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会有粮荒吗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门有米买,进屋有饭吃,已成为当代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饥饿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吃饭不再是我们需要劳神费力考虑的问题。然而,2003年秋天悄然出现的粮食涨价风潮,不能不让中国人重新思索一个问题——
  
  一、粮价涨起来
  
  烧饼怎么涨了价?
  2003年国庆节后的一个早晨,在长沙工作的张先生按平常的习惯,来到一个早餐摊点,掏出两元钱买4个烧饼,摊贩接过钱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及时给他夹烧饼,而是又伸出手来对他说:“还要4角钱——因为烧饼涨价了!”
  “烧饼怎么会涨价?”张先生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聊起,这才知道,不只是烧饼涨了价,猪肉也涨了价,鸡蛋也涨了价,豆腐也涨了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价波动承受能力的增强,这个过去足以引起人们震惊和恐慌的事情,开始却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直到上涨幅度日趋加大,人们这才从超市和菜场里的价格标签里,发现了粮油食品价格已经悄然上涨的事实。
  这次的粮油上涨,早在2003年8月份就初显端倪,当时主要以食用油为主。到10月中旬,则从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开始,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5元,每桶上涨5.5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公斤5.2元涨至5.6元左右,猪肉由每公斤11元至12元涨至14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每公斤上涨0.6元左右,豆腐每公斤上涨0.4元左右。
  粮油及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据了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10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每吨平均涨幅40元至80元,黑龙江小麦每吨收购价达到1100元,比上年同期上涨32%左右。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每吨上涨80元至120元;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分别达到每吨2900元和1050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400元和80元至120元,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和10%左右。
   徐文昌是河南省濮阳市一家面粉厂的老板,他正为自己的决策偷着乐。在10月16日举行的郑州小麦交易会上,他果断出手,以1050元每吨的价格购进了2000吨小麦,结果几天后就涨到1100元。“好多年没见到这样的疯涨了。”他颇为感慨的说。确实,农产品价格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大面积上涨,这还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多米诺效应
  粮食是万物之首,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所有的商品中,它是核心,是“带头羊”。粮价上涨,必然拉动所有粮食转化商品的涨价,并带动其他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统计部门统计,粮价上涨,可以牵动一千多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因此,粮价上涨往往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同样引起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波动。首先引起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势头即十分明显,当月鲜菜、油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2%、7.7%和5.1%,食品整体价格同比上涨3.2%。而到10月份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所上涨。
  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后,生产资料价格也紧随其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1.7个百分点。在其所调查的39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工业行业的价格呈上涨趋势。其中涨幅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另外,棉花价格仅9月份每吨就上涨了三千余元,三季度末的国内棉价较2002年中期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年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这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虽然没有达到引起通货膨胀的程度,但也足以让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尚未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许多人都还记得,1994年的那次粮食涨价风潮,曾引发一场席卷全国的疯狂抢购之风,许多地方甚至出现粮食脱销的局面,并由此导致一次通货膨胀。然而,今年的粮食涨价,却没有出现抢购粮食的景象,许多人对此泰然处之,坦然承受。这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物价波动的承受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次的粮食涨价,存在着一定的合理因素。
  在市场经济里,商品价格的涨涨跌跌,是非常正常的。像粮食,前几年年年跌价,现在价格稍微涨一点,其实也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我们更不能因此就断言中国的粮食出了问题,中国人马上就要勒紧裤带过紧日子了乃至要饿肚子了。事实上,目前的粮食涨价很大程度上有着市场价格回归的性质。
  以广东省为例,2003年国庆节之后,广东省粮油及部分副食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10月之后,花生油涨幅为18%,大米的涨幅为9%,猪肉的涨幅为8%。但客观地说,这是在近年来我国粮油价格持续低迷情况下出现的。据广东省物价局分析统计,该省粮油等食品价格自1997年以来连续6年处于负增长态势。2002年比1997年,食品价格水平下降13.3%,其中粮食价格下降15.1%,油脂类降幅高达23.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20.6%。可见,价格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低位滑行之后,出现恢复性上涨,实际上属于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从另一角度看,由于多年来农产品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处于偏低水平,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近期农产品价格的反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
  另外,粮价上涨虽然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和间接带动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这次粮价上涨,并不会引起新一轮通货膨胀。其理由,首先,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已大幅度下降,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其次,我国经济整体上已从短缺经济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
  尤其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前的情况也映证了这一点。粮食的涨价并没有引起人们生活的改变。国家统计局的一项快速调查显示,虽然短时期内粮油价格变动会影响到城市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但尚不足以根本影响到居民经济消费生活。因此,我们没有看到1994年那次粮油价格上涨导致的抢购风潮,更没有出现粮食脱销的局面。
  
  二、粮食安全敲警钟粮食紧张的信号
  
   这次的粮食价格上涨,虽然有着市场价格回归的合理成分,并且也没有引起大的市场波动,但短期内出现如此大面积大幅度的上涨,却是一个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说,前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大幅度增加,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近两年粮食生产有所下降,但目前总体上粮食仍是供大于求,库存充裕,市场稳定,粮食供给是有保证的。但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组织举行了第四届中国粮食市场化论坛。有专家提醒,此次粮食上涨风波,是进入新的粮食短缺期前夕的一个信号,我国粮食市场的拐点可能在2005年前后到来。换句话说,那就是中国的粮食短缺在2005年可能达到高峰。
  业内人士分析,这次的粮价上涨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粮食涨价;二是国内粮食减产,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三是粮食生产经历一个新的周期。而这三个原因实际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粮食供应状况并不乐观。
   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转变,是粮食生产状况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各地普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出现萎缩,粮食产量逐年走低,这是粮食涨价的一个根本原因。据我国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步入长期低迷,粮食生产开始受到忽视。于是,从1999年开始,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调减,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到2001年,全国累计减产粮食5965万吨。2003年更是出现了我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的局面。入秋之后水灾严重,导致北方很多地方小麦播种受到较大影响,加上人为的调减,2002年至2003年度,全国仅小麦的种植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连续第六年下降。受此影响,2003年小麦产量比上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有关部门预测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将减少3%,总产量可能跌破4.5亿吨。仅安徽省就比上年减产100亿公斤,减幅为18%,总产量为12年来的最低水平。黑龙江省2003年的粮食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减少100亿斤以上。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亿吨至4.9亿吨之间,一般当年产需缺口在0.25亿吨至0.35亿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宝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4年来一直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颜波博士说:“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缺口逐渐加大。江苏今年的粮食缺口达到40亿公斤~50亿公斤,而该省境内所有的库存,包括中央储备在内只有60亿公斤;山东过去是个产粮大省,2003年产量下降到325亿公斤,而消费量达到400亿公斤。”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很大原因在于粮食的比价效益较低,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种粮不合算。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1999年至2002年间,该省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效益分别是-12.45元、-40.3元、-50元和-44.95元。由于谈不上效益,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也随之逐年降低。
  中国农业大学李秉龙教授认为,近些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严重,农民种地获得的收益没有明显增加,有些地区种一亩地仅能获利100元至200元,部分人因此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此外,随着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出现了一批“无粮乡”“无粮县”等;西部一些地区“退耕还林”,也减少了一部分耕地。而提高单亩产量,需要高科技投入的育种和科学施肥,在粮价过低时,农民不会在提高亩产上下功夫。还有不少地方大办开发区乱占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报告显示,1998年至2002年间,江苏平均每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334万亩,平均降幅达到4%,人均占有粮食从1997年的500公斤减至2002年的394公斤,恢复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专家认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其实并不稳定,粮食生产难进易退。当前对粮食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必须进行严密的规划,使粮食的调减保证在中国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展开。人们饭量在减少,人们越吃越精,越吃越好,这并不能掩盖中国是人口大国的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这是一个必要的提醒。
  
   国际市场靠不住
  前几年,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一些人便盲目地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自己劳神费力种粮食,不如到国外买粮食更合算。其实这是相当荒谬的。全球粮食供应并不充裕,加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满足中国庞大的粮食需求,国际市场只能起到调剂平衡作用,而不能过分依赖。否则的话,国际市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贸易量便会大幅度降低,从而价格暴涨,这无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2003年的粮食上涨风波,便是首先发源于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紧张,价格上涨,正好又碰上国内粮食减产,结果导致粮油价格上涨。
  据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李思恒介绍,2002年/2003年,全球三种谷物(小麦、粗粮、稻谷)总产量预计为20.31亿吨,比上年度减产6330万吨,这是1996年/1997年后连续第六年递减,同时粮食价格也出现了7年来的最大波动。
  事实上,2002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粮食便出现了大幅度减产,导致小麦价格暴涨。2003年欧洲粮食再一次严重减产。法国农业部2003年10月14日公布的统计显示,天气原因使法国2003年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预计粮食总产量为5500万吨,是最近8年来收成最低的一年。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3年至200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4704亿吨,比上月预计数减少231万吨;期末库存为1.2901亿吨,减少了155万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少3363万吨。
  再说,粮食是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的,连粮食都依靠别人供应,那么我们的国家就相当于命悬于别人手中。保证必要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企图通过进口来解决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极不现实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三、中国人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战争的胜利,但却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事实已经宣告他的预言破产。而不久前,美国学者布朗又耸人听闻地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因为他认为“中国开始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深思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填饱中国人的肚子要多少粮食?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却只有14.34亿亩耕地,每人平均仅1.1亩。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也是中国的吃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有人计算,十三亿多人都张开嘴巴,每天要“吞”下78万吨粮食,相当于一个粮食基地县全年的总产量。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消费是人们直接消耗的粮食,包括一日三餐吃的米饭、馒头、窝头等主食(即口粮),点心、豆制品、米粉等副食品(即食品工业用粮),以及饮料、酒用粮等。间接消费则是饲养家畜、家禽消耗的粮食,人们虽未直接消耗粮食,但却是将粮食以饲料的形式转化为动物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后食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间接消费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
  根据热量计算,一个人要维持生命,每年需要125公斤粮食;如果要保持一定的体力,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每年必需消费230公斤粮食,而如果要保证吃饱、吃好,则每年需要消费粮食四百公斤左右。
  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一个中国人,一年的口粮大约为二百五十公斤,食品工业用粮2公斤,饮料、酒用粮5公斤,饲料用粮110公斤,一共大约为三百七十公斤。全中国十几亿人口,一年的粮食总消耗量便为4.5亿吨,加上工业用粮和种子粮与我国粮食总产量(1995年为4.65亿吨)基本上能保持平衡。因此,中国政府于1992年宣布:中国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外,已基本解决全国的温饱问题。
  当然,这是紧打紧计算出来的一个保证能填饱肚子的数字,事实上,中国人早就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而是在努力争取“吃好”。而“吃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肉类食品消费增加,也就是间接消耗的粮食增加。因为按我国目前的水平,每产一公斤肉,需要消耗三四公斤粮食(饲料),按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必须达到400公斤。按目前的十三亿多人口计算,总消费量需要5.2亿吨,按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控制目标16亿计算,总消费量是6.4亿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生产压力非常之大,按2003年不足4.5亿吨产量看,实实在在的缺口就有0.7亿吨,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才能弥补。因此,看到部分地方农民卖粮难便推断中国的粮食过剩,是非常错误的,这恰恰证明我们对粮食生产的忽视,证明粮食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黄土地还有多大的潜力?
  千万年来,中华民族依靠上天赐予的这片黄土地生息繁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那么,古老的黄土地还能不能养活当代的十三亿多中国人以及将来的16亿中国人呢?
  粮食增产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播种面积,二是增加单产。按1990年的统计,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4.34亿亩,人平1.1亩(而澳大利亚人平46亩,加拿大28亩,美国13亩),如果我们能保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要生产5.2亿吨粮食,平均亩产必须达到312.5公斤,到2030年,要生产6.4亿吨粮食,平均亩产必须达到400公斤,这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包括加强水利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但是,我们并非就像某些外国人所断言的非饿肚子不可。事实上,中国的粮食生产虽有困难,但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虽然我们只有14.34亿亩耕地,但全国还有成片可垦荒地五亿亩左右,其中近期可以开恳的滩涂5000万亩。另外还有自然灾害和基本建设损毁的耕地在一亿亩以上,复垦50%就可新增耕地五千多万亩。从生产潜力上看,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即九亿多亩)仍处于中低产水平,只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平均每亩可提高粮食产量50公斤到70公斤,全国就能增产粮食500亿公斤至750亿公斤,土地复种指数目前为155%,如果普遍达到160%以上,就等于增加了几亿亩粮田。这几项加起来,可增产粮食3900万吨~5700万吨。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产水平仍然很低,如果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量,据估计,我国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仅占30%,发达国家一般占60%至80%,如果我们提高到50%甚至70%,就能增产粮食4500万吨~9000万吨。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结论,只要我们充分挖掘粮食生产的各项潜力,目前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能达到5.2亿吨~5.3亿吨,到2030年要达到6.4亿吨~6.5亿吨还是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切实地保护和珍惜每一寸土地,保证有足够的粮食播种面积。
  根据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我国要实现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近期内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需要稳定在16.5亿亩左右。因此,我们普遍把16.5亿亩粮食种植面积划为警戒线。让人遗憾的是,这条警戒线已频闪“红灯”。从2001年开始,最近连续4年,粮食播种面积都低于这一警戒线,其中2001年为16.07亿亩,2002年仅15.9亿亩。
  农业专家提醒说,如果继续调减粮食面积,连续出现年度产需较大缺口,就可能影响粮食安全。粮价往往滞后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等到出现粮食价格飞涨以后再来恢复粮食种植面积,为时已晚。这次的粮食上涨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我们什么时候不重视粮食生产,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饿肚子的危险。
  
  四、征服饥饿任重道远
  
  我们解决了温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征服了饥饿。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一刻也不能忽视农业。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2003年10月16日在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上强调说,我国十三亿人口中还有1.2亿营养不良人口。战胜饥饿和贫困,实现粮食安全仍然任重道远。
  
  国土和人口:松不得的翘翘板
   中国的粮食危机,实际上就是国土危机和人口危机,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着深刻的教训。现在,耕地减少的势头仍然没有完全遏制,每年仍然有几百万亩耕地从我们的脚下消失,而许多地方仍在热衷于建高尔夫球场,修别墅宾馆,许许多多的坟墓在争抢活人的立足之地,还有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不少土地圈而不用,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一些企业和个人未经审批,擅自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和占地协议,划定用地范围,非法圈占集体土地。这种现象已经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果我们还不采取强硬措施,迅速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闹饥荒,饿肚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国家已要求死守14.34亿亩耕地与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两条警戒线。为了我们将来不饿肚子,为了子孙后代有口饭吃,我们绝不能再乱占滥用一寸土地了。
  保证将来中国人不饿肚子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人口最多必须控制在16亿之内,因为按照我国的技术水平看,中国的黄土地最多养活的人口是16亿,国家计生委强调,2010年人口必须控制在14亿,2030年在16亿以内,以后尽量稳定并呈负增长而有所下降。
  
  给农业吃“补药”
  重视粮食生产首先必须重视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我们建国之初就确立的方针。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了,经济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更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有道是,“为政之要,首在足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同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因此,要保证中国人不饿肚子,首要的问题,那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要严肃法纪,对违反规定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务必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适用技术推广,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
  当前还特别需要纠正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一个偏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是,调整农业结构主要是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质量,而不能单纯在面积上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只能发展,不能萎缩。
  
  开发“无形粮田”
  在中国的耕地严重不足、提高单产的潜力也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粮食实际上是最好的粮食增产。且看被我们忽视的粮食损失和浪费。一是播种损耗。我国粮食作物用种量占总量的5%,如果推广精播技术,一年可节粮食约65.6亿公斤~100亿公斤;二是收获(收割、脱粒、晾晒)损耗,每年80亿公斤;三是运输损耗30亿公斤;四是贮存损耗,光全国5000万只老鼠,一年就要吃掉200亿公斤~400亿公斤;五是加工损耗五十多亿公斤;六是生活浪费,全国每年家庭在饭桌上要浪费三十多亿公斤,一百五十余万家餐馆、饭店要倒掉136亿公斤食物;七是酿酒消耗,四万余家白酒厂、一千多家啤酒厂一年耗粮41亿公斤;八是养狗浪费,全国一亿只狗每年从我们的饭碗里分走二百七十多亿公斤。
  以上八个方面,我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粮食就达1162亿公斤,占了2003年4.5亿吨粮食总量的1/4,等于4.5亿亩粮田生产的粮食,可供2.7亿人口吃上一年。在“有形粮田”里辛勤耕耘的责任,落在了数亿农户的肩上,而在“无形粮田”里开发利用的使命,则落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为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我们必须为之尽一份责任,作一份努力!
  这一次的粮价上涨风波,在各级政府的调控下,已逐步得到平息。而这次粮价上涨风波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成为中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新的契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积极促进粮食生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级政府真正从国家安全的高度,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认识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中国人不仅不会再饿肚子,而且还会吃得更饱,吃得更好!
其他文献
自2018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第一代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新小浩”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新闻主播通过每年的升级、换代已走过了三个年头。“新小浩”为坐姿2D版新闻主播,“新小萌”为站姿2D版新闻主播,而第三代“新小微”则成为了我国首位3D版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微”不仅能根据新闻的背景变换服饰、妆容,还能完成各种复杂的播音姿态。伴随着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崛起,未来的新闻媒体将呈现出万物皆可播新闻、人工智能与
期刊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地方党报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文以《东莞日报》十一年七次改版为例,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介绍了《东莞日报》如何以新理念、新内容、新手段塑造政经主流大报的探索实践,为地方党报的媒体定位和路径探索提供相关参考。   过去的十年里,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东莞这座城市经历了转型升级、艰难蜕变,而新闻传媒行业亦踏上跌
期刊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之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通过电视节目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趣事,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电视新闻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想在这个大时代中去分一杯羹,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健康、长久发展。而在电视新闻当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期刊
很多人出现过在你的生命里,后来又消失在人海,好像从未出现过。每一天都要联系的人,每一天都要见面的人,因为换了境遇就再也没有见过。所以陪伴你走到人生最后的只有你自己。   今日写书法、画画,然后喝茶、唱戏、抱着猫自言自语,然后到厨房里看看有什么食材开始准备晚餐,然后收拾行李过两天出差去工作,这样的日子我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老去。   美,不仅仅是竞争力,美,有的时候也是延展生命长度和厚度的一
期刊
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说唱的民间曲艺形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老一辈传唱人的离世,潮州歌册的传承与传播面临危机。与潮州歌册相似的是,不少非遗文化同样面临着传承传播困境。本项目小组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总结潮州歌册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潮州歌册等非遗文化的全新途径。   在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地理环境
期刊
在英语班、数学班、计算机班等诸如此类的培训班充斥教育市场,在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激烈冲撞而人们对该选择什么莫衷一是的时候,国学究竟为什么会热、该不该热起来呢?   尽管他们没有留着辫子、穿着马褂,也没有摇头晃脑,然而他们却在效仿古人诵读着《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优秀段落。   这些学龄前儿童在北京孔庙里的琅琅读书声,一时间在京城引起关注。   在当今中国文化和教育
期刊
曾经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近年来数量锐减,已处于濒危状态。有人预言:“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今后看骆驼只有去动物园了。”     驼群少了     骆驼是由五千五百多万年前的原软蹄类动物衍化来的,故乡在北美洲,这一科动物有单峰驼、双峰驼等。单峰驼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阿拉伯地区,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亚洲阿富汗、印度、蒙古和中国。双峰驼的数量比单峰驼要少。 
期刊
如今,供暖这项本来是“送温暖”的服务,在一些地方却常让部分市民感到阵阵寒意,让供热方感到左右为难,以致双方纠纷不断。我想,如果能认真思考和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或许能对缓解供暖上的矛盾有所帮助。    一、现在忙还是平时忙    供暖伊始,很多地方的管网就开始不争气,不是冷,就是漏,只好又是停气,又是检修,人们跟着受罪。  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年都要出现。人们自然要问:“现在供热部门的维修人员整天忙
期刊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慕名来到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走进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党校,看到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该校常务副校长赵世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同煤党校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校党政领导带领广大职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党校工作的决定》,从严治校,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情
期刊
一    美国的中小学有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即公校私营的特许学校 (charter school)。自1991年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中学成为美国第一所特许学校以来,已有36个州议会通过法律,允许设立特许学校。目前,特许学校发展迅速,在2001~2002学年,全美共有2400所特许学校,其中1300所是在过去几年中创办的。2002年秋天就开办了近四百所。据美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约70%的特许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