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 陶 侃
主持人:(浙江省教科院职教科研室主任):职业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壮大。中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从洋务运动兴办西式学堂,迄今才一百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尚裹足不前。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才获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必将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素质教育
郭耀邦(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面对21世纪的挑战,许多国家都意识到:经济的成功、财富的增长、社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技能。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发展最密切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备丰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素质教育。即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基础文化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开发人的潜能,以培养人的基础素质并外显为职业能力的终生教育。这将是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叶高炎(杭州中策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要义有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要创造一种适应少年身心的职教体系。以使全体学生达到该体系的教育培养目标;二是坚持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起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业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形成良好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掌握综合多样的职业技能。
金乐平(浙江科技报记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加快科技进步,但归根到底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而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使之成为跨世纪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或初中级技术工人,这就使职业教育成了科技、教育、经济发展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可见,世纪之交,素质型职业教育势必获得大发展。
“学历+技能”型人才走俏
主持人:具有千年科举取士传统的中国,学历文凭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大小、赢得择业和就业机会的唯一凭证。这一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能游刃有余。但今天却风光不在。一些用人单位变得越来越挑剔,开始用两只眼睛来审视求职者:一看学历文凭,二看真才实学,看你是否具备几招“绝活”。光有文凭而缺乏技能的人,常常手持证书尴尬地徘徊在求职台前。缘何?一句话,学历文凭仅代表人的静态能力,而技能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的能力。未来几年,随着择业、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历加技能型人才必将走俏。
金乐平:学历加技能型人才走俏,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其一,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八五”期间我国城镇失业率为3%,失业人数从1993年的42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480万人,到1995年末,失业人数已突破500万人,这还不包括正在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每年大约有2000万左右)。应该说,这3%失业率尚是显性数字,无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中,尚存在着大量“富余”人员。这将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也在变化,从“从一而终”走向“多元化”。择业观的变化,使许多人不再厮守那份已经没有味道或不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而是主动出击。通过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技能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三,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动,未来几年,我国一些行业(部门)或岗位,也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多年来形成的一岗一技、长期稳定的模式,大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岗多技和多岗多技。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一种能适应多种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郭耀邦:可以这样说,世纪之交的中国,继文凭热之后,将掀起技能储备。所谓技能储备,是指在本职本岗位外,再掌握第二种乃至多种职业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据北京市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1000名青年的调查表明:76%以上的人表示已感受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和危机,因而把业余时间的投向从过去进舞厅、打扑克等,转向进各类业余学校,以掌握更多的技能。这种现象,正在全国许多城市普遍出现。甚至大学校园也在悄然兴起技能储备热。1996年,杭州大学有几十名学生拿到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汽车技术、电子装配、车工等技术等级证书。技能储备热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纸文凭独领风骚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学历+技能”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叶高炎:作为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杭州中策职高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让每一个被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可持继发展”。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实”,即厚实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充实的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还能适应与之相应的“岗位群”工作的需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更好地生存。
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互动
郭耀邦:近年来,世界上逐渐流行一种社会职业教育,即由社会兴办的职业教育。在中国,也是一个正在积极拓展的新领域。这些年,中国的一些部门利用广播、电视和各种社会教育机构、民间团体等,建立了一张庞大的职业教育网。以前那种纯学历教育的份额在逐步缩减,更多的是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而且,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对技术、技能的追求也越迫切。沿海一些开放城市,已出现市场需要什么,人们就去学什么、干什么。许多人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掌握多种生存发展能力是“硬”道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氛围,今后几年,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将进入高潮,并与现有的职业教育形成互动的良性关系。
主持人:确实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劳动资格证书认定制度已开始起步。《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为用人单位衡量劳动者技能高低提供了客观评价标准,而且也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多种技能提供了规范、权威、可量化的依据,对规范社会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培训,将起积极的作用。
金乐平:目前,国家劳动部及有关部门,正着手对各行业4780个工种,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中,在择业、就业时,学历文凭不过是基本条件,求职者还必须经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考核程序,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正式上岗。这一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使“先培训、后上岗”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孙开颜)
主持人:(浙江省教科院职教科研室主任):职业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壮大。中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从洋务运动兴办西式学堂,迄今才一百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尚裹足不前。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才获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必将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素质教育
郭耀邦(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面对21世纪的挑战,许多国家都意识到:经济的成功、财富的增长、社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技能。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发展最密切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备丰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素质教育。即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基础文化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开发人的潜能,以培养人的基础素质并外显为职业能力的终生教育。这将是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叶高炎(杭州中策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要义有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要创造一种适应少年身心的职教体系。以使全体学生达到该体系的教育培养目标;二是坚持全面发展,使学生树立起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业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形成良好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掌握综合多样的职业技能。
金乐平(浙江科技报记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加快科技进步,但归根到底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而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使之成为跨世纪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或初中级技术工人,这就使职业教育成了科技、教育、经济发展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可见,世纪之交,素质型职业教育势必获得大发展。
“学历+技能”型人才走俏
主持人:具有千年科举取士传统的中国,学历文凭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大小、赢得择业和就业机会的唯一凭证。这一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能游刃有余。但今天却风光不在。一些用人单位变得越来越挑剔,开始用两只眼睛来审视求职者:一看学历文凭,二看真才实学,看你是否具备几招“绝活”。光有文凭而缺乏技能的人,常常手持证书尴尬地徘徊在求职台前。缘何?一句话,学历文凭仅代表人的静态能力,而技能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的能力。未来几年,随着择业、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历加技能型人才必将走俏。
金乐平:学历加技能型人才走俏,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其一,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八五”期间我国城镇失业率为3%,失业人数从1993年的42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480万人,到1995年末,失业人数已突破500万人,这还不包括正在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每年大约有2000万左右)。应该说,这3%失业率尚是显性数字,无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中,尚存在着大量“富余”人员。这将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也在变化,从“从一而终”走向“多元化”。择业观的变化,使许多人不再厮守那份已经没有味道或不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而是主动出击。通过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技能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三,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动,未来几年,我国一些行业(部门)或岗位,也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多年来形成的一岗一技、长期稳定的模式,大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岗多技和多岗多技。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一种能适应多种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郭耀邦:可以这样说,世纪之交的中国,继文凭热之后,将掀起技能储备。所谓技能储备,是指在本职本岗位外,再掌握第二种乃至多种职业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据北京市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1000名青年的调查表明:76%以上的人表示已感受到了生存竞争的压力和危机,因而把业余时间的投向从过去进舞厅、打扑克等,转向进各类业余学校,以掌握更多的技能。这种现象,正在全国许多城市普遍出现。甚至大学校园也在悄然兴起技能储备热。1996年,杭州大学有几十名学生拿到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汽车技术、电子装配、车工等技术等级证书。技能储备热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纸文凭独领风骚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学历+技能”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叶高炎:作为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杭州中策职高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让每一个被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可持继发展”。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实”,即厚实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充实的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还能适应与之相应的“岗位群”工作的需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更好地生存。
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互动
郭耀邦:近年来,世界上逐渐流行一种社会职业教育,即由社会兴办的职业教育。在中国,也是一个正在积极拓展的新领域。这些年,中国的一些部门利用广播、电视和各种社会教育机构、民间团体等,建立了一张庞大的职业教育网。以前那种纯学历教育的份额在逐步缩减,更多的是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而且,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对技术、技能的追求也越迫切。沿海一些开放城市,已出现市场需要什么,人们就去学什么、干什么。许多人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掌握多种生存发展能力是“硬”道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氛围,今后几年,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将进入高潮,并与现有的职业教育形成互动的良性关系。
主持人:确实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劳动资格证书认定制度已开始起步。《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为用人单位衡量劳动者技能高低提供了客观评价标准,而且也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多种技能提供了规范、权威、可量化的依据,对规范社会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培训,将起积极的作用。
金乐平:目前,国家劳动部及有关部门,正着手对各行业4780个工种,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中,在择业、就业时,学历文凭不过是基本条件,求职者还必须经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考核程序,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正式上岗。这一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使“先培训、后上岗”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还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