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仅有爱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相伴,则真心换来的可能是寒心。而智慧来自于学习。工作之余,我尽量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班主任管理等书籍,学习中,我掌握了“暗示效应”“食盐效应”,理解了威尔狲的“护花原理”,心理学家的“禽鸟等级”“南风效应”以及著名犯罪学家凯琳的“破窗理论”等。我辩证地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用智慧的教育,纠正孩子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个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子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的显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有及时维修,反而又多了几扇烂玻璃的窗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也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头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來,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一发现使他们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这位心理学家就把人的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提出后,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预防犯罪科学和企业管理科学之中。如果我们把凯琳的“破窗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会变得轻松而有效。怎样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破窗理论”呢?
一、坏事严格化——关注细节小事,对错误行为及时制止并有效处理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管理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琐事做起;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
班级管理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小事”,如卫生、纪律、上课、做操、玩耍等。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以事小而不为之,或以事小而忽视之。例如,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出勤看似很小的一个常规管理,许多学生也认为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迟到一分钟,绝不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学习。但是迟到现象能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当一个班级的管理非常完善,同学们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之中,没有出现过迟到,这种严格的班级氛围会给学生一种不自觉的提示——我不能迟到。但是,如果有人迟到了一回,班主任对此事不闻不问,对于其他同学就会有一种暗示——原来是可以迟到的。迟到人次愈多对于不迟到者来说就会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这个班级很快就会处于一个混乱局面。
因此,班级管理工作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把一切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
二、好事扩大化——实现教育过程的良性迁移
十八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可见人的思想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破窗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从一扇破窗可能会发展为更多的破窗,但是,我们要坚信德育的约束力,相信“破窗理论”中的这一过程也是可逆的。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倒过来使用,实施德育过程的良性“迁移”。 杀鸡骇猴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教育认知,但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此法在教育工作中已经不再十分实用。因此需要“敬猴惊鸡”,即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让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带动几个学生进步,让几个学生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并形成良好的班风。如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室需要摆放一些花卉。我开始采用强制措施,可收效甚微;我改变了方法,看哪些小朋友能为班级抱来花卉,谁就是美化教室的天使。于是,教室里有了第一盆花,我会在下课后给同学们简单介绍这种花卉的知识,还不忘问一句:这是哪一个天使抱来的?抱花的同学一脸的自豪。接着,教室里花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也是很多老师都感叹我们班的花卉居多的原因。
三、教育心理化——用赞美和交流培植孩子的尊严感
“破窗理论”中的“破窗效应”提示我们教育要注重心理过程。瑞士有位著名教育家叫裴斯泰洛齐他提出“教育要心理化”。这句话揭示了一定的教育规律。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平时都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当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最易接受教育的时候,也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视点决定视野,而视野又决定人的成长质量。教育也是一样,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深了,教育理论水平高了,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更有效的实施教育行为。
总之,“破窗理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亡羊补牢虽为美,莫若当初早筑篱。”愿大家能够辩证的运用“破窗理论”,做一个轻松的班主任!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个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子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的显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有及时维修,反而又多了几扇烂玻璃的窗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也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头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來,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一发现使他们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这位心理学家就把人的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提出后,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预防犯罪科学和企业管理科学之中。如果我们把凯琳的“破窗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会变得轻松而有效。怎样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破窗理论”呢?
一、坏事严格化——关注细节小事,对错误行为及时制止并有效处理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管理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琐事做起;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
班级管理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小事”,如卫生、纪律、上课、做操、玩耍等。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以事小而不为之,或以事小而忽视之。例如,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出勤看似很小的一个常规管理,许多学生也认为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迟到一分钟,绝不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学习。但是迟到现象能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当一个班级的管理非常完善,同学们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之中,没有出现过迟到,这种严格的班级氛围会给学生一种不自觉的提示——我不能迟到。但是,如果有人迟到了一回,班主任对此事不闻不问,对于其他同学就会有一种暗示——原来是可以迟到的。迟到人次愈多对于不迟到者来说就会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这个班级很快就会处于一个混乱局面。
因此,班级管理工作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把一切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
二、好事扩大化——实现教育过程的良性迁移
十八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可见人的思想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破窗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从一扇破窗可能会发展为更多的破窗,但是,我们要坚信德育的约束力,相信“破窗理论”中的这一过程也是可逆的。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倒过来使用,实施德育过程的良性“迁移”。 杀鸡骇猴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教育认知,但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此法在教育工作中已经不再十分实用。因此需要“敬猴惊鸡”,即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让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带动几个学生进步,让几个学生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并形成良好的班风。如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室需要摆放一些花卉。我开始采用强制措施,可收效甚微;我改变了方法,看哪些小朋友能为班级抱来花卉,谁就是美化教室的天使。于是,教室里有了第一盆花,我会在下课后给同学们简单介绍这种花卉的知识,还不忘问一句:这是哪一个天使抱来的?抱花的同学一脸的自豪。接着,教室里花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也是很多老师都感叹我们班的花卉居多的原因。
三、教育心理化——用赞美和交流培植孩子的尊严感
“破窗理论”中的“破窗效应”提示我们教育要注重心理过程。瑞士有位著名教育家叫裴斯泰洛齐他提出“教育要心理化”。这句话揭示了一定的教育规律。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平时都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当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最易接受教育的时候,也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视点决定视野,而视野又决定人的成长质量。教育也是一样,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深了,教育理论水平高了,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更有效的实施教育行为。
总之,“破窗理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亡羊补牢虽为美,莫若当初早筑篱。”愿大家能够辩证的运用“破窗理论”,做一个轻松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