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丰富校园生活,丰富家庭生活,丰富社会生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引导生活化习作;必须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事关心,培养观察能力。在课堂开设“自由阅读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 生活 结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一、拓展生活层面、广开源头活水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有作文,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1.丰富校园生活。
在作文教改实践中,我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孩子们在丰富的校园生活里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和应用语言。如:(1)开设“自由阅读课”,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仿照“超市”,让学生自由读写。此外,学校还统一时间,安排了两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旨在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指导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孩子们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孩子们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3)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平时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如组织小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等。鼓励孩子们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观察日记;组织孩子们编手抄报、办黑板报;推荐孩子们参加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
2.丰富家庭生活。
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如节假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创造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内容的充实丰富了孩子的情感积累,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们的情感轨迹:从妈妈的唠叨中体验到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爷爷斑白的头发,感受到“光阴似箭催人老”……
3.丰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孩子们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孩子们以日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但孩子们大都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生活面窄,直接的生活经验少,还应积极引导通过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多看电影和电视及上网浏览信息等途径,间接了解异彩纷呈的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引导生活化习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孩子习作的源泉。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对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个是与非、美与丑的正确认识,孩子们才能写出“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的文章来。现以《家乡的变化》为例,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课前,我让孩子们把触角伸入社会、伸入生活,从中挖掘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做好调查研究,收集记录成书面材料,为课堂储备习作素材。
2.课堂交流。
课堂习作指导要努力构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展示风采、素质互补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调查所得,再从中挑选两个典型事例在大组交流。最后筛选出既具有家乡特色又能反映家乡变化的突出事例向全班介绍,同时,鼓励孩子们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生活的不同侧面来展示了家乡的变化。
3.课后延伸。
课后,我请孩子们把课堂交流情况向家里人介绍,并将收集的材料加上同学意见整理成文。举办班级优秀习作展览。此外,还推荐几篇给报刊发表。整个习作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在调查收集、口语交际、交流互动中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欲望。
三、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在习作时也经常找不到材料,不知主题从何而来。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开阔孩子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从这两句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只有让他们多读、多写、多记、多用。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才能运用自如,进而熟能生巧。
四、对生活事事关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孩子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范围造成了孩子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再加上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部分孩子善恶不分、黑白不明,观点的模糊和心理的扭曲,致使部分孩子写出不太理想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孩子观察生活的方法,让孩子们都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匠心。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它的不平常;启发他们善于想象,使孩子们插上联想的翅膀,并勇于宣泄感情和表露心声。
总之,在习作指导中,必须注意找准习作的源头——多姿多彩的生活。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孩子的生活积累、唤起生活回忆、再现生活表象、激活习作素材、开拓孩子习作的思路。
【关键词】作文 生活 结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一、拓展生活层面、广开源头活水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有作文,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1.丰富校园生活。
在作文教改实践中,我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孩子们在丰富的校园生活里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和应用语言。如:(1)开设“自由阅读课”,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仿照“超市”,让学生自由读写。此外,学校还统一时间,安排了两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旨在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指导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孩子们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孩子们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3)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平时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如组织小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等。鼓励孩子们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观察日记;组织孩子们编手抄报、办黑板报;推荐孩子们参加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
2.丰富家庭生活。
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如节假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创造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内容的充实丰富了孩子的情感积累,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们的情感轨迹:从妈妈的唠叨中体验到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爷爷斑白的头发,感受到“光阴似箭催人老”……
3.丰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孩子们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孩子们以日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但孩子们大都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生活面窄,直接的生活经验少,还应积极引导通过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多看电影和电视及上网浏览信息等途径,间接了解异彩纷呈的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引导生活化习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孩子习作的源泉。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对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个是与非、美与丑的正确认识,孩子们才能写出“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的文章来。现以《家乡的变化》为例,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课前,我让孩子们把触角伸入社会、伸入生活,从中挖掘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做好调查研究,收集记录成书面材料,为课堂储备习作素材。
2.课堂交流。
课堂习作指导要努力构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展示风采、素质互补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调查所得,再从中挑选两个典型事例在大组交流。最后筛选出既具有家乡特色又能反映家乡变化的突出事例向全班介绍,同时,鼓励孩子们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生活的不同侧面来展示了家乡的变化。
3.课后延伸。
课后,我请孩子们把课堂交流情况向家里人介绍,并将收集的材料加上同学意见整理成文。举办班级优秀习作展览。此外,还推荐几篇给报刊发表。整个习作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在调查收集、口语交际、交流互动中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欲望。
三、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在习作时也经常找不到材料,不知主题从何而来。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开阔孩子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从这两句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只有让他们多读、多写、多记、多用。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才能运用自如,进而熟能生巧。
四、对生活事事关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孩子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范围造成了孩子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再加上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部分孩子善恶不分、黑白不明,观点的模糊和心理的扭曲,致使部分孩子写出不太理想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孩子观察生活的方法,让孩子们都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匠心。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它的不平常;启发他们善于想象,使孩子们插上联想的翅膀,并勇于宣泄感情和表露心声。
总之,在习作指导中,必须注意找准习作的源头——多姿多彩的生活。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孩子的生活积累、唤起生活回忆、再现生活表象、激活习作素材、开拓孩子习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