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使人灵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诗使人灵秀,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准确的了。
  诗歌是语言文学中最璀灿的花朵,她具有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韵律美。诗的内质就是灵秀。正因为诗歌具有无穷的魅力,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最动人、最绚丽的现象称为有“诗意”。
  诗歌是最简捷而又最深奥的文字组合,每行诗句,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智慧和才华。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之所以普遍具备心智开豁、思理明睿的特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诗歌的清澈活水。一個灵秀的人,一定是含蓄优雅、洒脱睿智的人。因此灵秀的人非常接近于一首诗。当然,不一定非要会写诗,我们才去读诗;不一定非要完全理解诗意,我们才去读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并不会降低诗歌的魅力。你我满腹的心事,或许一行诗句就能表达出来。千言万语,或许不如一句诗更扣动心弦。
  哪怕是短暂的一分钟,我们就能读一首好诗,走进诗的天地,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何其鲜美!世上最廉价和最宝贵的投资,不过如此。
  诗歌是情感的汇聚,不同的诗歌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美的获得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诗的意境空灵悠远,哲思深邃。读诗是一种享受。大多数诗押韵,读起来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诗如同演唱音乐,或低沉,或轻快,或忧郁,或粗犷,或柔婉,或激昂,皆成旋律。即便是不押韵的诗和散文诗,那精炼优美的语言,精巧严谨的结构和充盈在文字间的情感,同样需要借助我们的声音来欣赏,因此,读诗最好要反复朗读,读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眼看、口诵、耳听、脑想,甚至辅以姿势动作,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出诗的情感。一旦进入诗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之中,就如抵达神往已久的圣殿与乐园,登临梦寐企及的峰巅,简直妙不可言。
  读诗可以锤炼我们的语言。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文学首先必须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是最精炼、最优美的。平时所说的“诗一般的语言”,指的就是某些诗之外的文章或人物的语言像诗一样精炼、优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胸中积累了大量的唐诗名篇,自然就具备了诗的语言和诗的底蕴。无论你从事什么样文体的写作,只要多读诗,你就是找到了语言的金钥匙,写的文章自然清新优美。人一旦具备诗的语言,举手投足之间自然呈现灵秀气质。
  读诗可以提升想象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诗歌中,诗人往往会把几种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根线连接无数的珠子似的串起来,形成一个绝妙的统一体。因此,读诗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有一首童诗《小鸟音符》道:“小鸟,小鸟/你们为什么/在电线上来回跳跃/明白了,明白了,你们错把电线当成五线谱了。”诗人多么富有想象力啊。读到这里时,自己的想象力也会插上翅膀,驰骋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里。人缺乏想象力,就缺乏梦想,缺乏梦想,心灵就会枯竭。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具有灵秀气质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与不读诗,读诗多与读诗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涵养是绝对不相同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吟唱,读诗的过程,就是塑造心灵的过程。读诗能使无知者远离浅薄,使狭隘者变得宽厚,使自负者变得谦虚,使浮躁者趋于深沉,使沉郁者变得热情,使懦弱者变得刚毅,使悍暴者收敛粗蛮,使粗俗者变得儒雅。读诗使人灵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长期朗读诗歌中潜移默化养成的。长期读诗,经年累月,耳濡目染,不断汲取诗中的营养,不知不觉中,诗意熏陶了至纯至真的情感,澄澈了心灵,完善了自我,成就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养成温文尔雅的气质:目光变得更加清澈有神,面庞更加柔和宜人,表情更加富有韵味,举止更加优雅得体。这种气质美比起外表美来要耐看得多,正如伏尔泰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使灵魂入迷。”一个长期经诗歌洗礼的人,注定是一个情感丰富洒脱睿智的人。
  上善如水,诗心亦如流水,流水不争先,喜欢诗的人的生命是安静的,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挣脱了心灵桎梏。诗力、诗理、诗情、诗趣能够改变人的性格,在浮躁中恪守一份心灵的淡泊。从诗中,领悟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爱诗的人一定爱自然。自然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返璞归真。喜欢诗的人往往把生活读成诗,对生活,真心投入,用心欣赏,心里充满着美好;对世人,不装腔作势,不趋炎附势,总透着一身的诗书气。
  诗歌是一颗夜明珠,照亮精神的夜空,赶快读诗吧。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读史书《吕氏杂记》,读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宋朝有一位叫吴坦求的人,在太学读书,有一天,他去拜见姜先生,但姜先生正在家闭门谢客呢,于是,吴坦求就从窗缝向室内看,发现姜先生“俨然危坐,如对贵宾”,原来,姜先生是个自律极强的人,并不因没有人而放松自己。这一情节引发了笔者的联想,因为,笔者也曾读到过几个关于自律的情节,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古人身上的,而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的,说明有的现代人自律性也極强。  最近,
期刊
讲记  开宗明义直指道性,大人之学,人生之学问,个人之修养,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根本道,根本路,根本心法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德、立功、立心。宗圣曾子犹如当头棒喝,告诫一切众生,人生的根本大道就是光明正大内在的德行、德性,只有内心充满道德光明的人,才能仁义礼智信,才能亲民爱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讲信修睦和谐万方,安身才能立命,立德方可立仁,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积善
期刊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心见性之明。第二个明是光明正大之明。大学的根本道首要在于觉悟、明澈、洞明人生究竟的大圆满大光明德性。凡夫大多在嘴上知道德行重要,可是真的在具体做人做事,尤其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利害得失时,就会毫不犹豫舍德行而取利益,见利忘义,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忘恩负义。真正做到尊德性贵道德的人,凤毛麟角。人人本俱光明正大的德性,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本善,只是因为习相远,因为习气、习惯、利害、
期刊
办公室内部环境的布置在易经上有很多的说法,那么具体如何布局?  秩序感  办公环境的秩序感,是指形制的反复、节奏、完整和简洁。办公楼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整洁的环境。办公楼设计中秩序的目地,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悦。  明快感  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有办公楼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在装饰明快的色调中工作,可以给人愉快的心情
期刊
春风无处不到,不论是古城还是新镇,无论是精良的屋舍还是无人的旷野。它也路过我们,无论那一刻是在为严冬而焦灼,还是对踏青做好了准备。它都均等地路过,无声化育了所有。  去年四月,一场春光有两则新闻在我们面前一闪而过。94岁的叶嘉莹女士,将“海棠雅集”从恭王府请到迦陵舍:烹茗、行香、丹青泼墨,诗词唱和;而26岁的林奕含在台北的家中垂绫自尽,她用生命写下一本书与一个长久的追问,引起一片叹息声。  她与她
期刊
第四,中国哲学是解决重大问题的哲学  中国哲学不仅能够透彻解析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更能指导人们切实解决国际上和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突破人生和事业发展瓶颈,如何数倍提升性价比,如何成就伟大事业,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突破人生和事业发展瓶颈  许多人都经历过人生和事业的瓶颈期,有的人至今仍在瓶颈之中无法突破。  瓶颈是可以突破的,但不是一般性的学习就能实现的。例如,有的人学习了领导力
期刊
与好学者共读圣贤书,携良善人同行万里路。系统学习国学经典,构建书香门第,涵养人生智慧,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编者按:素讲。即素常讲习。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宋·叶适《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初,用事者专国久,规钓奇功,威服内外,术不素讲,而先事挑敌,在廷不获闻,思诚闻而未察也。”  以谦卑之心。学习中华元文化,汲取圣贤智慧。  云腾致
期刊
世界和深更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了一层白纱,便觉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我的寓所后面有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觉得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美。同
期刊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的灵魂,据说毛泽东否认自己看过孙子兵法,但是他最欣赏孙子这句话。打仗这样战无不胜,经商也是如此,经商的知彼知己,主要表现在通过商业情报了解对方商业秘密,根据己方的实力,掌握主动,采取相应对策。  日本人在这方面最下功夫。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又是个技术发达的国家。他们充分地发
期刊
明代,民间医者地位低下,生活多是艰苦。李时珍因医术高超被举荐到朝廷,授以太医院院判一职。为皇室效忠,衣食优渥,本可以安心侍主或闭门研学,较为舒适地过完这一生。但他本心悬壶救世,若囿于殿宇之中,心中济世救人的志向将永远不得实现。  广垠的天地间,草木花卉、蟲兽生灵,万千之数。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有三百六十五种,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增一百二十种,掌禹锡、唐慎微又先后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