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对青年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大学是青年思想教育重要的课堂,大学不仅承担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和谐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大学生面向未来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
邓小平同志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个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承载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对青年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非常现实、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十五年前就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 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的不够”。现在来看这句话,虽然时代背景已大大不同,但是仍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冲击对我国社会生活、行为方式,政治管理甚至思想观念都有严重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俗称“八零后”,由于这代人目前所处的特殊时代,使这代人在思想和行为上暴露了一系列弱点:这代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十分明显,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意识;自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内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欠缺;涉世不深,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缺乏;集体观念淡化,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试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出了问题易造成心理失衡。正是以上这些弱点使许多人对八零后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干脆称这代人为“炎黄报废子孙”,失望之极可见一斑,当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历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将青年与时代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青年是人民生命的源泉”。恩格斯指出:“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毛泽东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并且深情地把青年生动地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并认为世界时属于他们的。邓小平把青年的健康成长看作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他认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为此,他提出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四个新一代”, 2007年,胡锦涛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希望广大团员和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
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功能与目的, (1)人力训练,即为社会的发展,训练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2)传承共同文化,即将人类的共同智慧和文化传承下来,而对于每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承共同文化时,重点以及方式具有较大差异;(3)个人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副产品,高等教育在完成其人力训练以及传承文化功能同时,接受教育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发展;(4)研究与学术,学术活动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5)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四种公共服务形式:学术团体成员对外界团体的技问题和社会观点的批证与建议;提供对一般公众开放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为一般公众提供非学分课程; 除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之外,为了自身,也为了公众消费,保留文化遗产;(6)思想政治教育,即对国家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传播与教育,这是高校承担政治统治功能的一个义务,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基本方针。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一个人的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学校不仅做到“授业、解惑”更重要在于“传道”,这个道就是经过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生工作结合历史上学生运动的背景,把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工作看的格外重要;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和谐文化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一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就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一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样:“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生活方式就是受到生产方式的指挥与限制。马克思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生活方式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反应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进步的文化追求.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道德观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变,经过了反复和无数次的博弈形成了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社会公德。21世纪的人类生活方式应该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和谐,均衡协调,美国学者E·拉兹洛在其著作《系统科学和世界秩序》中所述,“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主要在于使生活质量提纯、美化,而不是为了提高生活的物质标准”,“个人的地位将同其生活方式的真实和朴素联系在一起,同生活方式所表达的经历的纯洁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同夸耀个人财富和权力,同大量消费联系在一起。”
理性的文化追求。和谐生活也不是要求大家在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苦行僧”、“基督徒”,而是理性。恩格斯曾说一是生存,二是享受,三是发展和表现自己。在理性的文化面前,“平常事物比超长事物更有价值”, “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对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我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大自然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相比对大自然的疯狂巧取豪夺,“一次性消费”,这种认识是理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
系统的文化生活。文化的追求和教育要有一个体系,七零八落的文化片快,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出现裂缝,系统的文化和思想,既有深层的凝聚力,也有广泛的穿透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要继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保证整个体系的完整与创新。现代的社会钟情于创新,喜好大胆感知,大胆梦想但又脚踏实地。对他人充盈着同情心,对事物充盈着好奇心。既是挑战外在强权的英雄,也是抵抗自身法西斯的勇者。这一社会生态在文化上要有一套能够深入骨髓的理论体系,否则社会的文化是一盘散沙。
四、和谐文化生活方式的要求
以学习为主,坚持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大学生的使命就是以学习为主,大学生三个字的简单含义:“大”意味长大,不再是小孩;长大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就要依靠自己生存; “学”就是表示使命与任务,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人、学做事等等; “生”就是生活与生存的含义,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大学,大学生来到大学,将来最终要走上社会,迎接生活。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理念、生活技巧、生活方式;生存学习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
思想技能又称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面对各种压力,应对各种困难,处理各种危机,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否则容易产生灰心失望、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本文不否定思想素质的重要性,在道德品质初步具备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也是对道德素质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思想素质得到很好的体现。
时代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既为当代中国青年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当代大学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取决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M].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编辑出版,2003.
[2]潘熹春,陈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4,(4).
[3]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J].武汉宣传,2006,(17):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7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
邓小平同志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个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承载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对青年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非常现实、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十五年前就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 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的不够”。现在来看这句话,虽然时代背景已大大不同,但是仍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冲击对我国社会生活、行为方式,政治管理甚至思想观念都有严重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俗称“八零后”,由于这代人目前所处的特殊时代,使这代人在思想和行为上暴露了一系列弱点:这代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十分明显,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意识;自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内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欠缺;涉世不深,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缺乏;集体观念淡化,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试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出了问题易造成心理失衡。正是以上这些弱点使许多人对八零后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干脆称这代人为“炎黄报废子孙”,失望之极可见一斑,当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历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将青年与时代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青年是人民生命的源泉”。恩格斯指出:“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毛泽东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并且深情地把青年生动地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并认为世界时属于他们的。邓小平把青年的健康成长看作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他认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为此,他提出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四个新一代”, 2007年,胡锦涛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希望广大团员和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
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功能与目的, (1)人力训练,即为社会的发展,训练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2)传承共同文化,即将人类的共同智慧和文化传承下来,而对于每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承共同文化时,重点以及方式具有较大差异;(3)个人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副产品,高等教育在完成其人力训练以及传承文化功能同时,接受教育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发展;(4)研究与学术,学术活动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5)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四种公共服务形式:学术团体成员对外界团体的技问题和社会观点的批证与建议;提供对一般公众开放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为一般公众提供非学分课程; 除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之外,为了自身,也为了公众消费,保留文化遗产;(6)思想政治教育,即对国家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传播与教育,这是高校承担政治统治功能的一个义务,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基本方针。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一个人的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学校不仅做到“授业、解惑”更重要在于“传道”,这个道就是经过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生工作结合历史上学生运动的背景,把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工作看的格外重要;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和谐文化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一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就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一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样:“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生活方式就是受到生产方式的指挥与限制。马克思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生活方式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反应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进步的文化追求.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道德观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变,经过了反复和无数次的博弈形成了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社会公德。21世纪的人类生活方式应该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和谐,均衡协调,美国学者E·拉兹洛在其著作《系统科学和世界秩序》中所述,“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主要在于使生活质量提纯、美化,而不是为了提高生活的物质标准”,“个人的地位将同其生活方式的真实和朴素联系在一起,同生活方式所表达的经历的纯洁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同夸耀个人财富和权力,同大量消费联系在一起。”
理性的文化追求。和谐生活也不是要求大家在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苦行僧”、“基督徒”,而是理性。恩格斯曾说一是生存,二是享受,三是发展和表现自己。在理性的文化面前,“平常事物比超长事物更有价值”, “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对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我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大自然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相比对大自然的疯狂巧取豪夺,“一次性消费”,这种认识是理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
系统的文化生活。文化的追求和教育要有一个体系,七零八落的文化片快,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出现裂缝,系统的文化和思想,既有深层的凝聚力,也有广泛的穿透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要继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保证整个体系的完整与创新。现代的社会钟情于创新,喜好大胆感知,大胆梦想但又脚踏实地。对他人充盈着同情心,对事物充盈着好奇心。既是挑战外在强权的英雄,也是抵抗自身法西斯的勇者。这一社会生态在文化上要有一套能够深入骨髓的理论体系,否则社会的文化是一盘散沙。
四、和谐文化生活方式的要求
以学习为主,坚持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大学生的使命就是以学习为主,大学生三个字的简单含义:“大”意味长大,不再是小孩;长大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就要依靠自己生存; “学”就是表示使命与任务,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人、学做事等等; “生”就是生活与生存的含义,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大学,大学生来到大学,将来最终要走上社会,迎接生活。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理念、生活技巧、生活方式;生存学习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
思想技能又称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面对各种压力,应对各种困难,处理各种危机,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否则容易产生灰心失望、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本文不否定思想素质的重要性,在道德品质初步具备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也是对道德素质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思想素质得到很好的体现。
时代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既为当代中国青年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当代大学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取决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M].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编辑出版,2003.
[2]潘熹春,陈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4,(4).
[3]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J].武汉宣传,2006,(17):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