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铸造出灿烂华夏文明史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主人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青铜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鸮尊
  鸮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45.9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毛公鼎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
  龙虎尊
  原器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50.5厘米,口径四1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且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其他文献
虎是威猛的象征,它镇守一方,具有极大的威慑力,同时也有正义、吉祥、辟邪等寓意。自古勇将被誉为“虎将”,民间喜欢给小孩做虎枕、戴虎帽、穿虎鞋,皆表达了人们对虎的崇拜和喜爱。中国的虎枕,见证了古代枕头的发展史,传承了东方的虎文化。  探寻民俗虎迹  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虎一直被当做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中国的虎文化始于传说的蒙昧时代,《山海经》中已有“恶虎
期刊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中国古代文人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南宋初年,诗人陆游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
期刊
著名作家梁实秋,曾写《谈麻将》一文但并不擅长打麻将。梁实秋自小家教甚严,及读书,他方知世上有麻将这种玩具。有次他向父亲问起麻将的玩法,父亲正色说:“想打麻将吗?到八大胡同去!”吓得他再不敢提“麻将”二字,留下了对麻将的坏印象。梁实秋的好友胡适、徐志摩、潘光旦等人都是麻将爱好者和高手,有几次梁实秋硬被拉上桌,他玩了玩,还是觉得打牌不如看牌更有意思。以后好友酣战,他总是作壁上观。  大学者胡适有一年在
期刊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麻将是八仙桌上的“长城”,是毛泽东眼中“继中医、《红楼梦》之后对世界的第三大贡献”。  麻将的起源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因此麻将基本张
期刊
陶塑,是陶质的雕塑艺术品,始于秦汉时期,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西安秦代兵马俑是陶塑的主要代表。陶塑的出现为我国雕塑史和陶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中国陶塑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种艺术形式便已出现。秦、汉两代已有很大的发展,质朴劲健是其主要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陶塑艺术发展缓慢。到了隋唐、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贵族阶层厚葬之风盛行,作为随葬明器的陶塑在艺术上取得快速
期刊
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自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通过与其他地方剧种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时期得到空前的繁荣。如今,京剧已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影响力远播全世界。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19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
期刊
高跷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  “高跷”也叫“踩高跷”,有的地方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
期刊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
期刊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是中国最早的“花轿”。而后,花轿传入民间,成为千百年来传统婚礼的重要一物。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
期刊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舞狮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壮族、苗族、满族等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舞蹈,狮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也会在当地各地舞狮庆祝。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及海外。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