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11日,内蒙古通辽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了10户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和8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这是通辽市首次如此大规模、高规格表彰奖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历经30年艰苦卓绝的创业与发展,民营经济在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
民营经济增强了通辽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推进了市场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在通辽市的地方企业中,除霍煤控股、通辽蓖麻化工控股等为数不多的几户外,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在通辽市现有的35户建筑企业中,有34户是民营企业;在全市27户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25户为民营;在全市15户星级宾馆中,非民营的只有4户,餐饮服务业企业均为民营。
民营经济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了通辽市经济素质。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市个体工商户57532户,民营企业666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9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80户;创自治区著名商标21个,全市4个全国驰名商标全部是民营企业。在现代物流、连锁商业等新兴产业中,涌现出日升日美、进前佳等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成为通辽市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发展加速推进了通辽市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通辽市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加快了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了“一河两区”建设步伐,各旗县城关镇和重点小城镇人口快速膨胀,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作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和餐饮服务业,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解决了城镇下岗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通过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带动了农牧民增收。目前,通辽市168户民营龙头企业,带动32万户,平均每户每年从产业化中获得收入7000多元。在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已近1/3。
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通辽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占80.3%;在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占88.7%;在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中,90%以上在民营企业。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市近期即将开工和在建的137个民营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将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民营经济为地方提供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在去年缴纳国税50强企业中,近2/3是民企;缴纳地税50强企业中,2/3以上为民企;50强以外的纳税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增强了通辽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推进了市场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在通辽市的地方企业中,除霍煤控股、通辽蓖麻化工控股等为数不多的几户外,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在通辽市现有的35户建筑企业中,有34户是民营企业;在全市27户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25户为民营;在全市15户星级宾馆中,非民营的只有4户,餐饮服务业企业均为民营。
民营经济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了通辽市经济素质。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市个体工商户57532户,民营企业666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9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80户;创自治区著名商标21个,全市4个全国驰名商标全部是民营企业。在现代物流、连锁商业等新兴产业中,涌现出日升日美、进前佳等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成为通辽市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发展加速推进了通辽市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通辽市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加快了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了“一河两区”建设步伐,各旗县城关镇和重点小城镇人口快速膨胀,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作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和餐饮服务业,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解决了城镇下岗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通过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带动了农牧民增收。目前,通辽市168户民营龙头企业,带动32万户,平均每户每年从产业化中获得收入7000多元。在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已近1/3。
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通辽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占80.3%;在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占88.7%;在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中,90%以上在民营企业。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市近期即将开工和在建的137个民营企业重点工业项目,将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民营经济为地方提供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在去年缴纳国税50强企业中,近2/3是民企;缴纳地税50强企业中,2/3以上为民企;50强以外的纳税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