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主题是由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就此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将实现现代化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契合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要求,当代中国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紧紧围绕现代化主题而展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2-0038-03
  不明确理论主题,就无法系统深入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当前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主题、发展是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还有的将通常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作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主题归根到底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存在,具体而言是由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一、将实现现代化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契合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要求
  以市场经济与现代民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是以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为特征的传统社会,而西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以大工业为基础、具有现代政治架构的现代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与国家的对决,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认识到这一点,痛感中西差距的中国社会精英就踏上了追求现代化的漫漫征程。很大程度上,170多年来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国人探寻现代化之路、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建立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是现代化的第一步。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曾在不同层面、程度不同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都没有完成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即初步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时,甚至连形式上的统一都没有完成,后来虽然形式上也统一了中国,但军阀割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对外也仍然受制于外国列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阶级斗争为结合点,成功地唤起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找到了一条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由之,中国的现代化具备了基本的政治上的条件。没有这个基础,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任务,进一步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
  按照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逻辑,在现代民族国家初步建立之后,第二步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的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有所有认识,毛泽东就多次谈到要发展生产力。但这一时期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却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一个根本原因,就像邓小平所指出的:“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1]毛泽东想通过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实际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与理论逻辑,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形式,而是高度现代化之后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所对应的不是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而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追求的是高度现代化之后或者说超现代化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以这样一种高度理想化的、超现代化的未来社会图景指导还需要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社会需要现代化,而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图景又是超现代化的。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推进的艰难:即使在某些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甚至较大成绩,但总体而言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换言之,我们社会实际需要的理想图景与我们在理论上坚持的理想图景并不相符、并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毛泽东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之所以失败,一个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后来邓小平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反思,他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我们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是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2]具体而言,实际上就是违反了现代化的规律。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认识到,共产主义作为长远理想当然需要坚持,但照抄照搬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论述是行不通的,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建设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科学而不是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从实际出发,现代化建设才能切实推进。正像邓小平所讲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3]“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我们党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发展来看,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中国百年现代化梦想的继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在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现代化目标和实现路径做出的系统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契合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体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现代化的主题,邓小平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尽管他没有用主题这个说法,但意思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说这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主要任务、根本任务,并且规划了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他讲:“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5]“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6]“我们的政治路线或叫根本任务,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7]“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不管怎么表达,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8]1982年4月和7月,邓小平两次讲话,都谈到了四件大事:体制改革、打击经济犯罪、精神文明建设、党的领导。他特别强调,这四件大事都围绕着现代化的目标,是搞好现代化的四个保证。所以,在邓小平那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主题是非常明显的。自十二大以来的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曾用不同表述形式强调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打破教条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为指导,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发展与幸福则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推进中,马克思主义那种引领发展、改造世界的功能得到了鲜明体现。
  二、当代中国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紧紧围绕现代化主题而展开
  要更为深入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代化主题,还必须透彻辨析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各种不同观点。
  当前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这种说法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现代化的中国当然需要发展,我们党和政府也一直强调发展。但是发展的说法比较笼统,没有点透问题的实质。我们确实要发展,但从发展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来说,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两段话意思非常明确,发展是为现代化主题服务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确确实实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的文件也一直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实质内容的,其实质内容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如果仅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进一步明确其实质内容,这种主题的归结就沦为了语言表述上的同义反复。中国社会需要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形式: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通过社会主义的形式实现现代化,并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并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形式也是由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所具体决定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四大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但实际上这四大基本问题都是围绕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而展开,都是对这一问题从不同方面所做出的深刻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强调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而之所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就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契合中国实际,让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回答的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形式,也就是通过什么道路、什么根本制度实现现代化。我们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在这方面,既要打破教条束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同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民主公正、共同富裕、人的发展等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努力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回答的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本身的现代化问题。执政党的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这一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建设一支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回答的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如何更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我们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基本要求。而在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上,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合理的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是我们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2][3][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139-140,260,2-3.
  [5][6]邓小平文选(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85.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3,293.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哲学不应是一个学科分支或部门哲学,文化哲学的出现代表着哲学方向和视角的一种转变?熏更预示着哲学反思的一次飞跃,一种哲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伽达默尔的“教化哲学”对于理解和认识这种飞跃和转换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从境界和教化的角度来实施文化哲学的构建显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哲学要在中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一旦东西方哲学从文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界别协商是人民政协实施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界别协商的主体如何界定和划分,其地位和功能如何实现,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  [关键词]主体;划分;功能;政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5-001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制度和机
期刊
[摘要]发展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既是发展壮大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有效途径,也是辽宁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分析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着手,并作了与国外和国内的比较分析,在十一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比较   [中图分类号]F4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40-03   
期刊
[摘 要]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最符合中国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因而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已经蕴含在科学发展观的完整阐发和表述之中,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重要思想的表述,都深刻蕴涵着和平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
期刊
[摘 要]列宁世界历史思想的阐发是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体系”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列宁的观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决定的,其世界格局明显具有国际剥削、国际压迫的性质。由于世界体系直接涉及到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因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又是通过世界体系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问题予以阐述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世界体系的理论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两大问题展开的,其分析对
期刊
[摘 要]Н·И·拉宾详细考察了Т·И·奥伊泽尔曼在其新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中对“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文化”等一些范畴的重新定义和理解,以及对《共产党宣言》这部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的重新评价。Т·И·奥伊泽尔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的理论原则分析问题,为读者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全新视角,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廉洁政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党政“一把手”权力集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监督;如何引导党政“一把手”正确认识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政治课题。  [关键词]“一把手”;监督;制度;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 [
期刊
[摘 要]“少儿读经”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与不断推广,已使逾千万儿童卷入这一轮“国学热”潮。由于读经的内容和价值导向既涉及到千千万万读经少儿的心灵与行为的健康成长问题,也涉及到读经倡导者们一再强调的民族精神振兴、重建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有必要对少儿“读经热”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少儿读经的倡导者和反对者都承认的历史文献和少儿身心发育的自然规律对少儿读经的内容、形式和功效作历史与现实的还
期刊
[摘 要]政府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即政府的制度建设要不断创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集群企业永远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始终是起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辽宁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60-03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些年,辽宁省中小企业产业集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环境风险压力将继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构成了对民生的直接威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减小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防范控制与有效处置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在摸清环境风险底数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污染隐患;规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管理,增加处置的透明度;推进公众参与,实现环境“善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安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