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场和北京的恋爱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baba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就很喜欢北京。
  因为大,坐公车从城东坐到城西,从城北坐到城南,活生生的可以坐上一整天。
  也因为人多而且杂乱,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无规则地散布在任何角落。很多人都有出人头地的愿望,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像场随时即兴上演的永不谢幕的话剧。
  这样的城市才丰富。我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坐公车,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途中会经过荒凉和繁华,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上车下车。看到窗外的风景在不断地交错变换。经常是手里提着一罐午后红茶,耳朵里塞着MD,但是并没有忙着发呆,随时会心有感触,耳闻目睹之际掉下泪来,或者想起一些有趣的事,旁若无人地笑到背气(其实,我也是一个景观)。就像一种大起大落的人生。
  经常去的地方也很多,例如说北大。
  第一次去的时候才知道,北大竟是一些旅游团的定点项目。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里面的另一种鱼龙混杂。正儿八经的在校生竟是少部分人,有很多举着小旗来看未名湖的旅客;有很多开着香车宝马来光华听课的老总;更有我这一类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来消磨时间的闲杂人等……最常呆着的就是百年纪念堂,那个演出中心几乎每天都有电影、戏剧、音乐会等轮番上映。受不了保利剧院、人艺小剧场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票价的穷人例如我,就经常花10元、20元进去受受艺术熏陶。而且,在坐不满场的情况下,经常是花10元钱坐到100元VIP位置(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南配楼,有一个电影放映室,两个耳机一架电视,配备并不怎么出奇,难得的是电影之多、之全,至少我想看的都能找得到。经常站在里头挑花了眼。缺点是长时间的人满为患。而且太多人堆在一间屋子放不同的电影,多多少少会受点影响,尤其是我这样注重看电影过程中自我感触的人。
  新街口。主要是去淘碟。这里大概是北京最“历史悠久”的淘碟圣地。其实DVD的数量及种类和我在家之前淘碟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与众不同的是隔三差五有资料电影,用牛皮纸包着。头一次看到的土包子我觉得实在是个惊喜。经常有广告汇总这类东西供应,买得我心花怒放。第一次是和一个大学同学,也是我在北京交的一位新朋友。她家就在西单附近,轻车熟路得很。我们两人在暖洋洋的秋日下午从西单走到西四再走到新街口,一路上精彩纷呈,还不时能挖掘到令我眼前一亮的特色小店。后来呆的时间久了,才知道五道口等等也有很多淘碟的地方。但是那天下午,就像北京特有的明媚秋季阳光一样,让我拥有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回忆。
  时代广场和东方新天地是两个购物圣地。东方新天地的品牌略为多一些,中高低档都有。而且有许多食铺,还新添了一家哈根达斯和鲜果捞。我最受不了那种看起来赏心悦目,吃到嘴里心悦诚服的东西了。常常吃到怕坐地铁时会被卡住。时代广场因为在西单,不会像王府井那样人多,逛起来就比较惬意,而且有我的新宠Azonaao2的专柜。里面的那家星巴克也是我最常光临的一家;其次是丰联广场的那家。因为相对人少,又有大落地窗。可以一杯咖啡光明正大地发呆一下午,也叫偷得浮生半日闲……另外值得推荐的是不见不散茶餐厅,提供宽频接入口,点一杯鸳鸯奶茶,拎着笔记本在里头蹭也算美差。
  东三环。这个就有点广泛了。因为一下子一网打尽国贸、丰联、三里屯以及里头包括的禅酷、芝华士飞来吧等烧钱的去处。我倒是喜欢在使馆区闲庭信步,欣赏各国的建筑。只不过高墙铁网有些压抑感,倒是偶尔有趣的外国人上来搭讪,就当练练口语。但是始终不可能经常去,看到橱窗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定价,只好揉揉眼睛,然后再怀疑自己有没有看错。
  东堂。就是东单教堂。白天的时候,那里也是熙来攘往,还有很多十几岁的小孩在练滑板和单车。有的人坐在那里看和喝彩,有的人眯着眼睛晒太阳。如果是星期天,空气中还可以听到弥散的音乐。还有就是什刹海,北海的后海,初来乍到时就有人向我大力推荐,说那是个非常北京的地方。(现在一般非常北京的地方坐的全是老外)。我也只去过一次,还是冬天的晚上,看到结了冰的湖面和摇来晃去的红灯笼只觉得适合闹鬼。当然,比三里屯强多了,至少没有满街磨刀霍霍拉客的恐怖酒保……
  每个城市都像一篇故事。只不过不是每个故事都洋洋洒洒地具有那么多的传奇性。这些只是我一个人背着背包在这个传奇的城市东摇西晃了半年的些许感触。我仍是有些运气的,有些人上大学学的是无聊、郁闷、抽烟、喝酒……我呢?我大概是学会了一种生活方式,边走边看,也许,以后再也停不下来;有时候可以浑然忘却沉浸在风景之中,有时候可以超然地置身于事外,这就是我作为旁观者的自由。
  当然,一定不仅仅只有这么些,关于北京,我还在未完待续,也许下意识的冥冥之中在等待着有关她的传奇,在有生之年和我狭路相逢。*ÿÿÿ
  
其他文献
张格嫣予,女,1990年8月出生,现就读于福州三牧中学初一。已出版个人作品集《在夜空中飞翔的精灵》。    养蚕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啊!家中从来只有我和我的父母。每当父亲有事在外时,家里就静悄悄的,假如有几只贪吃的蚕宝宝,说不定还能听见它们吃东西的声音呢!  多年来久久未能实现的梦想啊!不知何时才能使幻想成为现实呢?这个我不知想了多久的愿望终于在今年实现了。曾经一只只画在纸上的,印在心上的蚕宝宝们
期刊
钟鲲,女,1976年夏生,北京人。祖籍四川。自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近一百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阳光雨季》(1995年)、《言情故事》(1998年)、《非一般爱情小说》(2001年)及散文集《地铁里的眼睛》(2001年)等。现居伦敦。    陈彬发现自己是一个写作天才还是七年前的事。七年前她是一个十八岁的小女孩,鲜花般美丽。她像所有那个年龄的女高中生一样,成天为了考大学而辛苦地啃着厚重
期刊
杜仅,男,1990年9月14日生于湖北宜昌。现在宜昌市实验小学读六年级。已毕业。即将入读初中。有《幻想中的一些事情》等数篇作文发表于华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智慧少年》、《作文大王》、《小学生天地》等报刊;写得少,稿费才挣了不到三百元。电脑绘画水平还可以,有些冲击力。是学校“抗非典”形象大使。没别的,只因为长得太帅了,比爸爸还帅。     童 年    我不知道一个不足月的小狗,究竟是个婴儿,还
期刊
    来到这里之后  你是否学会了呼吸?    在你由南向北的嫁接过程中  我从园丁退化成土壤    (儒尘清雨,原名李亮,1983年6月出生于四川江油市,现为华北科技学院市场营销学生。曾办民刊《谷雨》。)
期刊
  我被这个湿润的村庄笼着  我被这个柔软的词语笼着  小河满了,我可以大声地呼喊  但其实里面并没有水  只有一些风筝和冬天的羽毛  而孩子第一次发现了秘密  我们应像所有的动物一样温柔  像所有的植物一样善良  看着天空或一些从田野里吹过的风,然后数着  一天,二天,三天……  并喊着我们的爱情和庄稼      (山上石,1982年生,原名张华,现就读于河北某理工大
期刊
张端人,出生于70年代末,中学教师,喜欢孩子,在他们无邪清澈的目光中感到安全,崇尚简单真诚的生活,相信永恒,相信爱。    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的午后,我独自倚在学校宿舍的栏杆上,在阳光中慵懒地想着散乱的心事。  “你知道有人很喜欢你吗?”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传来,倪故弄玄虚地看我。  “哦?”我惊奇地扬起头,“跟我开这种玩笑吗?”我跨进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后,曾扬言绝不与这儿的男孩拍拖。这样的学校会
期刊
    风儿  在冬的耳后  印上一个轻柔的吻    (丛兰,现就读于福建师大附中。)
期刊
林永新,女,1971年8月出生,福建闽侯人。现在厦门工作。自2000年发表作品,作品见于《特区青年》、《厦门日报》。      从这里翻墙而出,是彭鹏经多次实践而得的最佳地点。用这种方式到校外去,不必忍受校门口保安的没完没了的询问,也不必担心让熟悉的老师看到而遭到批评。这里人迹罕至,多年的垃圾堆积在墙边,形成一个小土坡,人踩上去,手一伸就搭到了墙上,一个鱼跃就到了墙外,多么自由自在。  然而
期刊
    下雨的季节  在雨中走过的人像一支矛  时间也收起它尖锐的讽刺  像放在抽屉里的剪刀    我们在旅途中停着  得不到安定、爱情和干爽的衣服  少年的日记仍保存在老房子里  记载着格言和第一次流浪      (泽婴,1983年生,原名刘佳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于《星星》、《诗选刊》、《绿风》、《诗林》、《草原》、《诗潮》及《诗参考》、《回归》等刊物。主编有民刊《赤》
期刊
主持人:上海女婿大讨论现在开始了,请各位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谈谈你们做上海女婿的经历和感想,心得和心态。   许先生 40岁 国家公务员   我自己是上海人,太太也是上海人,理所当然的是上海女婿,而且是最最正宗的,从内涵外延上讲,都很符合上海女婿这样的称谓。我和太太结婚10年了,当初也是用足了力气才把太太追到手。我是做公务员的,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工作稳定,那时丈母娘也是看中这点,觉得我可靠,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