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所措”到“思如泉涌”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AB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小时行几千米?让做错的同学反思。
  师:许多同学反映解这道题时不知从哪里入手。通过读题可知题中给了我们三个条件,我们不妨从中任选两个,判断它们能否进行有意义运算?若能,请说出所求结果表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讨论完毕后,师有意指名考试出错的同学代表小组回答。
  意见之一:我们选择的是总路程540千米和相遇时间6小时这两个条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个关系式,可以求出速度和是90千米。
  意见之二:我们组选择的两个条件是:总路程540千米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看到比,我们首先想到按比例分配,经其他组员点拨后发现,因为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时间相等,所以两车的速度比就是各自所行路程的比,即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路程比为5∶4。如此,按比例分配可以求出相遇时客车行了300千米[540÷(5 4) ×5]、货车行了240千米(540-300=240千米)。
  意见之三:我们组选择的是相遇时间6小时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这两个条件。和组2同学的思路一样,我们也想到了按比例分配。我们组有同学认为,因总路程相等,由客货两车的速度比可知客货两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比为4∶5,然后按比例分配。可经大伙讨论后发现,相遇时间6小时并非两车行完全程的时间和,所以这种思路是错误的。但我们可以由6小时相遇可以得知两车的速度和可用来表示,再按比例分配求出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
  师:综合各小组的想法,在任选两个条件组合的环节所求答案不外乎以上三种情况。大家顺着已经求出的答案,再次寻找条件进行整合,试试能否求出本题的结果。
  一会儿功夫,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把求得的速度和90千米按比例分配[90÷(5 4) ×5]、[90÷(5 4) ×4],可知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50千米、40千米。
  生2:我们得知从起点到相遇点客车6小时行了300千米、货车6小时行了240千米,可分别求出两车的速度。
  生3:因为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结合全程540千米,也可轻松得出两车的速度。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反思]
  差生在班级中总会占一定比例,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尽快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是个令所有老师困惑的问题。不论是教师辅导还是优与差一对一互助,都不及让差生自己“开窍”来得扎实有效。上述案例中,一道本来令差生束手无策的题目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竟然生出成了绚丽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思路打开了,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知所措”到“思如泉涌”的转变。其实,教师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举。他只是洞悉了差生的心理状态:很想求出问题,可又不知如何入手。这部分学生往往为问题所累,钻入“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针对这类情况,笔者建议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退为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些需要多次思维“转弯”的难题。不妨让学生抛开问题不想,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任意选取两个相关联的条件运算出一个结果。表面看来,此举似乎是在无奈中“碰运气”。案例中的三种思路却表明:第一步所求结果往往是算出最后问题不可缺失的关键“中间量”。如此,就算成绩再差的同学都能较为顺利地求出一个答案,尔后利用所求结果再次寻找合适的条件,一般即可求出问题。思考时,巧妙地“退一步”反而会令思维瞬间变得异常清晰,便于学生更快地向最后问题“前进”。
  二、力求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思考时要力求使题中所给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尽可能找出不同的思路。要知道,我们要求学生会做的不是一道题而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一类题。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就很突出,他们不拘泥于一种算法,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与众不同的思路。这种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效地预防“走进死胡同出不来”的现象。
  三、提高鉴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任选两个条件先求结果,这种思路无疑能够有效地降低习题的难度,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有时会出现有学生不管组合有无意义,拿起数字乱算一通的现象。如案例中的相遇时间6小时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这两个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想到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这个错误思路。对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相遇时间”转化为“速度和”方可按比例分配,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上所述,不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所帮助,对其他学生也有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一、智力小测验    自行车、汽车、玩具小车,这些“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媒体出示自行车、汽车、玩具小车的实物图。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圆中蕴藏着哪些秘密?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评析:智力测验让学生感到具有挑战性,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开动脑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了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二、学习画圆方
医药商品学是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重要选修课,是基础药学与药品营销学的重要桥梁。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难度在于不仅内容繁多,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药理学、生理学、基础医学等专业性较高的学科进行综合运用。因此,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学生普遍反映医药商品学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医药商品学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职业素质水平
摘 要:在借鉴诸多项目化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与条件,提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国家职业规划教材,以促进汽车后市场专业教学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关键词:模块化 课程重构 项目化课程 规划教材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与其相配套的汽车维修业、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信贷、汽车装饰与美容等汽车后市场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研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编排、设计的理念、框架的结构及实施的策略等多个方面都有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制定课程标准对中职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课程的改革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对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程式和
摘 要:中职学校的高一德育课内容广泛,但是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有针对性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和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德育课教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融合电商专业“客服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介绍了通过“前中后三段法”的策略,即课前谋“合”、课中优“教”、课后励“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的实践做法,以期满足学生专业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学生
一、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源本再现。引导感悟校偏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心理相对脆弱的群体。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趋向,洞悉潜在问题,针对突出问题,要优先考虑,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个案处理,在此基础上征得学生同意,组织学生设计情境,实现源本再现,让学生在情境角色的体验中感悟纠偏。  [案例一]  八年级某班有一名叫张小艳(化名)的女生,性格内向孤僻,寡言少语,衣服穿的脏,成绩也差,而且偷
一、学生分析  本人所执教的(5)班是高一年级的平行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7岁,已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非常希望学好英语,由此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本课广告的学习,大多学生能明白广告中的事实,却难以辨别其作者的观点、意图。其次,学生写作水平较低,许多学生害怕英语写作。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
摘 要:贯穿一体化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教师必备的技能。贯穿一体化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牢固掌握技能,为培养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接地电阻测试仪为例,介绍了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中贯穿一体化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此同时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全世界都哀鸿遍野,遭受着员工下岗和经济疲软的现状,西方国家也开始想对策,怎样成功逆转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又开始了,候选人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本期“天下职场”栏目,带您领略总统的“职业病”,并帮您找到办公室愤怒的根源。  找到办公室愤怒的根源  有时在工作中你会感到愤怒,并因此而做出失态的举动:或是朝你的伙伴大吼,或是大哭一场。如何将愤怒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呢?
2021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北京开幕。本次参加时装周的五所职业院校在高校云集的时装秀活动中分外亮眼。这五所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参加大学生时装周活动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精神以及适应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纺织服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的重要载体。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现已发展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