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幻想曲》从歌到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经过
  
  1992年底,梅哲先生给我下了一道指令:为1993年6月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欧洲巡回演出写一首约十分钟的曲子,小提琴独奏者是苏显达教授,编制是一个完整弦乐团。接到指令后,我思前想后一番,决定用刚刚完成重写的歌剧《西施》为素材,写一部组曲。原因有二:一是不必另起炉灶找素材;二是借此机会,让世人知道歌剧《西施》已经诞生。
  初稿写出来后,苏显达教授试奏给梅哲先生听。他听后大体上满意,但提出一个要求:不要一段一段的组曲,要加几个连接句,让全曲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各段的小标题亦要拿掉。开始时,我并不理解梅哲先生的用心,只是碍于“他是老板,老板永远对”之关系,不能不尊重,勉为其难地照他的意思做。后来,才悟过来,变不满为深深的、由衷的感激——音乐,毕竟是最抽象的艺术,去掉标题,听众的想象与感受空间会更大,更自由,更不受时、地、人及国界之限。分段的组曲变成一气呵成的“幻想曲”,作品外层结构之“格”,也提升了一级。这都要归功于梅哲先生。
  
  
  首演与行家评论
  
  《西施幻想曲》(下简称《西》曲)的首演,是1993年6月15日,在维也纳爱乐厅(金色大厅)。
  梅哲先生真大胆,居然敢在那么重要的场合,演出一首尚未经过舞台考验的全新作品。换了任何别的人,大概都不会有这种气魄。
  6月16日,台湾中时晚报刊出了以文笔严苛辛辣出名的维也纳著名乐评家Franz Andler先生听了台北爱乐演出后对记者的谈话:“曲目中唯一真正属于中国人的作品——黄辅棠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是中西音乐完美的结合。”
  6月18日,维也纳KURIER报发表了Franz Andler的正式乐评。他给予梅哲与台北爱乐的演出极高评价,并再次以“中西音乐完美的结合”一语,肯定《西》曲。
  1999年初,我趁去上海考察徐多沁老师的小提琴团体教学之便,拜访了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复调教学专家陈铭志教授。他听了《西》曲后,来信作了如下评论:“音乐语言清晰,风格鲜明,声部变化有序,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耐人寻味。”
  
  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陈永华博士,听了由风潮唱片公司发行之笔者的管弦乐作品专辑后,认为《西》曲是“整张CD最好的一曲。小提琴部分无论音乐成分、乐器技巧表现都非常好,绝对是二十世纪华人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我觉得它比《梁祝》更应受人喜爱。”私意认为陈博士的评价过高。至今为止,笔者认为未有任何中国小提琴作品,包括《西》曲在内,总得分超过《梁祝》协奏曲。
  
  写作特色
  
  《西》曲能得到梅哲先生及众多行家的肯定,原因何在?粗略地自我分析一下,大约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戏曲风旋律与西方技法之结合
  
  歌剧《西施》的音乐,融合了大量中国地方戏曲语汇。这虽然不容易做到,但也不算太难。为一段大调或小调风格的旋律,配上丰厚的和声与对位,当然不容易,但也不算太难。真正难的是,为一段商调或徵调式的戏曲风格旋律,配上丰厚的对位与和声。其难处在于作者必须二者皆通,然后才谈得上把二者融合。请看下面谱例:
  此谱例的音调,明显来自粤剧与潮剧的哭腔。其八度卡农写法,当然是来自巴赫。
  此谱例的主旋律,音调既像河南梆子,又像粤曲的乙反调。低音部清晰独立的线条,中声部完整的功能性和弦,其写作技法与巴赫、贝多芬等西方大师显然是一脉相承。
  
  二、抽象外表与具象内涵之结合
  《西》曲经梅哲先生之手,去掉了各段之间的停顿后,一般人已不大去留意它每一段究竟要说什么故事,表现什么感情。它已经从一首原先有标题的具象音乐,变为一首接近无标题的抽象音乐。
  
  可是,它的每一段,每一句,毕竟是从歌剧《西施》中来。就像遗传基因,不管过了多少年,传了多少代,都还检验得出来。第一段,可以感受到范蠡的愤怒;第二段,有如置身于吴宫歌舞厅;第三段,可以看到夫差的狼狈与悔恨;第四段,可以听到西施自怨自责、呼天喊地的哭声。
  全世界人都喜欢听故事。可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到最高峰,舍弃了故事。中国人先天喜欢标题,连一道菜都要有个名目。会不会有一天,中国人也会爱上抽象与无标题呢?《西》曲介乎于抽象与具象、有标题与无标题之间。此一特色,对联结中西艺术,会不会起到一点点媒介作用呢?笔者乐观地寄以期望。
  
  三、主导动机贯穿全曲
  
  通常,由单一或双动机(主题)发展变化而成的乐曲,如变奏曲,赋格曲,奏鸣曲(式)等,结构最为严密。《西》曲虽然不属此类,但并无结构松散之病,靠的是三个主要角色之动机(主题),相互交织成一个内层结构网,把全曲的所有素材都“网”住。先看西施的动机。它的原型是do fa so fa四个音,在《西》曲中,比较明显地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是在19—20小节,变成la re mi re mi do si la so。这是范蠡把西施送入吴宫后,怒火烧胸,想起西施时的过门音乐,温柔中带三分哀怨。
  第二次出现在26—27小节,变成re so la so fa mi do。这是同一段中,温柔的西施变成了范蠡发誓复仇的动力,所以后面四个音,每个都是带重音的长音碎奏。
  第三次出现在205小节,变成so do re do。这是夫差兵败自尽后,西施呼天喊地的哭声。音虽然少,但强烈而有震撼力。
  第四次出现在264-265小节,变成so do re fa so mi(降)re do。这是西施想起夫差为她而亡国丧命,痛彻心肺的自责心声。
  第五次出现在324-325小节,变成so do re do re mi。这是全曲最后一句,理所当然主题再现。
  再看范蠡的动机。它的原型是mi re mi so do si la七个音。短短七个音,有两个短附点,一个长附点,充满力感。
  第一次出现在3—4小节,是在原型基础上,加上小提琴的双音与左手碎音奏法。整个第一段,都是由这个动机变化而成。如算次数,起码出现了七次,每一次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在第四段,它又出现在280-281小节,变成双音的mi(降)do mi(降)do mi(降)fa so。这是西施决心以一死报夫差时,在过门中出现的范蠡动机。它反常的轻,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遥远。
  在全曲结束时,它再次出现,变成纯大调的so mi so mi do re mi。它引出了后面的西施动机,然后结束全曲。
  再看夫差的动机。它的原型是fa so la do re(低音)五个音。
  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段的156-158小节:mi(降)fa fa(升)so,so si do(低音)mi(降)fa fa(升)so。这是一段表现夫差兵败,仓皇逃命的急板。
  第二次出现,是在该段结尾的200-201小节:fa(升)so la do re(低音)。这是一句无奈、绝望的长叹。
  第三次出现,是在第四段开头的203-204小节:fa so la do四个十六分音符,重复四次,落在低音re上无限延长。它紧接着上一句“绝望长叹”,是夫差挥刀自尽。
  第四次出现,是在207-208小节:si(降)so si(降)do si(降,低音)do mi fa。这是西施目睹夫差自尽,呼天喊地之后,仿佛夫差魂兮归来。它用拨奏,很轻,带点神秘感。
  第五次出现,是在277小节:fa(升)so la do do re(低音)。这是西施想起“吴王恩”时,过门中出现的夫差主题。
  第二段“与君共舞”,全段都没有出现过以上三位主角的动机。那它是如何与其它段落构成“亲属”或“血缘”关系的呢?
  请看这两个谱例:
  它们长得非常像,简直是亲兄弟。前者是第二段的主旋律,后者是第三段的主旋律。所相差者,只是某些音的高或低半音而已。可是半音之差,却造成前者大喜,后者大悲。
  动机的不同型态,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心境。动机的相互交织,造成了结构有序,素材有“亲”。个人相信,这是《西》曲能得到众多行家青睐的很重要原因。(本节受谱例数量之限,大量用唱名替代谱例,尚祈见谅。)
  
  五、声乐语言转化为弦乐语言
  凡改编、改写曲,都有“语言”转换的难题。要把原本的声乐语言,转换成小提琴语言;把钢琴或管弦乐语言,转换成弦乐团语言,并不容易。转换得好坏,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点之一。请从下面两个“转换”例子中,看《西》曲是如何做的:
  此例之改动有三:1、音区移高了八度。2、单音变成双音。3、从帕格尼尼随想曲第6号借来“左手碎音”这一小提琴特有招式,用在低音部。
  此例之改动有二:1、把两句分别放到不同音区,用不同音量演奏,形成大对比。2、第二句使用弦乐器特有的连续下弓和弦奏法,大大增强了力度与戏剧性。
  类似以上“语言转换”例子,全曲比比皆是。因篇幅关系,无法一一列举。正是这无数转换,让声乐的西施,变成了弦乐的西施。(本节原先有更多谱例,因篇幅关系而省略,请见谅。)
  
  后续效应
  
  《西》曲在维也纳爱乐厅首演后,原班人马,1994年12月4日在台北音乐厅;1995年10月8日在波士顿交响乐厅,10月9日在纽约特利贝卡艺术中心,作了同样成功演出,得到更多同行与爱乐人士好评。
  1999年,风潮唱片公司与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合作,出版了管弦乐作品专辑《台湾狂想曲》。内中第三曲是《西施幻想曲》,录音用的是维也纳爱乐厅首演实况。此专辑荣获第十二届金曲入围奖。
  1999年12月1日,笔者突然接到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陈澄雄团长来电话。他嘱咐我,马上开始准备歌剧《西施》的总、分谱,他将在2001年把《西施》搬上舞台。果然,2001年8月11日至9月1日,歌剧《西施》连演八场,创了台湾大型歌剧在台湾演出场数最多的纪录。
  我至今弄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陈澄雄先生敢下那么大的决心,冒那么大风险,上演一部全新歌剧。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一定直接或间接从《西施幻想曲》中知道歌剧《西施》的音乐,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而这个样子的音乐,让他动心、安心、有信心。
  一年前,我终于挤出时间,在计算机上把《西》曲的钢琴伴奏谱与小提琴分谱打好并影印、装订了数份。目前,正在与一位顶尖级小提琴家洽谈正式录音事宜。希望不太久之后,有一个钢琴伴奏版的《西施幻想曲》面世。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维导图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和文本内容,学会将文本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并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问题的探究,最终实现信息的有效输出及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文本解读 文本探究 以读促写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
建筑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中的概预算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查工作是提高其编制质量的重要方法.因此,文章就建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
在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健全的发展.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5年第13号公告,通报了对2014年度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结果: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均超额完成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
摘 要: 作者采取有效措施:订阅英语报刊提高阅读量,扩展学生阅读面,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英语报刊的阅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 英语报刊 优势 运用策略  当前,在中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英语的教学模式较封闭,阅读量较少,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应用能力亦无法得到
2011年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一是“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是2011年的工作。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公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听读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份“民有所呼,国
值得中国连锁行业的创业者仔细一读。连锁行业在过去5年内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连锁经营商在通过高科技手段将销售额最大化。同时,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市场格
资本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资金,也是其应对和承担未来不确定损失的“缓冲器”,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资本管理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