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来说是一段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是成熟自我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不均衡,显现出各种危机状态。因此学校应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在一定原则指导下对自我同一性危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危机 干预
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发展密切关联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当自我意识、个体主动性的缺失,自我整合的停滞,以及背景刺激的减少或消失都可能使自我同一面临危机。自我同一性危机在某一程度上可定义为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出现完整自我的同一性的分裂。它表现为自我存在感、确定感及价值感的缺乏或丧失,也可表现为过去、现在、将来持续性的中断,还可表现为自我内部整合及与环境整合的失衡。在社会生活中则可能表现为如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我接纳与拒绝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冲突等。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状态特征
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这一阶段,大学生将完成自我身份的确定,完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种种考验,一系列与自我同一有关的危机与冲突渐趋显现,如自我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内在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平衡,等等。
处于青春期晚期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同一性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紧密,有人将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一性获得者心理症状得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一性延缓者心理症状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早闭及扩散状态者介于两者之间,这与国外研究一致。[1]Meilman(1979)用结构晤谈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0%的大学生达成了成熟的同一性。[2]王树青(2007)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人数的分布依次为:延缓状态38.33%,扩散状态33.01%,早闭状态17.75%,获得状态10.91%。[3]数字反映当前大学生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布是不均衡的,延缓、扩散、前闭,以及获得四种状态分布的比例依次缩小。如果从心理健康水平和探索与承诺的角度来看,有近30%(早闭与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形成了同一性承诺,不管是经过自己的探索还是直接接纳父母的期望和建议而作出选择,这些个体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有近40%(延缓状态)的个体也处于同一性的积极探索过程中,虽然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但从自我同一的动态发展角度看属于正常状态,是自我同一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危机”状态,如果能得到积极的引导与援助,就能最有效地促进危机的解决和心理症状的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自我的发展水平,促进自我获得状态的形成。另外有1/3的个体处于扩散状态,虽然心理健康状态不是最差的,但是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进行探索或惧怕探索,这是自我缺失最严重的表现,这部分个体无自我与环境的区分,一旦外界环境改变(如升学、求职就业等),就很可能出现本我与超我失衡的局面,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这部分个体需要的不仅仅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其自我的重新建构。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干预
帮助大学生积极探索成熟的自我同一性,防止或尽可能地减少同一性混乱的产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鉴于此,我们从学校心理干预的目标、原则思路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目标
埃里克森(1968)指出,同一性首先是自我的同一性。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一方面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协调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矛盾。[4]换句话说,本我与超我能相互协调动态平衡、自身与环境获得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同一的过程。自我的这种协调能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而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人格的重建;需要人这一会思考的主体能动地运用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确证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主体本身也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5]因此学校对自我同一性危机进行的干预就是对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自我同一性强调意识的主体性和自我的自组织性。因此学校在对学生人格进行完善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承认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以此来唤起学生的主体存在感和身份感,给学生创造自主认识自我和环境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构建的自我才是完善健全的自我。
2.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相统一的原则
个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目标,目标的多样性使理想和情感之间产生差异。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下,相互差异的部分才会形成同一关系。同一,必须是自我和集体的同一,否则自我遵从较坏的目标和愿望来行动,这样的同一必定给社会造成危害。此时外界力量的介入正是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和谐关系建立的桥梁。
3.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自我同一性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一种交往关系,它的主旨是人的结构,它一方面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塑造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同时同一性的问题是自我动态发展的问题,学校在干预过程中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待不同同一性状态,而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状态。学校不仅要关注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而且要对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巩固其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完善其人格。
4.整体性与个别性相统一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整体弱势需要学校对大学生的整体关注,同时完善人格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学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但是不同层次的同一性状态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需要多元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当然也不能忽视时代文化、地域、家庭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影响。
(三)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的层次
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以唤起主体自我意识,发挥自我同一的自组织功能,结合环境影响,正确自我认知,合理情绪控制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发展完善独立性自我为主要导向。具体的干预形式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熏陶、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三观”教育、各类团体心理辅导与培训(如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训练营、生涯探索与管理等)、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学校社团的活动及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这一层次的心理援助给学生提供更清晰地认识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更加明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使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个体更客观地整合自我力量与权威力量的作用,从而将自身置于更科学的发展轨道上;使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个体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参照与指导,而减少走弯路或走错路的可能;使同一性混乱状态的个体在学校教育的多方刺激下启动被封闭的自我,为逐渐找回迷失的自我创造可能。
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部分学生,特别是自我同一性早闭及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在自我意识有了重新的唤醒,并对自我同一进行自组织之后,背景中其他新的矛盾冲突也会随之衍生,因此巩固和发展第一层次的成果便成为本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导向了。积极的社会实践和训练,以及发挥同伴群体直接影响优势是这一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另外,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及职业指导教育仍要继续。
第三层次,个别辅导性干预。不管是发展还是预防性心理干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自我同一的发展上。个别辅导性干预的对象是特定的学生,以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学生为主。在发展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都失效的情况下,特定的专业人员或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需要通过建立问卷或测验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对特殊群体进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分析和筛查,寻找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使其恢复对自我的认知,找回归属感和价值感,积极探索人生目标。
上述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次干预的忽视会增加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负担;而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忽视将有可能使自我同一性危机状态的学生漫延开来,更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需要三个层次心理干预的有机结合。另外,在学校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协助,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总之,高等教育的经历在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活使得青年学生推迟了以其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为他们赢得了更宽广的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因此,高校教育者更需要在理论层次上思考有效而系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机制,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应用,从而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
[2]Meilman PW,Hacker DS,Kraus Zeil mann D,et al.Use of the mental health on—call system on a university campus.J Am Coll Health,1993,429,(3):105—109.
[3]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53—54.
[5]杨畅.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论文[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36.
[6]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70—272.
[7]张晓宏.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调适[J].高等教育研究,2005,21,(2):54—56.
[8]裴利华,李芳,谭志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8,24,(1):38—39.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危机 干预
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发展密切关联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当自我意识、个体主动性的缺失,自我整合的停滞,以及背景刺激的减少或消失都可能使自我同一面临危机。自我同一性危机在某一程度上可定义为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出现完整自我的同一性的分裂。它表现为自我存在感、确定感及价值感的缺乏或丧失,也可表现为过去、现在、将来持续性的中断,还可表现为自我内部整合及与环境整合的失衡。在社会生活中则可能表现为如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我接纳与拒绝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冲突等。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状态特征
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这一阶段,大学生将完成自我身份的确定,完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种种考验,一系列与自我同一有关的危机与冲突渐趋显现,如自我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内在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平衡,等等。
处于青春期晚期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同一性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紧密,有人将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一性获得者心理症状得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一性延缓者心理症状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早闭及扩散状态者介于两者之间,这与国外研究一致。[1]Meilman(1979)用结构晤谈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0%的大学生达成了成熟的同一性。[2]王树青(2007)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上人数的分布依次为:延缓状态38.33%,扩散状态33.01%,早闭状态17.75%,获得状态10.91%。[3]数字反映当前大学生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布是不均衡的,延缓、扩散、前闭,以及获得四种状态分布的比例依次缩小。如果从心理健康水平和探索与承诺的角度来看,有近30%(早闭与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形成了同一性承诺,不管是经过自己的探索还是直接接纳父母的期望和建议而作出选择,这些个体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有近40%(延缓状态)的个体也处于同一性的积极探索过程中,虽然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但从自我同一的动态发展角度看属于正常状态,是自我同一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危机”状态,如果能得到积极的引导与援助,就能最有效地促进危机的解决和心理症状的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自我的发展水平,促进自我获得状态的形成。另外有1/3的个体处于扩散状态,虽然心理健康状态不是最差的,但是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进行探索或惧怕探索,这是自我缺失最严重的表现,这部分个体无自我与环境的区分,一旦外界环境改变(如升学、求职就业等),就很可能出现本我与超我失衡的局面,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此这部分个体需要的不仅仅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其自我的重新建构。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干预
帮助大学生积极探索成熟的自我同一性,防止或尽可能地减少同一性混乱的产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鉴于此,我们从学校心理干预的目标、原则思路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目标
埃里克森(1968)指出,同一性首先是自我的同一性。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一方面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协调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矛盾。[4]换句话说,本我与超我能相互协调动态平衡、自身与环境获得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同一的过程。自我的这种协调能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而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人格的重建;需要人这一会思考的主体能动地运用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确证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主体本身也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5]因此学校对自我同一性危机进行的干预就是对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自我同一性强调意识的主体性和自我的自组织性。因此学校在对学生人格进行完善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承认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以此来唤起学生的主体存在感和身份感,给学生创造自主认识自我和环境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构建的自我才是完善健全的自我。
2.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相统一的原则
个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目标,目标的多样性使理想和情感之间产生差异。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下,相互差异的部分才会形成同一关系。同一,必须是自我和集体的同一,否则自我遵从较坏的目标和愿望来行动,这样的同一必定给社会造成危害。此时外界力量的介入正是自我同一和集体同一和谐关系建立的桥梁。
3.教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自我同一性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一种交往关系,它的主旨是人的结构,它一方面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塑造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同时同一性的问题是自我动态发展的问题,学校在干预过程中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待不同同一性状态,而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状态。学校不仅要关注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而且要对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巩固其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完善其人格。
4.整体性与个别性相统一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整体弱势需要学校对大学生的整体关注,同时完善人格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学校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但是不同层次的同一性状态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需要多元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当然也不能忽视时代文化、地域、家庭等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影响。
(三)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的层次
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以唤起主体自我意识,发挥自我同一的自组织功能,结合环境影响,正确自我认知,合理情绪控制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发展完善独立性自我为主要导向。具体的干预形式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熏陶、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三观”教育、各类团体心理辅导与培训(如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训练营、生涯探索与管理等)、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学校社团的活动及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这一层次的心理援助给学生提供更清晰地认识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更加明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使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个体更客观地整合自我力量与权威力量的作用,从而将自身置于更科学的发展轨道上;使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个体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参照与指导,而减少走弯路或走错路的可能;使同一性混乱状态的个体在学校教育的多方刺激下启动被封闭的自我,为逐渐找回迷失的自我创造可能。
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干预。这一层次的对象是部分学生,特别是自我同一性早闭及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在自我意识有了重新的唤醒,并对自我同一进行自组织之后,背景中其他新的矛盾冲突也会随之衍生,因此巩固和发展第一层次的成果便成为本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导向了。积极的社会实践和训练,以及发挥同伴群体直接影响优势是这一层次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另外,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及职业指导教育仍要继续。
第三层次,个别辅导性干预。不管是发展还是预防性心理干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自我同一的发展上。个别辅导性干预的对象是特定的学生,以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学生为主。在发展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都失效的情况下,特定的专业人员或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需要通过建立问卷或测验等形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对特殊群体进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分析和筛查,寻找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使其恢复对自我的认知,找回归属感和价值感,积极探索人生目标。
上述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次干预的忽视会增加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负担;而后面两个层次干预的忽视将有可能使自我同一性危机状态的学生漫延开来,更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需要三个层次心理干预的有机结合。另外,在学校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协助,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总之,高等教育的经历在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活使得青年学生推迟了以其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为他们赢得了更宽广的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因此,高校教育者更需要在理论层次上思考有效而系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干预机制,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应用,从而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
[2]Meilman PW,Hacker DS,Kraus Zeil mann D,et al.Use of the mental health on—call system on a university campus.J Am Coll Health,1993,429,(3):105—109.
[3]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53—54.
[5]杨畅.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论文[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36.
[6]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70—272.
[7]张晓宏.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调适[J].高等教育研究,2005,21,(2):54—56.
[8]裴利华,李芳,谭志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8,24,(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