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需要“又说又做”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宁波骨科医生、湖北黄石人董平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继2011年1月他成功配型后无偿捐赠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后,2012年10月,他再次捐赠造血干细胞,让病情出现反复的该患者免疫功能得以增强,健康得以巩固。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表明“自己健康未受影响、他人生命得以保全”,为救死扶伤精神作出了生动的诠释。面对媒体采访,他介绍了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说明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表明捐赠造血干细胞对捐赠者影响很小,强调“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这次公益行动“又做又说”,感动了无数人,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
  只说不做难以服众。当代中国,公益服务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公益志愿行动呼唤更多人参与。这种理念,需要有人来说、来宣传,更需要有人来做、来示范——特别是“边说边做”“又说又做”更能形成示范效应,燎原公益的“星火”。否则,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不能完全化解公众心中的疑惑,改变公众的思维行为方式,汇聚公益的力量。比如,“无偿献血是否有害”是决定公众参与此项活动的关键问题。经常有医学专家站出来说献血对献血者无害,但公众对此还是将信将疑:既然无害,你自己为什么不去献血呢?由此可见,“只说不做”对公益活动产生的宣传效果是很有限的,很难形成“我说你去做”的局面。
  只做不说难以聚众。主动作奉献、带头做公益的行为,当然可敬。但单个人、几个人的公益活动,受益者有限,影响有限。不断地带动大家一起做公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公益活动惠及公众,实现公益活动的广泛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以“董平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例,如果没有媒体的发现和宣传,如果没有董平的现身说法,公众就没有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的切近了解,很多人依然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产生的影响怀有疑虑甚至恐惧,也就难以效仿榜样、参与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行动中。
  “做”,是为了通过奉献自我,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那个人、那群人;“说”,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公益理念,影响和带动一群人来帮助更多的人。希望媒体更多地宣传类似“董平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之类的公益活动,更多地让公益参与者站出来面对公众说话,通过“我做媒体说”和“我做我来说”,大力宣传公益服务精神,不断壮大公益队伍,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公益、个个参与公益”的时代风尚。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在微博里看到一句话,说得机敏有趣,进入她的微博,发现说话人就是我们学校的,当然要加关注,没想,马上收到她的私信:老师你不认识我,我不是很优秀的……平时从来不被老师注意到。她说是我去年的学生。这样就算认识了,有时候在微博遇见会聊几句。  考英语四六级那个阴沉的下午,我正路过校内网球场,有人斜着穿过练习场朝我走来,能感觉到她是加快了步子直奔我过来,手上抱着一大叠书本。她说:“老师,我就是微博上的×××
期刊
一位教授给他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她深爱着他。但突然有一天,他遭遇意外,不幸毁了容,还失去了一条腿。她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吗?  答案:A.会,B.不会,C.没想好。  结果,38%的同学选A,43%的同学选B,29%的同学选C。  教授接着说:“我再给大家加一个条件,她是他的母亲。请大家再选一次。”这次,100%的同学都选择了A。  在第一次测试中,教授没有强调“她和他”的关系,学生们首先想到
期刊
一张牌可以逃学一次……  五十四张牌可以体验丰满的人生。  新学年开始了。查理所在的班级换了新班主任。新老师是一位头发花白、嗓音浑厚的小老头。他刚站到讲台上就宣布:“我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你们。”接着掏出大礼包,发给每位同学一副扑克。大家被老师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  这副扑克牌很特别,每张牌的背面都是“大王”,正面写着不同的字。老师请查理把他的牌念一念。查理念道:“一张牌可以睡个懒觉;一张牌可以逃学一
期刊
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儿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真正的老师就是渗透你的魂魄,影响你一生的人。人生路上,闪耀着他们点亮的一盏盏小灯,或许叫知识、善良、真诚、勤奋、坚毅……它们宁静而又明亮,默默地陪伴着学生前行。  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到了另外一个城
期刊
记得在补习班任教的时候,曾教过这么一名学生,他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当他母亲带他来班上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他聪明,却不用功,白白浪费了人生,希望老师能好好教导他。  他在教室里,不言不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回答问题,不做功课,却也不吵闹。一遇测验,交了白卷就走人,相当洒脱。  有一天,他又交了白卷,就想离去。我怒不可遏,留下了他。学生都回去后,我与他单独在教室会谈,我说尽了好话,劝他要懂得
期刊
一  如果说,生是一种命理上的成功,那么,死亡便应该是最后的失败。  多少人机关算尽,鞍前马后,也不过是为了尘世名利。然而,却不知名利最终也逃不开这生的成功和死的失败。  如果说,生命不过是一场重复历程的话,那么,谁又能知道自己这段历程的终点在何方?  二  没有起点,也便没了终点。如同没了生,也就不可能孕育出死一样。  但如果总以“人终是要死的”这个概念来自我约束的话,不免有些颓唐。  人活着,
期刊
最近,不知父亲着了什么魔,天天给我送吃的。有时是一把蔫豆角,有时是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猪肉,有时是别人送给他、他舍不得吃的腌萝卜。刚开始,看他从几公里外风尘仆仆赶来,颤巍巍地下了电动车,把东西递到我手中,心里很感动。可时间一长,我就有些不耐烦,因为他的到来总是打乱我的思路,让我刚刚得来的灵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终于,前几天,父亲跟老人团去南方旅游,我觉得一下子解脱了,可很快就发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
期刊
乡村,是蝉尽情施展才情的舞台。一缕淡雅的栀子花香迅速传递了夏日的信息,等待了太久的蝉儿们在花香氤氲中次第复苏。用清脆而极富穿透力的鸣叫,表达心中无比的感激与兴奋。只要有第一声蝉鸣骤然响起,此起彼伏的蝉声就会淹没整个乡村大地。浸透了树林,钻进了瓦屋,泼染了山冈。悠扬的蝉鸣真是无处不在,结在树梢上,沾在瓦片上,贴在墙面上,趴在窗棂上,成为夏日里一张婉转悦耳的名片。  蝉鸣,以极大的热情与魔力占据了整个
期刊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有时,一声轻切的问候,能带给人缕缕温暖;一句冷漠的话语,则会让人不禁心寒。正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并不在乎说话的高雅与朴实,更看重你是否带着良心。这些网络经典语录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今世态的冷暖炎凉。    温家宝:“向大家表示歉意”  “我今天出门因为有个事情迟到了4分钟,向大家表示歉意。”3月8日下午,出席全国政协十一
期刊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如果驱车从维也纳向南穿过山重水复的阿尔卑斯山,越过边境,路经斯洛文尼亚那个出名的小巧的首都卢布尔雅那,往西不停地开下去,再沿着亚得里亚海的海边弯弯曲曲前行,然后不知不觉驶入一条狭长的伸入大海的极小的岬角;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