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编辑孔繁策先生写出“为‘看人下菜’正名”的千字文(刊《烹调知识》2007年第9期)。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字汇,仅从裁缝的“量体裁衣”、教师的“因材施教”、医生的“对症下药”以及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术语,来引证应提倡“看人下菜”的风范。
确实应该如此看待,以烹调者而论,认为“看人下菜”是一种不礼遇(有看不起宾客的含义),其实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正由于“看人下菜”,才使宾客吃得满意,高兴。由于我们各居一方,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一刀切”。
记得有一位朋友,最怕出差到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问其故?他是地道的上海人,喜欢在菜中放点糖来调口味,而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无论是高级宾馆、饭店;还是乡间的小吃店、街头的夜排档,总少不了一个“辣”字,虽然每次在点菜时,告诉服务员,“菜里不要放辣的”,但吃起来大倒胃口——总是有辣味。
反之,四川的同事来上海开会,设了家宴请他来吃饭,“八菜一汤”,荤素皆有,总没有亏待啊!哪知这位同事,在事后对其他同事说:“在老邢家吃饭,真没劲,连一点辣椒都没有。”
后来,湖南的一位好友来上海旅游,我就接受了接待四川同事的教训,特地到上海“川湘馆”买来一瓶辣椒,这位湖南好友却毫不客气,桌上的菜没有吃多少?可一瓶辣椒去了大瓶。
这些往事,今读孔先生的檄文,请“正名”,该提倡。“看人下菜”并非小气,更非不礼遇,而是根据各人的习俗而定,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看人下菜”,归纳起来讲,有三大好处。
一、顾客吃得满意,高兴(这实为服务行业的最大特点)。
二、防止不必要浪费,不得口味的莱,为了果腹,只好少吃。记得每年在饭店包“年夜饭”,总少了“走油蹄肪”,这只是按过去上海的习俗,“走油蹄肪”是席面上主菜之一。可是,如今上海人生活提高了,肥腻的“走油蹄肪”已不合时宜。所以每当散席回家,还得“打包”带回,在家里还得吃上二三天,才能“消灭”。
三、合时代潮流。过去是大鱼大肉为高档菜肴,如今却是“素食开道、荤素搭配”。就上海那几家有名的“素菜馆”来说,顾客盈门(老顾客常来,新顾客增加),这合乎时代潮流,所谓“吃好、吃饱,还要吃出营养来。”
由此看来,“看人下菜”不但不能蔑视,还应大力提倡、推广。孔先生不失时机地写出这檄文,值得一读,应该为“看人下菜”正名。
过去有些俗语,不一定合乎时代的步伐,应随时代改变而改变。“看人下莱”的旧俗,也不能不顾客观情况胡来,要“因人而宜”,才能使顾客真正“吃好、吃饱”,“回头客”自然会上门而来。也可以这么说,“看人下莱”是服务范围的要领之一,是扩大知名度的手段。
今亦写此千字文,作表述,希望通过孔先生的檄文,在烹调界有个新认识、新起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贵刊辟出专栏加以讨论,深化,这样对振兴烹调界,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愿“看人下菜”青春常在,发扬光大。
确实应该如此看待,以烹调者而论,认为“看人下菜”是一种不礼遇(有看不起宾客的含义),其实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正由于“看人下菜”,才使宾客吃得满意,高兴。由于我们各居一方,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一刀切”。
记得有一位朋友,最怕出差到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问其故?他是地道的上海人,喜欢在菜中放点糖来调口味,而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无论是高级宾馆、饭店;还是乡间的小吃店、街头的夜排档,总少不了一个“辣”字,虽然每次在点菜时,告诉服务员,“菜里不要放辣的”,但吃起来大倒胃口——总是有辣味。
反之,四川的同事来上海开会,设了家宴请他来吃饭,“八菜一汤”,荤素皆有,总没有亏待啊!哪知这位同事,在事后对其他同事说:“在老邢家吃饭,真没劲,连一点辣椒都没有。”
后来,湖南的一位好友来上海旅游,我就接受了接待四川同事的教训,特地到上海“川湘馆”买来一瓶辣椒,这位湖南好友却毫不客气,桌上的菜没有吃多少?可一瓶辣椒去了大瓶。
这些往事,今读孔先生的檄文,请“正名”,该提倡。“看人下菜”并非小气,更非不礼遇,而是根据各人的习俗而定,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看人下菜”,归纳起来讲,有三大好处。
一、顾客吃得满意,高兴(这实为服务行业的最大特点)。
二、防止不必要浪费,不得口味的莱,为了果腹,只好少吃。记得每年在饭店包“年夜饭”,总少了“走油蹄肪”,这只是按过去上海的习俗,“走油蹄肪”是席面上主菜之一。可是,如今上海人生活提高了,肥腻的“走油蹄肪”已不合时宜。所以每当散席回家,还得“打包”带回,在家里还得吃上二三天,才能“消灭”。
三、合时代潮流。过去是大鱼大肉为高档菜肴,如今却是“素食开道、荤素搭配”。就上海那几家有名的“素菜馆”来说,顾客盈门(老顾客常来,新顾客增加),这合乎时代潮流,所谓“吃好、吃饱,还要吃出营养来。”
由此看来,“看人下菜”不但不能蔑视,还应大力提倡、推广。孔先生不失时机地写出这檄文,值得一读,应该为“看人下菜”正名。
过去有些俗语,不一定合乎时代的步伐,应随时代改变而改变。“看人下莱”的旧俗,也不能不顾客观情况胡来,要“因人而宜”,才能使顾客真正“吃好、吃饱”,“回头客”自然会上门而来。也可以这么说,“看人下莱”是服务范围的要领之一,是扩大知名度的手段。
今亦写此千字文,作表述,希望通过孔先生的檄文,在烹调界有个新认识、新起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贵刊辟出专栏加以讨论,深化,这样对振兴烹调界,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愿“看人下菜”青春常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