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一个基本部分,是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帮助教师了解评价的内容、方法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反思与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从而产生真正的价值与切实效果。
关键词:教育活动;自我反思;评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8-0011-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价值的必要手段。《纲要》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表现成长的重要途径。
由此看出:幼儿园教育评价不但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促进课程本身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如何评定一节教育活动的理念、方法及行为,如何找到出现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等,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作为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应从哪些方面对教育活动作出评价
(一)评价之前的细致、敏锐的观察
无论是教育活动的执教者与评价者,要准确地评价一节教育活动,都应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做到细致、敏锐的观察。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全方位观察教育对象(幼儿)的表现和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作为教育活动的评价者,也必须细致地观察,授课教师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素质基本功(语态、语言、教态等),敏锐地察觉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回应状态。对于教龄在1~3年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的语言,是否严谨、精炼,提问是否有层次,具有启发性。对于教龄在3年以上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是否能关注到幼儿的需要。对于教龄更长一些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对于整个活动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回应和调控能力。
(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教育活动评价
1.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评价时依据活动目标,逐一对应分析达成情况。可用表述性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概括性词汇:完全达到、基本达到、未达到。
2.内容和形式(方法)适合程度分析
教育活动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的主要依据。因此,适宜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完美的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
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方法是否得当,是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其评价可以用表述性语言,也可用概括性词汇:完全适合、部分适合、不适合。
3.活动因素情况分析
在教育活动中,活动因素包括幼儿参与程度、材料的利用情况和师幼关系等。这些活动因素,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程度。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程度,可以概括为积极主动、一般参与和未参与三种情况;材料的利用情况可以概括为充分利用、一般利用和未利用;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可以概括为积极互动、一般配合、消极波动。在一节教育活动中,某一因素可以影响到其他两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诸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4.活动效果分析
主要指教育对象(幼儿)而言,可以是对教师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回应的情况。也可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情况,或者活动目标达成的效果。不同的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效果反映。不可以用概括性的词汇,只能用描述的语言表达。活动效果分析,除了对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外,还应对活动存在问题给予一定的反思。
二、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如何反思和评价活动目标
(一)了解活动目标的三维性特点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是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目标的设定,以至于目标制定过大或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及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合,没有发挥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反思和评价活动目标,首先,要了解活动目标的三维性,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具体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体现出来的。
其中, “知识与能力”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的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也就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在语言活动中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和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法。
“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如,语言活动中根据不同听者和不听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涉及到情感态度的学习,关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例如,要使幼儿形成耐心而有礼貌的听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别人面前讲述经历的事和图片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不同领域的活动,三维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同。如,科学领域的活动侧重于能力目标的培养,社会领域的活动侧重于情感目标的感受。数学领域的活动侧重体现认知目标,但无论哪个领域的教育活动,其目标的内容都要体现目标的三维性,这也是新《纲要》中关于目标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所做的一系列思考和准备,也是一个对自己(或他人)说课的过程,涉及到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难点和活动过程等活动设计的常规模式内容。其流程为:活动目标——教材——教法——活动准备——活动环节(或活动流程)。
其中,涉及到的活动目标正是需教师重点把握的,即活动必须先有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完成的。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等同于教材,这是教师需要界定清楚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相比,教学内容范畴大,教材包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互助等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故事《孔融让梨》,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拉勾勾》等,而每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曲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之一。因此教材是包含于教材内容之中的。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标确定和表述时,一定要依据目标的三维性特点的框架,更要依据幼儿教育总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因为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保证了教育活动目标定位的准确性,而目标三维性特点的框架则确保活动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整合性。教育活动的三维性体现了综合性与全面性特点,因此,表述中针对不同领域的活动,侧重点也会有不同。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可能还包含“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而偏重“情感态度”的又包含“认知和技能”。教师在分析目标的三维性特点时要注意目标的整合,目标表述越全面、准确,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就越方便。
例如,以活动目标三维性特点分析:《大班语言谈话活动:多彩的服装》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下,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自己对服装的认识。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谈话,并在别人谈话后进行补充。
3.提高幼儿观察思考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从活动目标三维性特点分析:这是一个偏认知的语言活动目标表述,其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多种服装。从目标的三维性特点分析,目标(1)为偏认知的目标,目标(2)是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3)是能力发展方面的。在活动目标的表达上每一个目标又体现了综合性。
目标(1)是让幼儿认识多种服装,但在认识的过程中,又渗透了幼儿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思考能力。如何培养呢?是通过教师的层层提问来实现的。目标(2)主要是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这也是《纲要》总目标中对幼儿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但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幼儿从小认真倾听的习惯,使幼儿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后主动表达和补充自己的见解,养成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幼儿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的积极态度的养成,让幼儿在倾听后补充,是给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留有的空间,此目标为情感态度和能力的综合目标,目标(3)是一个能力目标,但其中对于幼儿积极表达的态度很重视,如,关键词“勇于表达”实为一个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此活动的3个目标,既体现了目标的“能力,情感态度和认知”三方面的内容,又在每一个目标中渗透了综合的特点。因此,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准确,全面体现了整合性和三维性的特点。
三、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活动后的自我反思
(一)自我反思及目的
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要更快、更好地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有的学者甚至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先自我反思,其他教师再评价分析,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对自身能动地审视、思考、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和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的过程,主要解决教育行为与自我观念之间的关系。从幼儿教学的进程来分,可以把自我反思分成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如何进行教育活动后的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活动中我收获了什么?也就是这节活动哪些地方比预设效果要好,是因为什么原因。
2.活动中还有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目标定位方面,还是活动内容选择方面,是教学方法策略方面,还是其他活动因素方面的?
3.应如何解决和改变这些问题?针对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的原因,一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不同层次的教师,反思的侧重点不同
1.教龄1~3年的教师
主要侧重于教学常规操作的反思,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活动内容的适宜性等等。
2.教龄3年以上的教师
侧重于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如,今天的活动产生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回应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实际水平?对此内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活动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整合性等等。在对其进行反思评价时主要看目标的适配性、内容的选择性、成功的提示性、教训的警示性、个性的显示性等。
3.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是比较能够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灵敏性。因此,反思侧重点应是:如何关注孩子、追随孩子,怎样正确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如何正确回应幼儿(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活动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个案诊断性研究。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能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速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角色意识、提升专业能力、跟进教育行为。
我们能明显感到:伴随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能力,如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调整、预设主题的能力;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统整和提升幼儿经验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支持幼儿表征的能力;评价活动主题和幼儿发展水平的能力等等。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自身素质及教育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育活动;自我反思;评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8-0011-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价值的必要手段。《纲要》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表现成长的重要途径。
由此看出:幼儿园教育评价不但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促进课程本身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如何评定一节教育活动的理念、方法及行为,如何找到出现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等,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作为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应从哪些方面对教育活动作出评价
(一)评价之前的细致、敏锐的观察
无论是教育活动的执教者与评价者,要准确地评价一节教育活动,都应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做到细致、敏锐的观察。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全方位观察教育对象(幼儿)的表现和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作为教育活动的评价者,也必须细致地观察,授课教师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素质基本功(语态、语言、教态等),敏锐地察觉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回应状态。对于教龄在1~3年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的语言,是否严谨、精炼,提问是否有层次,具有启发性。对于教龄在3年以上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是否能关注到幼儿的需要。对于教龄更长一些的教师,要重点观察教师对于整个活动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回应和调控能力。
(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教育活动评价
1.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评价时依据活动目标,逐一对应分析达成情况。可用表述性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概括性词汇:完全达到、基本达到、未达到。
2.内容和形式(方法)适合程度分析
教育活动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的主要依据。因此,适宜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完美的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
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方法是否得当,是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其评价可以用表述性语言,也可用概括性词汇:完全适合、部分适合、不适合。
3.活动因素情况分析
在教育活动中,活动因素包括幼儿参与程度、材料的利用情况和师幼关系等。这些活动因素,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程度。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程度,可以概括为积极主动、一般参与和未参与三种情况;材料的利用情况可以概括为充分利用、一般利用和未利用;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可以概括为积极互动、一般配合、消极波动。在一节教育活动中,某一因素可以影响到其他两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诸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4.活动效果分析
主要指教育对象(幼儿)而言,可以是对教师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回应的情况。也可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情况,或者活动目标达成的效果。不同的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效果反映。不可以用概括性的词汇,只能用描述的语言表达。活动效果分析,除了对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外,还应对活动存在问题给予一定的反思。
二、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如何反思和评价活动目标
(一)了解活动目标的三维性特点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是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目标的设定,以至于目标制定过大或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及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合,没有发挥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反思和评价活动目标,首先,要了解活动目标的三维性,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具体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体现出来的。
其中, “知识与能力”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的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也就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在语言活动中要幼儿掌握多少词汇和句式,以及懂得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法。
“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如,语言活动中根据不同听者和不听的情境,恰当地运用有关词汇、语法和语调,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涉及到情感态度的学习,关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例如,要使幼儿形成耐心而有礼貌的听人说话的态度,产生乐意在别人面前讲述经历的事和图片的兴趣,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
不同领域的活动,三维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同。如,科学领域的活动侧重于能力目标的培养,社会领域的活动侧重于情感目标的感受。数学领域的活动侧重体现认知目标,但无论哪个领域的教育活动,其目标的内容都要体现目标的三维性,这也是新《纲要》中关于目标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所做的一系列思考和准备,也是一个对自己(或他人)说课的过程,涉及到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难点和活动过程等活动设计的常规模式内容。其流程为:活动目标——教材——教法——活动准备——活动环节(或活动流程)。
其中,涉及到的活动目标正是需教师重点把握的,即活动必须先有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完成的。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等同于教材,这是教师需要界定清楚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相比,教学内容范畴大,教材包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互助等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故事《孔融让梨》,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拉勾勾》等,而每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曲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之一。因此教材是包含于教材内容之中的。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标确定和表述时,一定要依据目标的三维性特点的框架,更要依据幼儿教育总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因为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保证了教育活动目标定位的准确性,而目标三维性特点的框架则确保活动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整合性。教育活动的三维性体现了综合性与全面性特点,因此,表述中针对不同领域的活动,侧重点也会有不同。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可能还包含“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而偏重“情感态度”的又包含“认知和技能”。教师在分析目标的三维性特点时要注意目标的整合,目标表述越全面、准确,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就越方便。
例如,以活动目标三维性特点分析:《大班语言谈话活动:多彩的服装》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下,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自己对服装的认识。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谈话,并在别人谈话后进行补充。
3.提高幼儿观察思考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从活动目标三维性特点分析:这是一个偏认知的语言活动目标表述,其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多种服装。从目标的三维性特点分析,目标(1)为偏认知的目标,目标(2)是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3)是能力发展方面的。在活动目标的表达上每一个目标又体现了综合性。
目标(1)是让幼儿认识多种服装,但在认识的过程中,又渗透了幼儿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思考能力。如何培养呢?是通过教师的层层提问来实现的。目标(2)主要是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这也是《纲要》总目标中对幼儿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但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幼儿从小认真倾听的习惯,使幼儿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后主动表达和补充自己的见解,养成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幼儿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的积极态度的养成,让幼儿在倾听后补充,是给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留有的空间,此目标为情感态度和能力的综合目标,目标(3)是一个能力目标,但其中对于幼儿积极表达的态度很重视,如,关键词“勇于表达”实为一个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此活动的3个目标,既体现了目标的“能力,情感态度和认知”三方面的内容,又在每一个目标中渗透了综合的特点。因此,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准确,全面体现了整合性和三维性的特点。
三、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活动后的自我反思
(一)自我反思及目的
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要更快、更好地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有的学者甚至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先自我反思,其他教师再评价分析,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对自身能动地审视、思考、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和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的过程,主要解决教育行为与自我观念之间的关系。从幼儿教学的进程来分,可以把自我反思分成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如何进行教育活动后的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活动中我收获了什么?也就是这节活动哪些地方比预设效果要好,是因为什么原因。
2.活动中还有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目标定位方面,还是活动内容选择方面,是教学方法策略方面,还是其他活动因素方面的?
3.应如何解决和改变这些问题?针对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的原因,一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不同层次的教师,反思的侧重点不同
1.教龄1~3年的教师
主要侧重于教学常规操作的反思,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活动内容的适宜性等等。
2.教龄3年以上的教师
侧重于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如,今天的活动产生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回应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实际水平?对此内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活动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整合性等等。在对其进行反思评价时主要看目标的适配性、内容的选择性、成功的提示性、教训的警示性、个性的显示性等。
3.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是比较能够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灵敏性。因此,反思侧重点应是:如何关注孩子、追随孩子,怎样正确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如何正确回应幼儿(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活动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个案诊断性研究。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能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速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角色意识、提升专业能力、跟进教育行为。
我们能明显感到:伴随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能力,如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调整、预设主题的能力;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统整和提升幼儿经验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支持幼儿表征的能力;评价活动主题和幼儿发展水平的能力等等。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自身素质及教育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