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银监会和发改委起草《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业务收费标准将会得到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但是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转变赢利模式是大势所趋,从某种程度上说,调整收费标准也是商业银行由利差赢利模式向中间业务赢利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大胆尝试。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不同赢利模式的形成原因,然后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赢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赢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56-03
继工商银行宣布提高20项个人金融业务收费标准后,其他的一些银行也纷纷跟进,各银行收费顿时“涨声一片”,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质疑。在质疑声中,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共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旨在对商业银行有关业务收费标准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虽然此次“涨价”未经充分论证,不尽合理,但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转变赢利模式是大势所趋,银行此次收费调整可以看做是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大胆尝试。
1 国内外商业银行赢利模式
商业银行赢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从业务结构看,就是给商业银行带来主要利润的业务。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存贷业务相关,后者的产生是以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为基础的。
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既产生了大量资金盈余又有着持续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由于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商业银行就成为连接两者的主要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仍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从流量角度考察,1992—2007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88.3%,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11.7%,间接融资远远大于直接融资比例,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利率非市场化,业务分业经营的限制等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见表1。
注:中间业务收入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2005—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值分别为9.09%,10.47%,14.95%,14.02%。虽然在2008年稍有下滑,但基本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处于上升趋势的,这表明各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作用。但是利息净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几乎都在80%以上,其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其贡献度远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2005—2008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分别为4.45%,5.96%,7.36%,7.8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均值比国有商业银行低5~7个百分点。
1.2 国外发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推动了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利率和汇率波动频繁,金融市场大小波动不断;“脱媒”现象和证券化使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同时也为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带来了机遇;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西方金融界,各国政府监管当局不同程度上放开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的涌入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银行为了达到这一监管要求,开始加大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步伐,将赢利点纷纷转向中间业务。科学技术在银行的运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做大规模,以中间业务提供主要利润”的新的业务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有的高达70%。据了解,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20家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超过70%,这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大于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间业务主导型的赢利模式,是西方发达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的结果。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使得其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利用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符合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相对于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资金运用不合理,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是收益较低的贷款和外汇占款,这两项在资金运用中占比都在85%以上(见表2),而投资回报高的有价证券和投资的运用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在当前信贷调控以及政策变化性突出的时期,存贷利差不稳定,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风险,银行传统模式赢利空间大大缩窄。在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中,贷款在资产中的权重越大,主导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的作用越强。大量资金没有找到高效的运用途径,低效资金占比高。
2.2 经营范围较窄、业务品种较少,赢利模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就非贷款业务品种而言,除了银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也限制了产品创新,因为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综合体,导致赢利模式比较单一。相对国外商业银行其所涉及的中间业务品种很少,而收益主要来自于一些票据、汇兑、结算、个人代理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中间业务,高端产品占比少,技术含量不够,效益功能较低。
2.3 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收费不合理
国内商业银行业主要利润来自存贷款的利差,且这部分的利润非常丰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没有给予中间业务以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中间业务作为推进传统存贷业务、稳定客户的一种手段。另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银行服务收费过低或不收费,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赢利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赢利可达60%~70%,而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在10%左右,巨大的差异让国内银行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国内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导致中间业务收入上涨更重要的原因是收费项目增多和收费价格增加,特别是最近的银行收费“涨声一片”,收费的不合理和缺乏充分认证引起了消费者的许多质疑。
3 我国商业银行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有观点认为正是中间业务的高风险使得那些国际一流银行陷入危机,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舍本逐末。我们应该看到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过度和监管不力,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国内商业银行不存在创新过度问题,反而是创新不足。而且次贷危机并没有改变银行业收入结构向中间业务收入转移的趋势,中间业务依然是国际银行间竞争的重点。次贷危机并不影响我们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3.1 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成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流动性强、对资本要求少,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增长,分散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安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综合经营成本,为银行注入巨大的活力,起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中间业务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从而巩固和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另外,中间业务能够调整银行业务结构,打破资本金限制的约束。因此,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增强银行的经济实力、拓展银行业务领域,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吸引商业银行将利差主导型的赢利模式转向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3.2 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压力需要转变赢利模式
若国内商业银行继续保持目前的赢利模式,未来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间存贷款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带来存贷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只能更大程度上依靠贷款规模扩张来获得赢利,贷款规模扩张又受经济增长和融资方式的限制。而经济增长是有限的,以债券和股票为载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银行的绝对赢利水平的增长速度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6年世贸组织对我国银行业5年的过渡期结束,国内银行进一步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虽然短期内国内银行可以凭借网点、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优势,继续保持传统存贷业务的市场份额。但是,外资银行凭借在中间业务的优势,可能会给中间业务领域带来较大冲击,从而蔓延到对传统业务的冲击,导致国内银行的国际相对地位下降。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增强银行实力和拓展银行业务领域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4.1 在现阶段分业经营限制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
中信和光大集团就是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在现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规避分业经营对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限制,实现规模效应,达到增加中间业务收益是可行的。
4.2 逐步完善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
分业经营的限制缩窄了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要逐步取消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推进混业经营。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完善多层次的融资市场,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转变。同时,监管层应根据金融形势变化和市场发展及时出台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政策导向。
4.3 提高创新能力,并且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督
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在人力、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方面满足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需求。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吸收次贷危机的教训,监管层要加大监管力度,防范由此产生的风险。
4.4 运用好服务收费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引导作用,对中间业务进行合理定价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能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丰富银行服务品种,给予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空间和动力。但是,如果收费水平制定不合理会导致客户的抵制。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进行一般管理方面的要求,刚制定时收费项目只有几百种,但现在收费项目达到3000多种,存在收费项目过于宽泛,收费标准不一的问题。2010年8月,银监会和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未来银行应该按该办法合理收费。银行更注重的应该是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层次来提高银行赢利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比拼规模和价格。
参考文献:
[1]邹江,张维然,徐迎红. 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69-73.
[2]杨建国.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收费的合理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7(1):48.
[3]李鲁新,张卫国,胡海,等. 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赢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4]邓超,代军勋. 银行存贷款利差分析[J].金融研究,2008(3):70-78.
[5]张银仓.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56-60.
[作者简介]段玉琴(1986— ),女,江西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金融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机构与金融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赢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56-03
继工商银行宣布提高20项个人金融业务收费标准后,其他的一些银行也纷纷跟进,各银行收费顿时“涨声一片”,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质疑。在质疑声中,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共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旨在对商业银行有关业务收费标准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虽然此次“涨价”未经充分论证,不尽合理,但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转变赢利模式是大势所趋,银行此次收费调整可以看做是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大胆尝试。
1 国内外商业银行赢利模式
商业银行赢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从业务结构看,就是给商业银行带来主要利润的业务。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存贷业务相关,后者的产生是以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为基础的。
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既产生了大量资金盈余又有着持续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由于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商业银行就成为连接两者的主要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仍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从流量角度考察,1992—2007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88.3%,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11.7%,间接融资远远大于直接融资比例,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利率非市场化,业务分业经营的限制等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见表1。
注:中间业务收入为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2005—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值分别为9.09%,10.47%,14.95%,14.02%。虽然在2008年稍有下滑,但基本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处于上升趋势的,这表明各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作用。但是利息净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几乎都在80%以上,其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其贡献度远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2005—2008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分别为4.45%,5.96%,7.36%,7.8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均值比国有商业银行低5~7个百分点。
1.2 国外发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推动了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利率和汇率波动频繁,金融市场大小波动不断;“脱媒”现象和证券化使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同时也为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带来了机遇;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西方金融界,各国政府监管当局不同程度上放开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的涌入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银行为了达到这一监管要求,开始加大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步伐,将赢利点纷纷转向中间业务。科学技术在银行的运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做大规模,以中间业务提供主要利润”的新的业务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有的高达70%。据了解,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20家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超过70%,这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大于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间业务主导型的赢利模式,是西方发达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的结果。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使得其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利用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符合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相对于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资金运用不合理,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是收益较低的贷款和外汇占款,这两项在资金运用中占比都在85%以上(见表2),而投资回报高的有价证券和投资的运用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在当前信贷调控以及政策变化性突出的时期,存贷利差不稳定,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风险,银行传统模式赢利空间大大缩窄。在利差主导型赢利模式中,贷款在资产中的权重越大,主导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的作用越强。大量资金没有找到高效的运用途径,低效资金占比高。
2.2 经营范围较窄、业务品种较少,赢利模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就非贷款业务品种而言,除了银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也限制了产品创新,因为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综合体,导致赢利模式比较单一。相对国外商业银行其所涉及的中间业务品种很少,而收益主要来自于一些票据、汇兑、结算、个人代理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中间业务,高端产品占比少,技术含量不够,效益功能较低。
2.3 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收费不合理
国内商业银行业主要利润来自存贷款的利差,且这部分的利润非常丰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没有给予中间业务以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中间业务作为推进传统存贷业务、稳定客户的一种手段。另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银行服务收费过低或不收费,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赢利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赢利可达60%~70%,而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在10%左右,巨大的差异让国内银行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国内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导致中间业务收入上涨更重要的原因是收费项目增多和收费价格增加,特别是最近的银行收费“涨声一片”,收费的不合理和缺乏充分认证引起了消费者的许多质疑。
3 我国商业银行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有观点认为正是中间业务的高风险使得那些国际一流银行陷入危机,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舍本逐末。我们应该看到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过度和监管不力,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力。国内商业银行不存在创新过度问题,反而是创新不足。而且次贷危机并没有改变银行业收入结构向中间业务收入转移的趋势,中间业务依然是国际银行间竞争的重点。次贷危机并不影响我们转变赢利模式的必要性。
3.1 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成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流动性强、对资本要求少,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增长,分散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安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综合经营成本,为银行注入巨大的活力,起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中间业务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从而巩固和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另外,中间业务能够调整银行业务结构,打破资本金限制的约束。因此,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增强银行的经济实力、拓展银行业务领域,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独特优势吸引商业银行将利差主导型的赢利模式转向中间业务主导型赢利模式。
3.2 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压力需要转变赢利模式
若国内商业银行继续保持目前的赢利模式,未来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间存贷款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带来存贷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只能更大程度上依靠贷款规模扩张来获得赢利,贷款规模扩张又受经济增长和融资方式的限制。而经济增长是有限的,以债券和股票为载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银行的绝对赢利水平的增长速度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6年世贸组织对我国银行业5年的过渡期结束,国内银行进一步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虽然短期内国内银行可以凭借网点、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优势,继续保持传统存贷业务的市场份额。但是,外资银行凭借在中间业务的优势,可能会给中间业务领域带来较大冲击,从而蔓延到对传统业务的冲击,导致国内银行的国际相对地位下降。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增强银行实力和拓展银行业务领域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4.1 在现阶段分业经营限制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
中信和光大集团就是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在现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规避分业经营对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限制,实现规模效应,达到增加中间业务收益是可行的。
4.2 逐步完善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
分业经营的限制缩窄了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要逐步取消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推进混业经营。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完善多层次的融资市场,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转变。同时,监管层应根据金融形势变化和市场发展及时出台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政策导向。
4.3 提高创新能力,并且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督
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在人力、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方面满足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需求。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吸收次贷危机的教训,监管层要加大监管力度,防范由此产生的风险。
4.4 运用好服务收费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引导作用,对中间业务进行合理定价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能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丰富银行服务品种,给予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空间和动力。但是,如果收费水平制定不合理会导致客户的抵制。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进行一般管理方面的要求,刚制定时收费项目只有几百种,但现在收费项目达到3000多种,存在收费项目过于宽泛,收费标准不一的问题。2010年8月,银监会和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未来银行应该按该办法合理收费。银行更注重的应该是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层次来提高银行赢利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比拼规模和价格。
参考文献:
[1]邹江,张维然,徐迎红. 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69-73.
[2]杨建国.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收费的合理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7(1):48.
[3]李鲁新,张卫国,胡海,等. 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赢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4]邓超,代军勋. 银行存贷款利差分析[J].金融研究,2008(3):70-78.
[5]张银仓.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赢利模式转型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56-60.
[作者简介]段玉琴(1986— ),女,江西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金融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机构与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