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故乡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五年前的火车站,与《莫愁》初相遇,只为打发冗长的旅途。
  那正是杂志的黄金时代,也是阅读的焦渴期,从大街上报亭的密度就可见。那也是鸡汤文开始泛滥的最初,到处都在鼓励勇气,满大街都在叫卖梦想。而《莫愁》的封面标题给了我购买的理由,好像叫《难忘童年》。
  那是一个大家都小跑着前进的年代,居然还有杂志在贩卖并不入伍的童年。那本《莫愁》给了我意外之后,也给了我一份小清新。她讲诉说:深夜的纽约街头,一个老爷爷安静地等待红绿灯,尽管大街上空无一人。那不仅仅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令我在吵闹如菜市场、各种脚臭吃物气味混杂的车厢里,心里有了一份可期待、可攀爬的宁静。
  还是说说那个难忘的童年,那是一个没有小清新的年代。忙着赶路的大家,没有时间给孩子童年,巴不得他们以火箭的速度起跑,更别说回忆童年。事隔十五年,我不再记得那篇文章的作者,但我记得他的童年与我的如此接近,仿佛他就是我的发小。他捉过知了,光着屁股下河摸鱼,在田野里偷烤玉米和地瓜。那个“作”透了的童年在儿时感觉特别漫长,充斥着被家长束缚禁锢的苦恼。只是,告别家乡,攀爬多年,再回望那时,才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就是那时无意间拥有的简单的快乐。
  那天,我在喧闹的车里,眼圈红了又红,心里一静再静。
  人与人之间需要缘分,人与书之间同样如此。从此,我与《莫愁》每月一见。后来,她改名《莫愁·智慧女性》,文字更加宁静隽永。她于我,既是一种提醒,告诉我别因为走得太远太久,而忘记当初为何出发;同时,也是一份意外的精神补给。我不喜欢明星八卦,个人认为那些道听途说的情感故事与大妈大婶们的飞短流长无别,我也不喜欢那些鸡汤文,觉得像是成功学在跟心理学抢病人。而这些,恰恰是《莫愁·智慧女性》始终摒弃的东西,她一直很有个性地坚持着对科学的尊重、对常识的普及、对理性的捍卫,并试图在一个众盲的潮流里,坚守信仰。我想我应该是最早从《莫愁·智慧女性》里全面了解了抑郁症,那时候,它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精神富贵病。我也应该是最早在全民养生热中,在《莫愁·智慧女性》里看到养生先养心的字眼,她让我明白了启蒙与洗脑的差距——-大师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莫愁·智慧女性》说:能做你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大师说: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它。《莫愁·智慧女性》说:即使改变不了环境,也不要被环境改变了自己。
  是的,当那么多杂志告诉人们什么是奢华时,《莫愁·智慧女性》一直在传播教养。
  因此,这些年,我对《莫愁·智慧女性》的追随,与其说是习惯使然,不如说是在时代里找一个同行者,彼此互为知音,默默点燃。
  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她安然在我书房的一隅,不断长高,我也由风华正茂步入不惑之年。生命总要有一些刻度,来标记来时路的街角阡陌,而《莫愁·智慧女性》里,埋藏着我这些年来思维发育的脉络,那里,是另外一个故乡——我有幸把故乡放在了家里。
其他文献
他们只是害怕孤独  一个朋友外向开朗,在朋友圈中活跃度非常高,总是组织各种聚会活动,整天呼朋唤友,干什么都一帮人跟着。另外一个内向的朋友很羡慕,对我说:“你看人家活得多么充实。”  不,我不这么看,他只是太孤独了。  一切多么明显,他总是没有落单的时候,每当风平浪静无事可做,只剩下一个人,就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一定要马上打电话,招呼人,安排吃饭、聚会、打牌、按摩。别人聚会是需要由头的,他不需要,反
期刊
在意大利听过一件有意思的事,说有个哥们儿替人养牛仔裤。  一条牛仔裤穿上,晚上脱下来,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接着穿,不洗,就这么一天不断地穿三年。之后能卖好几万元。  当时我忘了问是三万人民币还是三万欧元,也不知道牛仔裤养几年有什么花头,不过有些东西是新不如旧的。有些老物件儿越看越可亲,大概是它身上有一天一天的日子。  苏轼喜欢养生,也喜欢谈医。他说过一个人在船上惊了风浪,得了狂疾,最后
期刊
闫浩 男 34 岁 无锡 事业单位  上周六晚上,几个朋友聚餐。酒至酣处,一个朋友问:“和伶秋还有联系吗?听说她结婚又离婚了。”记得一年前,有朋友在我面前提到伶秋的名字,我要么大发雷霆,要么灌酒大醉。可现在,我竟能笑着祝她幸福。  伶秋是我的前妻。我们是大学同学。她是英语专业,我是旅游专业。大一那年,两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各自占领操场的一侧。当时,他们正在进行体育测试,50米短跑和立定跳远。身高1
期刊
夏日清晨,在早点铺腾腾的蒸气里,太阳偷偷爬上了天,照着这忙不迭的生意,照着赶场的一拨拨人群,也照着那个熟睡的疯子。他紧挨着桥头一栋小屋的墙角,那是一个垃圾中转站点。  伏天的太阳,半晌就把四处照得火一般透亮、炙人了。疯子突然醒来,揉了揉浑黄的眼,抠一下生跳蚤的脏乱头发,洗刷完毕,去赶小镇的集。  疯子喜欢这一天:那么多人,那么多可捡的东西。  他兴冲冲,甩开膀子飞快地走,所及处人群默契地在背后指手
期刊
Q:我越来越讨厌我妈。我被这不孝的念头折磨了好久。  大学毕业后考虑到父亲再婚,母亲又退休回家,生活范围缩小,更加脆弱和孤苦,我决定搬回家里住。从此,生活在我妈的“监视”和“控制”中。我无数次发现她在偷看我的包,我上厕所时,她忙着翻我没来得及关掉的QQ空间。  看到我变色的脸,她解释说:怕我学坏,怕我上当受骗。拜托,我都25岁了。  我抗议再三,她总故态复萌。究竟如何平息我的愤怒?  A:有些孩子
期刊
2015年1月19日下午1点,14岁女孩袁梦从17楼纵身跃下,不治身亡。“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要回工钱”,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她用生命为代价,讨回了89万元工程欠款,用于发放农民工工资。这笔染血的工程款,成为父母永远的痛。  我们可以埋怨这对粗心父母,不该让孩子参与过激的讨薪行为,但对他们来说,其中的无奈和疼痛,旁人恐怕难以体会。  我们要关注的是——为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建筑领域农
期刊
某日,经人介绍,开始阅读美国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1940年出版、好评无数、重版多次的阅读指南,让我得以进入阅读的全新阶段。  把阅读的层次区分出来的想法,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边最了不起的说法。  一直以来,我喜欢不间断买书。以致在先生印象里,我的网购全是书。可生活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也不可免俗,似乎一天天被电子屏幕绑架,阅读大多停留在轻、浅阶段。  
期刊
2014年2月号本刊刊发的《体面地老去》一文,让很多读者深有感触,纷纷给编辑部打电话、写信,诉说他们读完此文的感想。江苏海安的一位读者,就此文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长信。我们摘录了她信件的部分内容,与众多读者分享:  “此文提醒了我们如何认识人生、如何尽快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免老来措手不及、凄惶度日、孤独无援地老去。  为什么很多老人是成功的家长,却不能安然度过晚年?我认为,一是
期刊
2015年,作家周晓枫把自己推向万众的舌尖。一本《宿命:孤独张艺谋》让她不得不将父母送至国外旅游,自己也断掉与外界的联系。凭着一份文人的不安与不忍,她冲向了可以预知但依然在意料之外的风暴之中……  缺乏讨好的天赋  2006年之前,周晓枫过着纯粹的文艺生活,一边做编辑一边写作。她的文字始终狞厉,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写了六七本书,尽管不畅销,但她很知足:“我的服务意
期刊
近来看的《沉睡魔咒》这部影片,给了我意外惊喜。  要说迪斯尼的出品,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喜欢反派。因为大多数反派虽是蛇蝎美人,却总能独当一面;或是丑陋怨妇,却不屈不挠。反观公主们,唯唯诺诺,把自己的命运放在王子手中,等待他们的解救。用自己一时一瞬的美貌,赌上一辈子的幸福和生命安全。  小时候的我,羡慕妒忌她们的好运。长大后,我为她们感到悲哀。如果所谓的爱情或命运就是如此,我宁可不要。  原本的《睡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