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赣南大地金灿灿的晚稻迎风飘香的时节,冀中平原已是秋风瑟瑟,苍劲挺拔的青松分外引人瞩目。
穿越时空,回溯70年前的深秋,身为红军战士的他,告别中央苏区的父老乡亲,踏上漫漫征途,不屈不挠、南征北战,迎来了革命胜利,最后扎根在他浴血奋战过的热土。这位老将军,就是享受大军区级领导待遇的原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曾为遵义会议选址并目睹会议召开的见证人——曾美。
红军歌曲动人心 召唤曾美当红军
时光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英俊小伙,如今已92岁高龄。但曾老除行走不甚利索,听力不够灵敏外,思维却依然敏捷,对往事记忆犹新,仿佛如昨。
1914年,曾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30年,这里土地革命如火如荼。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老表们无不欢天喜地。红军开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欢腾。4月的一天,红军在县城召开大会,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曾美一大早就从乡下赶来,听红军讲革命道理。他被红军战士威武的军装和八角帽上的红五星吸引住了,有首红军歌曲更使他听得入了神。笔者采访时,曾美不由自主地哼起了这首歌: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曾老将军说,就是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拨动了我的心弦,鼓动我毅然和许多热血青年一道,报名参加了红军。时年,他刚刚16岁。
从此,曾美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遵义会议选会址 历史关头作贡献
曾美投身红军后,先后担任测图员、测图参谋。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时,他是中央红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
长征中,曾美随中央纵队行动。红军左冲右突,英勇奋战,粉碎了蒋介石布下的四道封锁线。经过湘江血战,红军将士损失大半,中国革命一度到了危急关头。中央红军走向何处?漫漫长夜,“抬头仰望北斗星,战士想念毛泽东。”这两句歌词,真切地反映了红军战士的心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开启崭新的篇章。
现在,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万众敬仰的革命纪念地。当参观者步入这个神圣殿堂时,人们会看到,一楼的住房人员中写着曾美的名字。
曾老将军回忆道: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后,他随中央纵队驻扎遵义老城。当月10日,周恩来副主席对他下达一道命令说,城中有一所大宅院,你去侦察一下。
接受任务后,曾美挎上枪,一溜大步迅速找到了那所大宅院。经打听,这是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此时,柏辉章正奉蒋介石之命在外拦截红军,这里只有一个看门人。曾美说明身份后,看门人领着他走进宅院查看。他看到左侧和南面是住房,右侧是个大厨房,中间是客厅,沿左侧楼梯上去有一个大房间。曾美心想:红军总部就很适合驻这里。
曾美把侦察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周副主席报告,周副主席显得很满意,随即下令总司令部作战科搬进这所公馆。楼下设作战室,让作战参谋在这里工作。很快,这里就成了红军的总司令部,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同志陆续进驻,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岁月奔流,弹指一挥间。曾美对此事可以称之刻骨铭心。曾老说,会议是在楼上开的,接连开了3天,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一直开到深夜。开会时,我们军委一局的8名作战参谋,两人一组轮流在楼下作战室值班,掌握军情动态,只有紧急情况,才能打扰楼上开会的领导。有一次,刚好我值班,周副主席曾下楼到作战室询问敌情,我一一作了汇报。
曾老将军说,会议召开时,我们也不知道开会的主旨和具体内容。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刘总参谋长很快就向军委直属部队传达了会议精神,官兵们无不欢欣鼓舞。
曾老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拯救了党,意义深远。我只是按照周副主席的要求,做了分内之事。现在,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均已作古,当时军委一局作战科的参谋如孔石泉、罗舜初等也已去世,曾美是当今目睹过遵义会议的惟一见证人。
践诺那险阻何所惧敌后抗战建奇功
抗日战争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游击区,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通向延安的重要交通线。这里地势险要,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将杨继业、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守塞,与辽抗争。8年抗战期间,相继担任区队长、支队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的曾美,就战斗在这里。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曾美率领支队和民兵奋勇上阵。在沉沉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挥起锹镐、镰刀,破公路、割电线、拔电杆,夜袭日军碉堡,击毙敌哨兵,搅得敌军一阵混乱。连续两次破袭,日军吓得路也不敢修,电线也不敢架,一时间成了“聋子”“瞎子”,龟缩在乌龟壳(碉堡)里。曾美指挥部队趁机摸进伪村公所,缴了伪军十几条枪,鬼子也奈何不得。
日军妄图吞掉五台山地区,先后调集5000多兵力疯狂扑来。曾美带伤率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与敌周旋,从敌人空当中穿梭,敌剿我藏、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寻机歼敌,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消灭日军200余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夏秋之交,随风起伏的青纱帐,是歼敌的好战场。曾美巧妙用兵,给敌人迎头痛击。有一次,20多个日军扛着机枪等兵器,强迫老乡赶着骡子给他们运粮补充给养。得到情报后,曾美选择青纱帐作掩护,指挥部队突然一齐向敌人开火,20分钟就干脆利落地打了个歼灭战,全歼敌人,还俘虏了一名鬼子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曾美接受护送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特殊使命。这一带,敌军据点林立,险象环生。曾美让侦察员把敌情搞得真真切切,研究了多项对策,选择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方案。他率领人马首先隐蔽徒涉过河,布置好警戒,然后旋即返回;在黄昏之际,引导着聂司令员带来的两个团悄悄地保护着司令员从敌人碉堡下面穿过,继而多路并进徒涉到河对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行军十余里,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当日军从惊愕中醒悟,浓重的夜幕已经降临,掩护着聂司令员和他的队伍远去了。一时间,人们都很诧异:这山沟沟里咋的突然冒出这么多八路军?曾美护送聂荣臻的故事,在五台山区被传为美谈,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威风,灭了敌人的气焰。
游击区开展大生产毛泽东撰文来推广
刺刀对准鬼子胸膛,
消灭日寇指日可望;
官兵一齐开荒生产,
汗珠换来五谷飘香。
背起枪、扛着锄,唱着号子上山垦荒,这是当年五台山军民大生产的又一番火热景象。
当陕北南泥湾的歌声,唱出了塞外江南的大好风光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春风也劲吹到五台山的沟沟岔岔。为粉碎日军对游击区的封锁、分割,进而吞并的企图,曾美和其他领导一道,动员部队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开展大生产,打仗生产两不误。
曾美带领官兵们利用作战间隙开垦荒地,在荒山野岭开垦出1800多亩田地,种上谷子、高粱、玉米和各种蔬菜。秋收时,金风送爽、四野飘香,粮食满仓,土豆、萝卜、白菜堆积如山,一派丰收景象。部队还开办手工作坊,自己动手纺线,打毛衣、织手套,冬天穿得暖洋洋。大生产喜结硕果,粮食实现自给3个月,不但官兵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还减轻了百姓负担。
注意发现并善于运用典型的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五台山的代县等县以及冀中等几个游击区开展军民大生产的报道,欣然撰写了《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的社论,刊登在1945年1月31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报》上。
社论中,毛泽东以这些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的证据,剖析了当时的各种思想障碍,提出要来个生产运动的竞赛。社论最后还把观点延伸到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曾美他们创造的这一典型,一经毛主席推广,发动军民的生产运动很快从敌后解放区比较稳固的根据地走向敌后之敌后,在各抗日游击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曾老笑着手指《毛泽东选集》说道:毛主席撰写的这篇社论还收录到第3卷里呢!
驰聘华北疆场清洒第二故乡
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历任旅长、师长的曾美,率部纵横驰骋、马不停蹄,转战华北,参与华北重镇的攻坚战。
1947年11月,晋察冀战区打响了石家庄战役。曾美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拉开战斗序幕,进行扫清外围之战。他果断地指挥部队包围敌人的飞机场,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和兄弟旅一道两面夹击,一举夺下飞机场,使敌机失去机场依托,难于对解放军进行空袭。曾美所部的战绩,受到前线指挥部表扬,与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城市攻坚战的胜利先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后,曾美一直驰骋战斗在华北,历任军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老把他工作过的地方,视为第二故乡。他十分重视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互相支援、鱼水相依。
1976年夏,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天崩地裂、房倒屋塌。接到报告后,曾美立即赶赴震区。他乘坐飞机在空中巡察,看到好端端的城市,顷刻之间夷为平地,心中十分难过。他旋即返回省军区机关,火速组织人力救灾,把粮食、帐篷和各种急需物资源源运向灾区。
离休后,曾老将军在年近9旬高龄时,整理出版了他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战斗生活经历的回忆录《敌后之敌后》。杨成武上将生前为这本书题词:“艰难险阻无所惧,敌后抗战创奇迹。”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曾老在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时,题写了“我在长征”几个大字。
是的,曾老将军不仅是70年前的长征勇士,而且如今仍在长征,以当年长驱二万五千里一往无前的气概,进行人生的长征。我们衷心祝愿他步履更坚实,征程更遥远……
责编/木艮
穿越时空,回溯70年前的深秋,身为红军战士的他,告别中央苏区的父老乡亲,踏上漫漫征途,不屈不挠、南征北战,迎来了革命胜利,最后扎根在他浴血奋战过的热土。这位老将军,就是享受大军区级领导待遇的原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曾为遵义会议选址并目睹会议召开的见证人——曾美。
红军歌曲动人心 召唤曾美当红军
时光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英俊小伙,如今已92岁高龄。但曾老除行走不甚利索,听力不够灵敏外,思维却依然敏捷,对往事记忆犹新,仿佛如昨。
1914年,曾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30年,这里土地革命如火如荼。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老表们无不欢天喜地。红军开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欢腾。4月的一天,红军在县城召开大会,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曾美一大早就从乡下赶来,听红军讲革命道理。他被红军战士威武的军装和八角帽上的红五星吸引住了,有首红军歌曲更使他听得入了神。笔者采访时,曾美不由自主地哼起了这首歌: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曾老将军说,就是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拨动了我的心弦,鼓动我毅然和许多热血青年一道,报名参加了红军。时年,他刚刚16岁。
从此,曾美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遵义会议选会址 历史关头作贡献
曾美投身红军后,先后担任测图员、测图参谋。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时,他是中央红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
长征中,曾美随中央纵队行动。红军左冲右突,英勇奋战,粉碎了蒋介石布下的四道封锁线。经过湘江血战,红军将士损失大半,中国革命一度到了危急关头。中央红军走向何处?漫漫长夜,“抬头仰望北斗星,战士想念毛泽东。”这两句歌词,真切地反映了红军战士的心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开启崭新的篇章。
现在,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万众敬仰的革命纪念地。当参观者步入这个神圣殿堂时,人们会看到,一楼的住房人员中写着曾美的名字。
曾老将军回忆道: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后,他随中央纵队驻扎遵义老城。当月10日,周恩来副主席对他下达一道命令说,城中有一所大宅院,你去侦察一下。
接受任务后,曾美挎上枪,一溜大步迅速找到了那所大宅院。经打听,这是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此时,柏辉章正奉蒋介石之命在外拦截红军,这里只有一个看门人。曾美说明身份后,看门人领着他走进宅院查看。他看到左侧和南面是住房,右侧是个大厨房,中间是客厅,沿左侧楼梯上去有一个大房间。曾美心想:红军总部就很适合驻这里。
曾美把侦察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周副主席报告,周副主席显得很满意,随即下令总司令部作战科搬进这所公馆。楼下设作战室,让作战参谋在这里工作。很快,这里就成了红军的总司令部,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同志陆续进驻,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岁月奔流,弹指一挥间。曾美对此事可以称之刻骨铭心。曾老说,会议是在楼上开的,接连开了3天,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一直开到深夜。开会时,我们军委一局的8名作战参谋,两人一组轮流在楼下作战室值班,掌握军情动态,只有紧急情况,才能打扰楼上开会的领导。有一次,刚好我值班,周副主席曾下楼到作战室询问敌情,我一一作了汇报。
曾老将军说,会议召开时,我们也不知道开会的主旨和具体内容。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刘总参谋长很快就向军委直属部队传达了会议精神,官兵们无不欢欣鼓舞。
曾老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拯救了党,意义深远。我只是按照周副主席的要求,做了分内之事。现在,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均已作古,当时军委一局作战科的参谋如孔石泉、罗舜初等也已去世,曾美是当今目睹过遵义会议的惟一见证人。
践诺那险阻何所惧敌后抗战建奇功
抗日战争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游击区,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通向延安的重要交通线。这里地势险要,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将杨继业、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守塞,与辽抗争。8年抗战期间,相继担任区队长、支队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的曾美,就战斗在这里。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曾美率领支队和民兵奋勇上阵。在沉沉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挥起锹镐、镰刀,破公路、割电线、拔电杆,夜袭日军碉堡,击毙敌哨兵,搅得敌军一阵混乱。连续两次破袭,日军吓得路也不敢修,电线也不敢架,一时间成了“聋子”“瞎子”,龟缩在乌龟壳(碉堡)里。曾美指挥部队趁机摸进伪村公所,缴了伪军十几条枪,鬼子也奈何不得。
日军妄图吞掉五台山地区,先后调集5000多兵力疯狂扑来。曾美带伤率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与敌周旋,从敌人空当中穿梭,敌剿我藏、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寻机歼敌,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消灭日军200余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夏秋之交,随风起伏的青纱帐,是歼敌的好战场。曾美巧妙用兵,给敌人迎头痛击。有一次,20多个日军扛着机枪等兵器,强迫老乡赶着骡子给他们运粮补充给养。得到情报后,曾美选择青纱帐作掩护,指挥部队突然一齐向敌人开火,20分钟就干脆利落地打了个歼灭战,全歼敌人,还俘虏了一名鬼子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曾美接受护送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特殊使命。这一带,敌军据点林立,险象环生。曾美让侦察员把敌情搞得真真切切,研究了多项对策,选择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方案。他率领人马首先隐蔽徒涉过河,布置好警戒,然后旋即返回;在黄昏之际,引导着聂司令员带来的两个团悄悄地保护着司令员从敌人碉堡下面穿过,继而多路并进徒涉到河对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行军十余里,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当日军从惊愕中醒悟,浓重的夜幕已经降临,掩护着聂司令员和他的队伍远去了。一时间,人们都很诧异:这山沟沟里咋的突然冒出这么多八路军?曾美护送聂荣臻的故事,在五台山区被传为美谈,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威风,灭了敌人的气焰。
游击区开展大生产毛泽东撰文来推广
刺刀对准鬼子胸膛,
消灭日寇指日可望;
官兵一齐开荒生产,
汗珠换来五谷飘香。
背起枪、扛着锄,唱着号子上山垦荒,这是当年五台山军民大生产的又一番火热景象。
当陕北南泥湾的歌声,唱出了塞外江南的大好风光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春风也劲吹到五台山的沟沟岔岔。为粉碎日军对游击区的封锁、分割,进而吞并的企图,曾美和其他领导一道,动员部队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开展大生产,打仗生产两不误。
曾美带领官兵们利用作战间隙开垦荒地,在荒山野岭开垦出1800多亩田地,种上谷子、高粱、玉米和各种蔬菜。秋收时,金风送爽、四野飘香,粮食满仓,土豆、萝卜、白菜堆积如山,一派丰收景象。部队还开办手工作坊,自己动手纺线,打毛衣、织手套,冬天穿得暖洋洋。大生产喜结硕果,粮食实现自给3个月,不但官兵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还减轻了百姓负担。
注意发现并善于运用典型的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五台山的代县等县以及冀中等几个游击区开展军民大生产的报道,欣然撰写了《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的社论,刊登在1945年1月31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报》上。
社论中,毛泽东以这些游击区开展生产运动的证据,剖析了当时的各种思想障碍,提出要来个生产运动的竞赛。社论最后还把观点延伸到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曾美他们创造的这一典型,一经毛主席推广,发动军民的生产运动很快从敌后解放区比较稳固的根据地走向敌后之敌后,在各抗日游击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曾老笑着手指《毛泽东选集》说道:毛主席撰写的这篇社论还收录到第3卷里呢!
驰聘华北疆场清洒第二故乡
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历任旅长、师长的曾美,率部纵横驰骋、马不停蹄,转战华北,参与华北重镇的攻坚战。
1947年11月,晋察冀战区打响了石家庄战役。曾美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拉开战斗序幕,进行扫清外围之战。他果断地指挥部队包围敌人的飞机场,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和兄弟旅一道两面夹击,一举夺下飞机场,使敌机失去机场依托,难于对解放军进行空袭。曾美所部的战绩,受到前线指挥部表扬,与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城市攻坚战的胜利先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后,曾美一直驰骋战斗在华北,历任军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老把他工作过的地方,视为第二故乡。他十分重视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互相支援、鱼水相依。
1976年夏,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天崩地裂、房倒屋塌。接到报告后,曾美立即赶赴震区。他乘坐飞机在空中巡察,看到好端端的城市,顷刻之间夷为平地,心中十分难过。他旋即返回省军区机关,火速组织人力救灾,把粮食、帐篷和各种急需物资源源运向灾区。
离休后,曾老将军在年近9旬高龄时,整理出版了他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战斗生活经历的回忆录《敌后之敌后》。杨成武上将生前为这本书题词:“艰难险阻无所惧,敌后抗战创奇迹。”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曾老在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时,题写了“我在长征”几个大字。
是的,曾老将军不仅是70年前的长征勇士,而且如今仍在长征,以当年长驱二万五千里一往无前的气概,进行人生的长征。我们衷心祝愿他步履更坚实,征程更遥远……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