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2家部门印发的《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明确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
  《措施》围绕6个方面提出了16条务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但其中明确提出的“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政策,引起部分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歧视女性,否认了女性的能力;有人认为确实该如此,因为女性背负家庭(家务、生育等方面)和事业的双重压力,能冲到高处不容易,政策有所倾斜理所应当。(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人民网等)
  观点锐评
  观点一:“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其实更强调机会均等
  我们对公正的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结果公正就是公正,其实,真正的公正应当是机会公正。当我们揪住女性科技人才与男性数量对比悬殊时,有没有想过,有很多女性的确是因为家庭放弃了事业?当我们动不动追问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时,有没有想过,女性固然要和家庭责任挂钩,男性就毫无责任吗?“女性优先”看起来是对女性科技人才的支持,实际上是呼吁打破女性科技人才在接受公共资源的机会相对较少的状况,真正建立平等。
  多年前韦钰院士就曾说过:“由于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困难要比男性多得多,有关方面应积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支持。”目前,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瓶颈问题,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也有待提升。《措施》里提及的内容若能真正落实,对推动男女平等、促进科技发展无疑是一条利好消息,有助于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充分彰显巾帼力量,有助于为女性科技人才在新时期科技创新主战场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刘小妮,南方日报)
  观点二:社会偏见成为女性职业发展的隐性桎梏
  是因为女性天然无法胜任高科技工作、无法成为高层次人才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把目光往前推,不难发现,从求学阶段开始,女性就会遭遇各种或明或暗的偏见。例如,人们往往会认为,女生不擅长理工科,也用不着太高的学历,“女博士”甚至从一个中性名词异化为一种满含贬义的嘲笑。在职场上,有很多人认为,女性不需要太能干,那些敢拼敢冲的女性甚至被称为“女汉子”……种种社会偏见成为女性职业发展的隐性桎梏。另一方面,一些现实考量也阻碍着女性的职场之路。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半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及婚育,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婚育计划等与工作能力无关的要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职场价值,成为牵制女性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
  因此,只有破除社会刻板印象,打破种种限制女性职场发展的不合理障碍,才能击碎职场“天花板”,让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以来,怀才不遇就被认为是人生一大遗憾。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让人人都各展所长、人尽其才,才是最理想的状態。那么,给职场“半边天”创造更平等、更友好的就业、职业发展环境,就显得不可忽略,且至关重要。(土土绒,光明网)
  适用主题:人才无关性别;“她”力量;机会公正;击碎职场“天花板”……
  运用示例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她领导团队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争分夺秒研制出疫苗;“北斗女神”徐颖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负责研究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2016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清华学霸万蕊雪,26岁时就已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文章……她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证明,女性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需要女性科技者的杰出智慧。(谭敏,《广州日报》)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驱车开在山路上,点点的秋风伴随着一两滴清凉的雨滴,拂过面颊。旅行至青山脚下,恰逢金秋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坐在民宿的台阶上,阶前梧桐树叶在眼前徐徐飘落,装点起了秋日最后的几分色彩。本在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经历了一天的时间消磨后,在傍晚悄悄地凝成了洁白的秋霜。  望着眼前的景色,我的心里忽然闪出了一个念头:仿佛我这次游的不是青山,而是霜降!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在霜降中遨游,
期刊
“短短三天,下了一年的量,31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地铁灌水,漫到脖子,汽车被淹,水过头顶,广场被泡,房屋倒塌,断水断电,遍地疮痍,触目惊心。”当我听到电视里传出这些新闻的时候,立即放下手中的笔,这是怎么了?这是在哪里?发生了什么?只见屏幕上一行大字写着“河南暴雨洪灾”。  一段段的画面闪过,每一段都是触目惊心,每一段也是温暖人心。当看到灾区各小区停水停电,旁边的小吃铺老板给大家提供免费的餐食
期刊
“愁”字由一个“秋”和一个“心”组成,那便是古代的文人骚客对秋的认知:忧愁苦闷,死气沉沉。从古至今,好像只有刘禹锡认出了秋的“庐山真面目”。  秋,是庄稼可以收割的季节,是一片令人着迷的火一般颜色的世界。当你踩着落叶,一路“吱吱”地漫步时,你是否想过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感受大地的心跳和风吹落叶的美景;当你看到落叶干枯、飘落,你可曾将它们想象成大地的营养保健品,想象成即将死去的蝴蝶,回想着自己曾经破茧
期刊
【中考真题】  音乐,用特殊的语言,形成优美的旋律,丰富着多彩的文化……她给我们带来惬意的享受、难忘的交流、珍贵的记忆……生活,因音乐而色彩斑斓。  请以“音乐让这一刻闪闪发光”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这道作文题为主谓短语,“音乐”是主语,《现代汉语》认为“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百度百科对“音乐”的定义是:“音乐
期刊
【中考真题】  那粒种子,从未停止生长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采用裸题命制,不设定任何语境,不给出任何限制指引的命题作文。要写好这一文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明题意。这一命题的关键词有三个:一是“那粒种子”,很明显,这里应该取“种子”的引申义;一是“从未”,从来没有,强调是一直成长。这里面暗含着一个铺垫,即认为已经停止,但实际上没有停止;第三个是“生长”,也就是要展现“种子”发展变化的
期刊
我站在翻腾的汨罗江边,任江水呼啸而过,我看见那水中沧桑的倒影,被奔腾的江水冲得支离破碎,又一次次凝结成一个完美的虚影,我不禁颤抖了,这不正是他吗……  他站在江邊,看着汨罗江流向遥远虚幻的天边,他注视着清清江水中映照出来的苍老容颜,忍不住长长地叹息。无奈、不甘、绝望、悲痛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他不禁默默地苦笑着,却又落寞地留下一滴无声的泪,沾湿了那飘逸的长须。  自幼饱读诗书的他,只盼长大后能凭着
期刊
月光下,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大一小的背影重叠在一起。  那时的我编着麻花辫,记忆中的姥爷无所不能,他总是把我高高举过头顶,感受那艳阳的燦烂。  那时阳光暖和,蝉声卷着无数花香,尽数洒下太阳的光芒。在我眼里,姥爷的背影总是那样的稳健。“走喽丫头片子,姥爷带你爬山去喽!”层层叠叠的枝叶将毒辣的阳光剪得破碎,姥爷用身躯为我挡住烈日,小小的我藏在姥爷的背影里,像极了电视里神仙归天宫的气派场面。姥爷牵着我
期刊
午后,我站在挤满人的电梯里,望着缓缓关上的电梯门,再次回想起那日的情景,那份感動不曾离我远去……  灰暗的天空如我焦急的心情。晚起、拖拉、堵车……这一切让我在7:15才到达补习学校。“完了,完了,我肯定要迟到了,老师说7:20要讲测试卷。”我匆匆地摔上车门,夹着书包冲上了台阶跑进大厅。  刚进大厅,我就看到电梯门正徐徐地关闭。我叫喊着:“等等我!等等我!”便飞似的冲到了电梯门口。正在合上的电梯门又
期刊
2021年6月,已经70岁的徐安玲,从中国美院中国画专业顺利毕业,还获得了双学士学位。  1951年出生的徐安玲从小就喜欢画画,参加工作后,工作生活的忙碌让她暂时放下了画笔,但这份对书画的爱好一直埋藏在心底。于是,58岁那年退休后,她重新拾起了画笔。  2009年,徐安玲进入中国美院进修班学习;2013年,她又参加全国统考,被中国美院成人大专班录取,并于2016年7月顺利毕业;不满足的徐安玲又乘胜
期刊
刘德华出道40周年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破1亿,人们除了感叹时间的飞逝外,不禁发出疑问,四十年了,刘德华为什么还那么红?  和他同期出道的许多人,大都渐渐淡出了荧幕,而刘德华,一直都在舞台上。四十年间,对于工作他始终兢兢业业,准时到片场,认真记台词,能自己完成的动作决不用替身。他说:“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很笨的,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练习很久。”例如为了最大程度塑造电影《失孤》中农民父亲的形象,他坚持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