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姿态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fl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姿态
  据说,有人研究《蒙娜丽莎》甚至使用了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画四十层颜料,每一层都极薄,不是用画笔,而是用手指轻轻抹上去的颜料,而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照此推算,大约十年才画好。
  百岁的老人,弯腰驼背、步履蹒跚,但没有谁敢小觑他们的姿态,这姿态可以让人联想到磐石,在百年岁月雨打风蚀中没有裂断。
  百年的老树,斑驳残缺、枝叶稀疏,却依然倔强地挺立,它们注目着时光的流过,对走过身边的人们说话,只是人们没有听到也听不懂它们的语言。
  百年的老酒,窖藏了春华秋实、日出月落,发酵了人间的喜怒哀乐,终归有一天,它和有缘者不期而遇,把用岁月积蓄而成的浓烈释放于杯盏,醉倒的是人,醒了的是酒。
  百年姿态。人们,树们,酒们。还有种种事物,都有着如此的姿态。此姿态可以使时光倒转,尚且嫩着的,一头钻进了过往的迷宫;已经老了的,飘逸地走出来拨动着现在时的钟摆。
  不是吗?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深邃谜语般的眼睛、那微微上翘的嘴角,那轻轻搭在左腕上的右手,就以这般姿态一动不动,然而又韵飞律动了几百年。面对此百年姿态,作家们在想象,画匠们在临摹,学者们在思考,数亿万计看到她的人们,都曾,看着蒙娜丽莎的看、笑着蒙娜丽莎的笑。
  姿态,能够感染人、引领人、净化人心灵的,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姿态,那就是真正的艺术,是深奥的哲学,甚至是神与人、人与自然无隙合成的固在。
  《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当年《蒙娜丽莎》失窃时,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曾经沧海的邱吉尔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四幅赝品。
  我们说这些,仅仅是想表达这样一种心志:生活千姿百态,能经历恒久坚持不懈的姿态,一定是绝招。戏剧、舞蹈、绘画、书法、诗文、武术……乃至万有引力定律、勾股定理等等这样的事物,我们要向它们致以由衷的敬礼!
  画说自我
  对艺术而言,如果一个人的谋生空间很小,而精神空间很大,那么也就具备了产生大艺术家的可能。这句话,有一位画家可以对号入座,他就是创作《富春山居图》的那个人。几百年来,凡是和这幅画有关的人们,都几乎为此有点疯疯癫癫。因为一,这幅画无疑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纯自然主义,之外看不到有别的欲望、功利、情绪等等;因为二,画这幅画的人有些特别。据说,他是晚年才开始画画的,也就是五十岁左右吧,这可谓是大器晚成。这之前年轻时,他受过别人的牵连而住过牢狱。这之后老了时,他活到八十五岁。他就是元代最伟大的画家,黄公望。
  遠离财富、远离关注、远离地位、远离人群,《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什么都远离而去,剩下的除了自我没什么别的了。话又说回来,远离了那些看似热闹的事物,其实远离的是精神的障碍。离别的越是远,离自己就越近。所以,《富春山居图》是自我的,画出它的那个人是自我的。
  自我一点。艺术的产生,需要这样。
  说黄公望,不能不说酒。他每天要打一瓦罐酒,仰卧在湖边的石梁上,看着对面的青山一口口地喝着,喝完就把瓦罐顺手丢在一边,时间长了,空空的瓦罐堆起了高高一坨。每当月夜,他会乘一只小船从西城门出发,小船后面系一条绳子,绳子上挂着的是一个瓦罐,拖在水里跟船走,每走到一个叫“齐女墓”的附近,他就要喝酒了。偶一次他发现酒罐丢失在水里,即拍着手响亮地大笑。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笑中、酒中、画中、山水中“洗”净了自己、融化了自己。他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人称之为“浅绛山水”,什么叫返璞归真,黄公望的习性真真的是了。
  有时候,艺术的魅力,恰恰就在那似懂非懂、如梦似幻之间。《富春山居图》一幅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雄秀苍莽。元人意气,这让一幅《富春山居图》诠释得淋漓尽致、光芒四射。
  自我常常是孤独的,黄公望就是这样孤独着的伫立。干嘛非要让人们懂得呢?在意他人,自我也就缩水变形了。艺术只是艺术本身,譬如一切名画,都是这样活下来的。至今,梵高的《向日葵》还开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笑着,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还在展现着她们线条的神秘。
  人生也如画画,画好自我,别走了样。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张楚是今年3月初,在河北省图书馆举办的一次讲座上.印象深刻的是,现场的读者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不少老年读者.讲座结束后,老阿姨们热情地围住张楚索要签名.rn正像他
期刊
日头很刺眼,一刹那想起在麦地里抱着麦个儿,麦芒像针一样纷纷扎着她的脸和眼睑。有人发出一声惊讶的尖叫,可惜晚了,她感到重重地……  脑子就像当年在村里麦场看电影,一截儿胶片结束时,影幕上突然出现了快速变换的星星点点的白片,然后怀里的明玄就喊,换片了。然后就是漆黑的夜、嘈杂的人声。是啊,该换片了。  从哪里起头的?儿媳菲菲打电话让拿快递。可是没等她下楼,确切地说,她刚开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那個小平头
期刊
1  小镇街道不长,不到两百米。两边零零散散开着一些店铺,卖肉的,蒸糕的,做豆腐的。拐弯处有一铁皮棚,高不过两米,七八个平方。铁皮棚的前身是一个露天修鞋摊,常年撑着一把大黄伞,伞上写着“赵皮匠”三个字。  我天天早上去街上吃鱼汤面。面馆紧傍铁皮棚。一天早上,刚端起碗喝了一口汤,隔壁卖肉的王二便凑上来,神秘兮兮地拉过我,指着铁皮棚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顺着他的手势望过去,铁皮棚关着门。王二吊我的胃口
期刊
空气中仿佛悬浮着往年湮灭的气息,凝结了飘落的声响。那般潮湿,细微,渺远,暗淡。一个人走进祠堂,会被它包围而来的寒气、阴森所震慑——高而空洞的屋顶,粗壮光滑的柱子,梁上群兽的浮雕,豁开砖缝的墙壁,斜斜陡坡的天井,在雾气漫散的冬天的早晨,它的气息是腐烂的(时光的过去式),静止的(让人想起封冻的河水),向内心扩散(像扩充的句群),浸透全身(永久的记忆) 。在枫林小学,我所遭遇的早晨迷人而惊慌。  祠堂呈
期刊
一  何从的三十一岁生日过得冷冷清清,父母一个电话都没打。电话打过去,母亲居然连生日快乐都没说,就再次在电话里开始逼婚。何从听得心烦,敷衍着答应了。  何从向好友大丁抱怨,大丁却说,什么样的人生阶段就要干什么样的事,你现在都三十一岁啦。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个女孩儿!  大丁介绍的这个“特别适合结婚”的女孩儿,叫李小萌。大丁还当场逼着何从加了小萌的微信。何从苦笑着說,爱情不可能从这样的开始中发生!大
期刊
一  在她的镜像里,她应是属于云朵、神山、歌舞,以及粼粼波光的。她是那么的单纯与低调,尽管不同版本的传说给她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却没有给她带来丝毫的迷惑,她的眼睛依然那样清澈透明,神情依然那样安然宁静。沿着金沙江走,翻过小凉山,我不止一次想象过她的样子,当在川滇交界处目光与她相遇时,还是颠覆了我的想象:她的身影在薄纱中飘忽,隐隐约约地露出秀美的姿容。  她有女神一样的名字——泸沽湖。  我不知道
期刊
许多年前,我的身边隐匿着一群幻想家,看起来,他们并没有比我更聪明,或者更好看,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比我更勇敢,更笃定,好像自降生于世,便懂得在怎样的场合,把握瞬间稍纵即逝的灵感之焰,让幻想的翅膀飞得更高。小翠,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个沉默的女孩子,从不跟我们交头接耳,勾肩搭背。她孤单得像个叹号。她背着一个打补丁的蓝花书包,低着头,垂着眼,有点羞赧地跨过门槛,脚步缓慢,身体僵硬地进入铺满青草的砖地上,这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安齐奥登陆,是盟军战史的难言之隐.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作为一个正在衰败的大英帝国的战时领导人,想方设法节约兵力,获得尽可能多的政治利益,其招数就是把
刚近端午,天气就不时燥热。半个月没下雨,老刮西南风,菜籽没灌饱浆,麦梢生秕子。这样年景,大小算个灾年。  奶奶却提醒,今夏蛇多啊。  奶奶那时七十多岁,她从风吹草动中就能估摸很多将要发生的事情,像个预言家,更像一位道行很深的巫。她提醒的,大家都信。  天擦黑,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晚饭,奶奶突然竖起筷子向大家摇一圈,然后朝院子东南角指去。大家都噤了声。那个角上有两棵碗口粗的椿树,枝叶扶疏。院墙是土坯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