降手段措施,以保障地基建设工作完毕,地基的建设品质。本文重点分析了地基失衡沉降的根本原因及危害,地基失衡沉降产生的隐患问题及测定方式。探讨了治理地基失衡沉降隐患问题的对应施工技术,简要阐明了建筑地基的墙体施工失衡对策措施。  关键词:建筑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