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低下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方法单一、行动盲目、照搬资料等几个方面。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生成,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取信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22-02
引 言
提取信息是语文阅读能力中的基本能力。部编版教科书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并将其作为一项语文要素落实在阅读教材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出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逐步学会信息的整合[1]。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哪些途径和策略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直接提取,促进高效理解
为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材中的安排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从中直接提取相关信息,促进学生快速地理解文本内容。
(一)从关键语句中提取显性信息
从文本中找到明显的信息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第一步,这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得到了渗透。比如,《青蛙写诗》课后第一题“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找出相关句子,再画出关键词语,从而提取出文本中明显的信息。
(二)从质疑问难中提取隐含信息
有些信息是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提取的,而有些信息则是隐含在文本中的。要想引导学生准确地提取这些隐含的信息,“质疑问难”是一种有效途径。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为例,在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时,笔者是由质疑题目展开的。首先,笔者提出问题:“挖井人是谁?谁不忘挖井人?”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隐含的信息。这样,学生既厘清了文章的主线,又提取了隐含的信息:不忘挖井人,是一种感恩,百姓们现在已经喝上自来水,这口井为什么依然屹立在那里?说明百姓时刻把毛主席记在心里,永远饮水思源。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使学生把握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单推断,实现高效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确训练的要求与层次,设计相应的训练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推断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通过比较进行推断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深化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找到新的思维视角,对文本中的信息展开合理的分析。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重在建立学生信息完整性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狗熊发布的四次通知内容来展开。学生在提取出四次通知内容后,思考“狗熊的哪一次通知动物们会来参加呢?为什么?”通过对比四次通知内容的不同展开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发布通知时,要把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由此建立学生信息完整性的意识,并有利于课后习题的迁移运用。
(二)借助句式进行推断
句式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句子独特的结构方式,让学生从中学习信息的提炼和推断,从而训练逻辑思维。例如,《一分钟》一文的课后题“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中有一道题目:“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红绿灯了。要是能赶上红绿灯,就__________。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__________。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不会迟到了。”这样的句式训练承载了该单元“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的学习重点。教师可设计问题:“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可她怎么迟到了20分钟呢?你能根据课后提示,用‘要是……就……’的句式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从中寻找关键信息并进行推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句式,一举数得,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利用表格进行推断
表格具有形象、直观、简明的特点。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格,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分析和推断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教师可以借助表格落实这一要求。第一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并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来。第二步:根据画出来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如下表格(见表1)。第三步:借助表格推断原因,让学生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加工整合,落实高效表达
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是对信息再加工的过程,是语文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一)分类集中,促进表达的多样性
部编版教材课后题中常会提供一些词语等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复述课文、讲故事等语言表达。这些词语往往以零散、杂乱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这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例如,《狐假虎威》一文课后题要求学生对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进行分类,并分角色表演故事,要求表现词语的意思。从表面上看,题目要求学生给词语分分组,但细想,仅分类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沿着信息分类的路径,到课文中寻找同类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集中起来思考,哪些需要通过动作、神态来表演,最后试着演一演。
(二)重新组合,促进表达的有序性
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重组,建立信息内部的联系,使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先直接提取出描写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句子。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排列这四句话的顺序,并说一说能不能交换顺序?为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筛选这四句话中的重要信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最后,学生重新组合这些信息,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通过一系列的提取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学生实现了理解文本和语言的有序表达的目标。
结 语
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并进行筛选、分析、推断、整合,是学生语文阅读中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吃透教材编排的意图,使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柳琏.凸显语文要素 明晰知识体系:谈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J].小学语文,2016(09):44-49.
作者简介:徐夏芬(1986.5-),女,浙江衢州人, 本科學历,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取信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22-02
引 言
提取信息是语文阅读能力中的基本能力。部编版教科书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并将其作为一项语文要素落实在阅读教材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出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逐步学会信息的整合[1]。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哪些途径和策略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直接提取,促进高效理解
为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材中的安排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从中直接提取相关信息,促进学生快速地理解文本内容。
(一)从关键语句中提取显性信息
从文本中找到明显的信息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第一步,这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得到了渗透。比如,《青蛙写诗》课后第一题“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找出相关句子,再画出关键词语,从而提取出文本中明显的信息。
(二)从质疑问难中提取隐含信息
有些信息是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提取的,而有些信息则是隐含在文本中的。要想引导学生准确地提取这些隐含的信息,“质疑问难”是一种有效途径。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为例,在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时,笔者是由质疑题目展开的。首先,笔者提出问题:“挖井人是谁?谁不忘挖井人?”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隐含的信息。这样,学生既厘清了文章的主线,又提取了隐含的信息:不忘挖井人,是一种感恩,百姓们现在已经喝上自来水,这口井为什么依然屹立在那里?说明百姓时刻把毛主席记在心里,永远饮水思源。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使学生把握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单推断,实现高效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确训练的要求与层次,设计相应的训练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推断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通过比较进行推断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深化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找到新的思维视角,对文本中的信息展开合理的分析。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重在建立学生信息完整性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狗熊发布的四次通知内容来展开。学生在提取出四次通知内容后,思考“狗熊的哪一次通知动物们会来参加呢?为什么?”通过对比四次通知内容的不同展开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发布通知时,要把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由此建立学生信息完整性的意识,并有利于课后习题的迁移运用。
(二)借助句式进行推断
句式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句子独特的结构方式,让学生从中学习信息的提炼和推断,从而训练逻辑思维。例如,《一分钟》一文的课后题“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中有一道题目:“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红绿灯了。要是能赶上红绿灯,就__________。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__________。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不会迟到了。”这样的句式训练承载了该单元“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的学习重点。教师可设计问题:“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可她怎么迟到了20分钟呢?你能根据课后提示,用‘要是……就……’的句式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从中寻找关键信息并进行推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句式,一举数得,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利用表格进行推断
表格具有形象、直观、简明的特点。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格,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分析和推断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教师可以借助表格落实这一要求。第一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并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来。第二步:根据画出来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如下表格(见表1)。第三步:借助表格推断原因,让学生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加工整合,落实高效表达
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是对信息再加工的过程,是语文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一)分类集中,促进表达的多样性
部编版教材课后题中常会提供一些词语等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复述课文、讲故事等语言表达。这些词语往往以零散、杂乱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这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例如,《狐假虎威》一文课后题要求学生对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进行分类,并分角色表演故事,要求表现词语的意思。从表面上看,题目要求学生给词语分分组,但细想,仅分类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沿着信息分类的路径,到课文中寻找同类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集中起来思考,哪些需要通过动作、神态来表演,最后试着演一演。
(二)重新组合,促进表达的有序性
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重组,建立信息内部的联系,使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先直接提取出描写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句子。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排列这四句话的顺序,并说一说能不能交换顺序?为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筛选这四句话中的重要信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最后,学生重新组合这些信息,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通过一系列的提取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学生实现了理解文本和语言的有序表达的目标。
结 语
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并进行筛选、分析、推断、整合,是学生语文阅读中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吃透教材编排的意图,使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柳琏.凸显语文要素 明晰知识体系:谈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J].小学语文,2016(09):44-49.
作者简介:徐夏芬(1986.5-),女,浙江衢州人, 本科學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