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本文从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改革、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短缺的资源,这给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生产制造、客户关系、ERP管理;掌握网页设计及网络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技术,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收集、传输和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建设
(一)细化专业方向,准确定位。综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历年的专业建设, 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有三类的偏重,一类是偏重于经济管理学专业, 一类偏重于读书情报学专业, 还有一类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等方向,发展方向分散,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非常繁杂。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经济管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管理专业体系构架的明确性和精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这一新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细化专业方向,做到以“精”、“专”为指导思想,实行“岗位→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专业建设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专业设置上采用“反推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各岗位的能力要求,科学定位专业方向,确保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
(二)更新课程设置,紧抓时代脉搏。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重,实用技能和学生的动手训练相对不足的现象。所选教材和授课内容滞后于信息管理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能力较弱。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市场观念和管理技巧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要有专业特色,紧抓时代脉搏,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高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构建完备的实践体系。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可分为几个阶段来科学设置,可实行“课程实践+集中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践”的实训模式,其中课程实践指单科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配套实践环节,在单科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集中实践,针对所学内容做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是在培养后期基于多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实践,顶岗实践则是送学生到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以此达到企业需求人才和学院培养人才的零对接。
二、课程建设
(一)以企业信息管理师为主导。课程建设以企业信息管理师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要求,以理论课程服务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科目课程设置。坚决贯彻“职业技能导向”、“项目任务驱动”和“过程化教学”的建设思想,将专业技能学习、职业素质和就业导向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教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实行“项目驱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师傅带徒弟”、“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方法,将大量企业里真实的项目、案例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紧贴企业的实际运营和技术前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 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平台。
(三)考核方式改革。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能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要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试方式也应由传统的单纯书面考试、终结式考试逐渐转向综合能力测评和过程型考试。在考核方式的设置上,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二是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三是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
(一)课程联合建设。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让企业参与到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来,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中积极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吸收多家信息管理企业、其它院校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争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意见联合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推广。职业院校可与企业联手,筹建校企合作基地,签订双向互利的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利用学院的师资、技术力量和校内实训场所、仪器设备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和岗前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战条件,培养学生一线的实践技能,同时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积极引进信息管理行业、社会和企业的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信息管理师来学院进行教学指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送教师进修、教师到企业顶岗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陆骥,李东业,程录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
[2]王虹.浅析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站开发专业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8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短缺的资源,这给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生产制造、客户关系、ERP管理;掌握网页设计及网络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技术,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收集、传输和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建设
(一)细化专业方向,准确定位。综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历年的专业建设, 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有三类的偏重,一类是偏重于经济管理学专业, 一类偏重于读书情报学专业, 还有一类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等方向,发展方向分散,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非常繁杂。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经济管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管理专业体系构架的明确性和精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这一新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细化专业方向,做到以“精”、“专”为指导思想,实行“岗位→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专业建设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专业设置上采用“反推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各岗位的能力要求,科学定位专业方向,确保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
(二)更新课程设置,紧抓时代脉搏。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重,实用技能和学生的动手训练相对不足的现象。所选教材和授课内容滞后于信息管理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能力较弱。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市场观念和管理技巧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要有专业特色,紧抓时代脉搏,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高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构建完备的实践体系。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可分为几个阶段来科学设置,可实行“课程实践+集中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践”的实训模式,其中课程实践指单科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配套实践环节,在单科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集中实践,针对所学内容做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是在培养后期基于多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实践,顶岗实践则是送学生到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以此达到企业需求人才和学院培养人才的零对接。
二、课程建设
(一)以企业信息管理师为主导。课程建设以企业信息管理师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要求,以理论课程服务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科目课程设置。坚决贯彻“职业技能导向”、“项目任务驱动”和“过程化教学”的建设思想,将专业技能学习、职业素质和就业导向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教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实行“项目驱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师傅带徒弟”、“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方法,将大量企业里真实的项目、案例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紧贴企业的实际运营和技术前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 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平台。
(三)考核方式改革。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能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要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试方式也应由传统的单纯书面考试、终结式考试逐渐转向综合能力测评和过程型考试。在考核方式的设置上,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二是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三是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
(一)课程联合建设。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让企业参与到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来,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中积极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吸收多家信息管理企业、其它院校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争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意见联合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推广。职业院校可与企业联手,筹建校企合作基地,签订双向互利的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利用学院的师资、技术力量和校内实训场所、仪器设备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和岗前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战条件,培养学生一线的实践技能,同时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积极引进信息管理行业、社会和企业的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信息管理师来学院进行教学指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送教师进修、教师到企业顶岗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陆骥,李东业,程录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
[2]王虹.浅析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站开发专业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