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意识培养出坏习惯
看看孩子就知道父母如何处事:慢吞吞的孩子往往会有急躁的父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有位特操心的爸妈。而写作业这枚放大镜,把孩子和爸妈在教育过程中隐藏起来的问题暴露出来。也许你会说,那好办,问题出现了解决就行。但有些写作业的问题,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解决。
1 坐不住型
孩子说:边吃边写好了。
作业本摊在书桌上有一会儿了,此时孩子正趴在书桌下画画,内容是参照着书桌边堆成小山似的公仔玩偶构思“我的玩具军团”。一会儿,孩子手里抱着袋薯片,从书桌下钻了出来,似乎突然发现作业君被遗忘了,站在桌边边吃边写了起来,手上的油把作业本蹭上了红烧牛肉味。这时书房门被“咚咚咚”敲响了。
家长说:宝贝,先别写了,喝点牛奶。
热牛奶打断了孩子好不容易想起来要写作业的念头,摸摸孩子的头,催促继续写作业。看着书房里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绘画图书乱作一团,又卷起袖子大收特收起来。“叮叮咚咚”的动静让孩子也加入到收拾的队伍中,作业彻底被丢在一旁。听说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但孩子能坐住的时间太短,以至于很多父母怀疑是否有多动症。
专家建议:动够了就能静下来。
作业分段。把作业分割成两个或三个阶段,每段时间不可过长。如第一次规定做15或者20分钟,完后休息一会,然后再规定一个15或20分钟,再休息。
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同时保持安静。
动得够,才静得下。让孩子进行一些“本体觉”的运动,如跆拳、体操、游泳等,有助于孩子运动后平静下来;若是过量的跑、跳、快速移位的球类运动,对孩子“前庭刺激”过度,对注意力原本就差的孩子,不大适合。
2 慢吞吞型
孩子说:在学校要写,回家还得写,先休息休息再说。
放下书包,拿出笔、书和作业本,准备工作流畅做完,突然跌入慢动作状态:语文作业抄写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写,横平竖直使出了吃奶的劲,只听“咔嚓”,铅笔头断了。呆了一秒,慢吞吞地从文具盒里找出削笔刀,一圈一圈地卷个无穷无尽。终于开始写数学题时天已经黑透了,写到一半,读不懂题,开始发呆,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画风景,就是作业“画”不出来。
家长说:快点啊,动作真慢。
推门看到的场景是孩子乖乖地坐在书桌前,走近一看却是孩子在出神发呆,笔还停留在刚写的那几个字上。帮孩子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要带的手工作业,眼看就要10点,催了几遍不管用,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心火油然而生,“还不快写!”吓醒了孩子,小小的身影一缩,埋头继续写,看着孩子认真读题目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心一软,坐下帮孩子读题解题,最终作业成了家长的。
专家建议:不做“快点儿”家长。
父母自省。快点写?多快?家长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仅让孩子压力山大,还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了解慢的原因。父母一定要听孩子的心声,是否是作业难度太大,孩子能力不及,或者不感兴趣。或许是孩子因为疲倦、饥饿、身体不舒服等生理状况变慢,此时,即使孩子对着作业发呆,父母也需要耐心地询问“刚才在想什么呢?”父母表现出温暖的关爱,有利于孩子重塑学习习惯。
学会信任孩子。不要总担心幼鸟离巢会无法生存,不尝试、不锻炼永远无法展翅。父母需要学会相信孩子,表现出对孩子百分百的尊重,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孩子会因此得到动力。
实用小工具:“时间表”与“计时器”。刚开始可以先测量孩子写一行生字、算十道数学题花的时间,以此为依据,把课业分成几小段,让孩子与时钟“比赛”,看能否在每段时间内,把预计的分段作业完成,段与段之间记得安排休息时间,若顺利完成则有奖励,此招对爱好竞争的孩子通常很有效。
3 丢三落四型
孩子说:不是我撒谎,真的忘记了。
当妈妈问起作业有哪些时,才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想起前两天才因为缺漏作业被叫家长,不由地害怕起来。打电话问了同学,终于知道了作业内容,可需要用到的书,有一本放在了教室里。翻开订正错题的本子,里面写满了因为 “6” 看错成“9”、加号看成减号、过程对结果错的题目,妈妈说这是马虎,可真的认真做了呀?
家长说:妈来帮你问老师。
第N次因为孩子作业没交去见老师,说起来自己的责任更大,这记性差难道会遗传?有时候看到孩子急得团团转,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曾因为忘记写作业被罚站、罚写作业,所以,孩子忘带作业,即使再远也会迅速送到教室;孩子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就帮着打电话问同学;孩子不会写作业,就陪着一起写,一起探讨。不过,一开始以为这种学习是共同进步,可后来发现,家长一离开,孩子的认真劲就会削弱大半。
专家建议:把孩子该做的事留给孩子。
不要过度陪伴。有时候陪伴会分散行动力,孩子学习的过程需要自主自立,家长过多参与反而不好。这也反映出生活中父母的包办现象,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入手。
养成孩子检查作业的习惯。做完作业那一刻再静下心来重新检查一遍,对孩子来说非常困难,但养成这个习惯对改善马虎算是补救性做法。
检查视动配合。视动配合是一种能力,常把数字看错、漏掉加减号等证明孩子这种能力还没达到。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锻炼,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多跳绳,使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得到提高。
帮孩子争取不写作业的权利
在解决了习惯的基础上,父母还得辛苦一把:和孩子一起学会判断。
为什么要做作业?家长们首先要明白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如果用写好个作业,来判断孩子是否合格,是否优秀,就大错特错了。写作业无非是巩固旧知识,培养定力,但目前来看,为了巩固旧知识做了大量的作业,孩子要是知识本身没懂,做作业就成了机械的操作,不仅痛苦还花费大量时间。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适合孩子?
1.仔细观察孩子做作业的情况。写得慢、写得快、不喜欢都是问题,耐心和孩子交流作业问题,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想法,比如“真的太难了”、“这些我都会”。
2.家长需要把握的是,孩子说的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一方面要检查作业与孩子的认知是否匹配,孩子说会做是否真的都会;另一方面和任课老师沟通,询问孩子上课时的表现等,不会做作业是否和上课学习状态不好有关等。
3.如果孩子确实掌握了知识,且作业内容很单一,可以不做;而孩子表示太难的作业,则需要家长担任辅导引导员,如果连家长都一头雾水,作业也大可不做。
4.不做作业是不是纵容了孩子?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读些自己喜欢的书,能够让孩子在學习阶段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比做作业更值得推崇的事。
怎么和老师沟通?
许多家长并非没有对作业表示不满的情绪,但都忍住了,担心因为自己的特殊要求导致老师的区别对待。其实,越来越多的老师希望多和家长沟通,在校和在家的两方面表现综合起来,才是孩子学习力是否提高的参考依据。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向老师提出建议,这次作业不做,因为孩子的确都掌握了,能否布置一些思维拓展和探索题呢?如果作业太难,和老师沟通时说出自己的困惑,做不出是否是少数情况,是否需要降低作业难度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听老师细致讲解。
家长们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现行传统教育体制下,需要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方案,必要时,可以提出给孩子订制特殊作业。家长也需要提升自我,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孩子,保护孩子。
写作业时,发现的习惯问题怎么改善呢?
习惯的养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进行,为何一定要在孩子不喜爱的写作业的过程中改善?父母可以找一些孩子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习惯,会事半功倍。
看看孩子就知道父母如何处事:慢吞吞的孩子往往会有急躁的父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有位特操心的爸妈。而写作业这枚放大镜,把孩子和爸妈在教育过程中隐藏起来的问题暴露出来。也许你会说,那好办,问题出现了解决就行。但有些写作业的问题,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解决。
1 坐不住型
孩子说:边吃边写好了。
作业本摊在书桌上有一会儿了,此时孩子正趴在书桌下画画,内容是参照着书桌边堆成小山似的公仔玩偶构思“我的玩具军团”。一会儿,孩子手里抱着袋薯片,从书桌下钻了出来,似乎突然发现作业君被遗忘了,站在桌边边吃边写了起来,手上的油把作业本蹭上了红烧牛肉味。这时书房门被“咚咚咚”敲响了。
家长说:宝贝,先别写了,喝点牛奶。
热牛奶打断了孩子好不容易想起来要写作业的念头,摸摸孩子的头,催促继续写作业。看着书房里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绘画图书乱作一团,又卷起袖子大收特收起来。“叮叮咚咚”的动静让孩子也加入到收拾的队伍中,作业彻底被丢在一旁。听说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但孩子能坐住的时间太短,以至于很多父母怀疑是否有多动症。
专家建议:动够了就能静下来。
作业分段。把作业分割成两个或三个阶段,每段时间不可过长。如第一次规定做15或者20分钟,完后休息一会,然后再规定一个15或20分钟,再休息。
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同时保持安静。
动得够,才静得下。让孩子进行一些“本体觉”的运动,如跆拳、体操、游泳等,有助于孩子运动后平静下来;若是过量的跑、跳、快速移位的球类运动,对孩子“前庭刺激”过度,对注意力原本就差的孩子,不大适合。
2 慢吞吞型
孩子说:在学校要写,回家还得写,先休息休息再说。
放下书包,拿出笔、书和作业本,准备工作流畅做完,突然跌入慢动作状态:语文作业抄写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写,横平竖直使出了吃奶的劲,只听“咔嚓”,铅笔头断了。呆了一秒,慢吞吞地从文具盒里找出削笔刀,一圈一圈地卷个无穷无尽。终于开始写数学题时天已经黑透了,写到一半,读不懂题,开始发呆,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画风景,就是作业“画”不出来。
家长说:快点啊,动作真慢。
推门看到的场景是孩子乖乖地坐在书桌前,走近一看却是孩子在出神发呆,笔还停留在刚写的那几个字上。帮孩子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要带的手工作业,眼看就要10点,催了几遍不管用,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心火油然而生,“还不快写!”吓醒了孩子,小小的身影一缩,埋头继续写,看着孩子认真读题目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心一软,坐下帮孩子读题解题,最终作业成了家长的。
专家建议:不做“快点儿”家长。
父母自省。快点写?多快?家长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仅让孩子压力山大,还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了解慢的原因。父母一定要听孩子的心声,是否是作业难度太大,孩子能力不及,或者不感兴趣。或许是孩子因为疲倦、饥饿、身体不舒服等生理状况变慢,此时,即使孩子对着作业发呆,父母也需要耐心地询问“刚才在想什么呢?”父母表现出温暖的关爱,有利于孩子重塑学习习惯。
学会信任孩子。不要总担心幼鸟离巢会无法生存,不尝试、不锻炼永远无法展翅。父母需要学会相信孩子,表现出对孩子百分百的尊重,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孩子会因此得到动力。
实用小工具:“时间表”与“计时器”。刚开始可以先测量孩子写一行生字、算十道数学题花的时间,以此为依据,把课业分成几小段,让孩子与时钟“比赛”,看能否在每段时间内,把预计的分段作业完成,段与段之间记得安排休息时间,若顺利完成则有奖励,此招对爱好竞争的孩子通常很有效。
3 丢三落四型
孩子说:不是我撒谎,真的忘记了。
当妈妈问起作业有哪些时,才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想起前两天才因为缺漏作业被叫家长,不由地害怕起来。打电话问了同学,终于知道了作业内容,可需要用到的书,有一本放在了教室里。翻开订正错题的本子,里面写满了因为 “6” 看错成“9”、加号看成减号、过程对结果错的题目,妈妈说这是马虎,可真的认真做了呀?
家长说:妈来帮你问老师。
第N次因为孩子作业没交去见老师,说起来自己的责任更大,这记性差难道会遗传?有时候看到孩子急得团团转,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曾因为忘记写作业被罚站、罚写作业,所以,孩子忘带作业,即使再远也会迅速送到教室;孩子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就帮着打电话问同学;孩子不会写作业,就陪着一起写,一起探讨。不过,一开始以为这种学习是共同进步,可后来发现,家长一离开,孩子的认真劲就会削弱大半。
专家建议:把孩子该做的事留给孩子。
不要过度陪伴。有时候陪伴会分散行动力,孩子学习的过程需要自主自立,家长过多参与反而不好。这也反映出生活中父母的包办现象,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入手。
养成孩子检查作业的习惯。做完作业那一刻再静下心来重新检查一遍,对孩子来说非常困难,但养成这个习惯对改善马虎算是补救性做法。
检查视动配合。视动配合是一种能力,常把数字看错、漏掉加减号等证明孩子这种能力还没达到。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锻炼,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多跳绳,使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得到提高。
帮孩子争取不写作业的权利
在解决了习惯的基础上,父母还得辛苦一把:和孩子一起学会判断。
为什么要做作业?家长们首先要明白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如果用写好个作业,来判断孩子是否合格,是否优秀,就大错特错了。写作业无非是巩固旧知识,培养定力,但目前来看,为了巩固旧知识做了大量的作业,孩子要是知识本身没懂,做作业就成了机械的操作,不仅痛苦还花费大量时间。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适合孩子?
1.仔细观察孩子做作业的情况。写得慢、写得快、不喜欢都是问题,耐心和孩子交流作业问题,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想法,比如“真的太难了”、“这些我都会”。
2.家长需要把握的是,孩子说的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一方面要检查作业与孩子的认知是否匹配,孩子说会做是否真的都会;另一方面和任课老师沟通,询问孩子上课时的表现等,不会做作业是否和上课学习状态不好有关等。
3.如果孩子确实掌握了知识,且作业内容很单一,可以不做;而孩子表示太难的作业,则需要家长担任辅导引导员,如果连家长都一头雾水,作业也大可不做。
4.不做作业是不是纵容了孩子?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读些自己喜欢的书,能够让孩子在學习阶段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比做作业更值得推崇的事。
怎么和老师沟通?
许多家长并非没有对作业表示不满的情绪,但都忍住了,担心因为自己的特殊要求导致老师的区别对待。其实,越来越多的老师希望多和家长沟通,在校和在家的两方面表现综合起来,才是孩子学习力是否提高的参考依据。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向老师提出建议,这次作业不做,因为孩子的确都掌握了,能否布置一些思维拓展和探索题呢?如果作业太难,和老师沟通时说出自己的困惑,做不出是否是少数情况,是否需要降低作业难度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听老师细致讲解。
家长们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现行传统教育体制下,需要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方案,必要时,可以提出给孩子订制特殊作业。家长也需要提升自我,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孩子,保护孩子。
写作业时,发现的习惯问题怎么改善呢?
习惯的养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进行,为何一定要在孩子不喜爱的写作业的过程中改善?父母可以找一些孩子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习惯,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