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与仿写式读写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进行深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记叙文;仿写;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0-01
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的是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因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一种倾向就是教师以应考为导向,重点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进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具备一定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记叙文阅读教学,加强了读与写的联系,将记叙文中所蕴含的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仿写为切入点,打造一个以阅读引导写作的通道,最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叙事逻辑
记叙文的三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完整的事情必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阅读者完整地了解到一件事情的全貌:(1)逻辑是否清晰,如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地点或者场景的转换顺序来叙述的;(2)情节发展是否连贯;(3)叙事详略是否合适;(4)人物描写是否到位。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上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体验,以教材文本为范例,再通过相应的仿写作业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这样就将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对人物的细致描写
记叙文无非就是写事或者写人。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千篇一律,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有刻意雕琢的公式类痕迹。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呢?以《邓稼先》这篇文章为例,教学时注重让学生体验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全文没有详细描写“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的外貌,因为这不是这位人物的突出特征,他的伟大在于其精神。因而作者先写了邓稼先在“文革”期间接受了神秘任务后就从公众、家庭中消失了,一消失就是许多年,家人不知道他在何方干什么工作,直到1986年他的事迹在各大报刊刊登时,家人才知道他做了一个对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而这时,他由于工作已经得了重病。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插入一段真实的故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政宁在邓稼先病重期间去探望他时问了一个问题:“你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你奖了多少钱?”他说:“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这些典型事例的描写就把邓稼先伟大的精神深刻地展现了出来,读完让人唏嘘不已。教学完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仿写一篇记叙文,以《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学生熟悉的人物为对象描写一下他们感人的事迹。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也就是人物的独特特征,或者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如何通过记叙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恰到好处地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呢?下面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作者以“客人”的视角,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段描写从“脸”“眼睛”“嘴巴”“下颌”等处着手,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适当想象,给贝多芬的外貌赋予了一定的情感状态,一个音乐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而跃然纸上。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明白了这段描写的玄妙之处,接着让学生现场写一篇微作文,可以写教师,也可以写周围的同学,既可以调侃,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注意在调侃中不可伤害别人的自尊。通过仿写,学生对教材阅读篇目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我的一种写作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对景物的描写
好的景物描寫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呈现出其具体状态,使人读了如亲见亲闻,身临其境一般。教材中的写景单元和状物单元都是学习景物写作的最好例子。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强调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中都有非常细腻生动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各具形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华南虎》中,虽然只描绘了华南虎的背面,但是作者用“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从墙上带血的抓痕,描绘出一只悲愤的老虎,这一处就将老虎的形象描绘出来。同样,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增加仿写练习的次数,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想到写,时时实践写,将仿写式读写结合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改善读写现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记叙文;仿写;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0-01
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的是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因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一种倾向就是教师以应考为导向,重点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进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具备一定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记叙文阅读教学,加强了读与写的联系,将记叙文中所蕴含的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仿写为切入点,打造一个以阅读引导写作的通道,最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叙事逻辑
记叙文的三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完整的事情必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阅读者完整地了解到一件事情的全貌:(1)逻辑是否清晰,如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地点或者场景的转换顺序来叙述的;(2)情节发展是否连贯;(3)叙事详略是否合适;(4)人物描写是否到位。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上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体验,以教材文本为范例,再通过相应的仿写作业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这样就将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对人物的细致描写
记叙文无非就是写事或者写人。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千篇一律,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有刻意雕琢的公式类痕迹。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呢?以《邓稼先》这篇文章为例,教学时注重让学生体验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全文没有详细描写“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的外貌,因为这不是这位人物的突出特征,他的伟大在于其精神。因而作者先写了邓稼先在“文革”期间接受了神秘任务后就从公众、家庭中消失了,一消失就是许多年,家人不知道他在何方干什么工作,直到1986年他的事迹在各大报刊刊登时,家人才知道他做了一个对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而这时,他由于工作已经得了重病。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插入一段真实的故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政宁在邓稼先病重期间去探望他时问了一个问题:“你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你奖了多少钱?”他说:“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这些典型事例的描写就把邓稼先伟大的精神深刻地展现了出来,读完让人唏嘘不已。教学完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仿写一篇记叙文,以《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学生熟悉的人物为对象描写一下他们感人的事迹。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也就是人物的独特特征,或者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如何通过记叙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恰到好处地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呢?下面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作者以“客人”的视角,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段描写从“脸”“眼睛”“嘴巴”“下颌”等处着手,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适当想象,给贝多芬的外貌赋予了一定的情感状态,一个音乐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而跃然纸上。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明白了这段描写的玄妙之处,接着让学生现场写一篇微作文,可以写教师,也可以写周围的同学,既可以调侃,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注意在调侃中不可伤害别人的自尊。通过仿写,学生对教材阅读篇目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我的一种写作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对景物的描写
好的景物描寫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呈现出其具体状态,使人读了如亲见亲闻,身临其境一般。教材中的写景单元和状物单元都是学习景物写作的最好例子。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强调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中都有非常细腻生动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各具形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华南虎》中,虽然只描绘了华南虎的背面,但是作者用“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从墙上带血的抓痕,描绘出一只悲愤的老虎,这一处就将老虎的形象描绘出来。同样,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增加仿写练习的次数,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想到写,时时实践写,将仿写式读写结合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改善读写现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