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部注射填充导致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技巧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907194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注射美容的日益兴起,作为面部五官之首的鼻子便成为注射美容的首要目标,而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使鼻子尤其是鼻尖部成为注射美容的重灾之地。问题的产生:鼻尖部皮肤软组织坏死。后果的严重性:无论用何种方式进行修复,损伤都是不可逆的,容貌的毁损将是施行注射者难以逃避的,也是接受注射者难以面对的。笔者对鼻尖部注射填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技巧,报道如下。
  1 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可能原因
  1.1 动脉栓塞:①最常见为针头刺入鼻小柱动脉,会造成鼻尖下小叶及鼻尖小部分坏死[1]。表现为苍白缺血,继之坏死;②或是刺入侧鼻动脉导致鼻翼部鼻尖上部皮肤坏死;③或是两者皆有!
  解剖基础:鼻尖部血供由来自内眦动脉的侧鼻动脉提供主要来源,来自上唇动脉的鼻小柱动脉是鼻小柱的唯一知名供血动脉[2],然后再参与鼻尖部的血供并于侧鼻动脉交汇成网。源自眼动脉的鼻背动脉也参与此网并提供约20%的血供[3]。
  1.2 静脉回流障碍:①多层次注射形成“夹心饼样”效应;注射层次过浅,注射量过大;②注射物刺激造成局部水肿,压迫血管影响血运;③如果患者皮肤厚,弹性差,伸展性不好,就更容易肿胀缺血;④表现为青一块,紫一块,间隔部分为苍白或接近正常肤色。常出现较大面积表皮坏死;⑤常见的坏死部位为鼻翼沟,软三角等[4];⑥常见于吸水性材料。
  1.3 感染:①单纯感染引起的广泛皮肤坏死比较少见,至多是红肿热痛发生后处理不及时造成皮肤溃破;②皮脂腺发达,分泌旺盛,则容易感染;③严格的无菌操作是正道;④可能的机理:组织缺血--细菌滋生--组织坏死--脓腔形成--组织进一步坏死组织失灌注和潜在细菌感染相辅相承,共同造成了鼻头广泛皮肤坏死;始动因素:缺血!
  1.4 材料的筛选:①透明质酸所具有的强烈锁水性的特点(一个透明质酸分子可以吸附500个水分子),理论上更容易导致肿胀缺血坏死;②胶原蛋白属于外源性生物材料,进入皮肤内可能出现肿胀,发红。有其自限性;注入血管中会造成血小板凝集而导致局部血管栓塞!③伊维兰属非吸水性材料,聚丙烯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组织反应较小;④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的氢氧化合物,在水相溶剂中不溶,组织反应较大。
  1.5 病例的选择:①做过鼻翼基底切除手术的,侧鼻动脉损伤的可能存在;②做过开放式鼻整形术的,鼻小柱动脉一般都会被断掉;③作鼻翼基底填充的同时行鼻头填充 血管损伤的风险增加。
  2 鼻尖部注射填充的技巧
  针对以上可能导致鼻尖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笔者提出相应的鼻尖部注射填充的技巧:①鼻尖部注射:进针点在中间角之间鼻翼软骨顶部偏下水平,贴近软骨表面,也即SMAS下蜂窝组织层内,进针深度约1~1.5cm,注射量小于0.5ml;②鼻小柱注射:进针点同上,针尖向下进入内侧脚中间,最低到鼻棘注射量小于0.3ml;③做过鼻部整形手术者最好不注射;④认真消毒,最好用碘伏,并戴无菌手套;⑤注射前吸气不要屏气,避免血管扩张;⑥回抽无血后再注射,边退边注射;⑦尽量使用细小针头。⑧避免过量注射,密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颜色变化,注射时手感推力不应过大;⑨层次适当:贴近软骨膜为宜,避免多层次注射;⑩采用少量多次注射:特别是需要同时作鼻翼基底注射的最好分次;⑾嘱患者治疗后注意观察压迫性坏死征兆;⑿注射后12h内患者有诉不适的一定详询症状,最好能面诊;所以留给患者电话并告知注意观察与感受的重要事项,即使再繁琐也不为过。
  总结以上所述,笔者认为熟悉的鼻部解剖知识、良好的消毒习惯、熟练的注射技巧以及建立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渠道,都是避免出现经鼻尖部注射填充而导致皮肤软组织坏死的最好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东学.现代韩国鼻整形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李战强.图解鼻整形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3]王志军,王娜,杨宏梅,等.鼻下端的被覆软组织层次及其血管密度的观察.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7,23(1):65-68.
  [4]谷方,赵琛.鼻尖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研究 [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
  [收稿日期]2012-07-22 [修回日期]2012-09-06
  编辑/张惠娟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健康女性皮肤黑色素、血红素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3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按照年龄将其分成六组,并检测其不同部位皮肤的黑色素和血红素含量。结果:与21~27组相比随着年龄的增加黑色素的含量在增大,并且在面颊部最为明显,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除面颊部外,血红素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与21~27组相比,前臂屈侧的血红素含量随年龄的增加明显增多,并且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铒激光剥脱加凝固模式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增生性瘢痕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铒激光汽化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与单独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共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144例,其中A组为铒激光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共79例;B组为单独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共65例,A组总有效率为94.9%,B组总有效率为73.8%,A组明显优于B组(P<0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面部Er:YAG激光治疗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Er:YAG激光面部治疗的患者270例,治疗前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涂封包面部治疗部位60~90min,然后采用Er:YAG激光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70例患者,外涂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封包后,采用Er:YAG激光治疗,按痛觉评价标准统计疼痛反应:I级164例,占60.74%;Ⅱ
期刊
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人体对创伤产生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目前,病理性瘢痕的联合治疗是将其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应用,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常用方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VSS)不需要借助特殊的设备,仅依靠测试者的肉眼观察和徒手触诊对增生性瘢痕从瘢痕色泽、厚度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成骨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M-BMSCs)对同种异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比格犬BMSCs,成骨诱导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进行成骨诱导,建立BMSCs、OM-BMSCs与同种异体PBMCs的共培养体系,分三种实验条件,共9组。A组:5×104受体PBMCs 加入5×104供体PB
期刊
鼻部在人体颜面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美学地位,鼻部浅表性肿物直接影响面部美观,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切除肿物直接缝合,对不能直接缝合的部位则需要行局部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美学修复。1994年2月~2010年12月,笔者科室选择性地采用超脉冲CO2激光切除鼻部浅表性皮肤良性肿瘤299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99例患者,其中男123例,女176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IL-32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正常皮肤24 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32在它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L-32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强,
期刊
先天性副鼻畸形发病率极低,属于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不多[1],关于其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2-3],我科2012年7月收治了一例副鼻畸形合并有先天性重度神经性耳聋及动脉导管未闭及上颌乳中切牙融合的患儿,现对其治疗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性,4岁,出生后即发现鼻孔异常,外观呈三鼻孔样畸形(图1、2),随年龄增长发现患有双耳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及动
期刊
[摘要]目的:观测临床创面愈合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的表达,探讨EGF和EGFr基因表达变化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临床患者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中EGF、EGFr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临床创面愈合过
期刊
[摘要]目的:收集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段小耳畸形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2009.03~2010.03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中心就诊的小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按出生年代分为3组,不同年龄段之间患侧分布、性别分布及病情分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临床特征相似,提示不同因素导致的先天性小耳畸形可能存在相同的致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