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尔街的“黑九月”、7000亿美元救赎,以及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的破产,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高潮吗?
华尔街终于发现,它已陷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17个月前,当美国新世纪房贷公司破产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癣疥之疾会有星火燎原的威力。
继9月7日房地产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之后,恐惧笼罩了整个金融市场,那些有着金字招牌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掉;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纽约交易所代码:MER)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纽约交易所代码:BAC)并购;
9月16日,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下称AIG)被政府接管;
9月21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纽约交易所代码:MS)和高盛(Goldman Sachs,纽约交易所代码:GS)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下称WaMu)宣布破产。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银行破产案,摩根大通以19亿美元的价格,向政府购入了该行的银行业务和价值3070亿美元的贷款组合。但是摩根大通必须为该行可能的贷款损失减计310亿美元,并向公众发行价值80亿美元的新股来补充资本金。
从9月19日起,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就把希望寄托在一项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上,寻求以财政资金承接金融不良资产的形式,挽市场信心于既倒。
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测市场的最终走向。9月24日,石桥国际企业顾问有限公司(Stonebridge International)副董事长、前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访问时,回顾华尔街血流成河的惨状,神情凝重、心情复杂。在他看来,当前的政策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制约,除了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影响。11月美国将选出新总统和新国会,“他们不会坐视事态发展而不理,从现在起他们就会影响这一事件的方向,我希望是正面的方向。”
保尔森救援
美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次救援计划,相当于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开支总额
当保尔森从高盛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受到布什政府邀请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打算帮助料理伊拉克战争留下的财政烂账时,并不会想到自己今天会成为拯救华尔街、重建金融世界新秩序的“白衣骑士”。
保尔森9月23日揣着短短九段的听证词走入国会山,他坚信这份“惊世骇俗”的救援计划,虽然会令一些参议员们暴跳如雷,但最终不得不以某种形式获得通过。
保尔森计划内容非常简单。国会授权财政部长有权决定从任何总部在美国的金融机构,以财政部认为可行的条款购入房贷相关资产,一次性上限为7000亿美元。
提案内容显示,财政部长有权购买、管理、出售与处置任何上述从金融机构购入的相关房贷资产,财政部在保证稳定金融市场与银行系统,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前提下履行法案权力,需定期上报国会。
上述“房贷相关资产”中的“房贷”,指2008年9月17日前新开或发行的住房及商业贷款,其相关资产为任何基于或与它们相关的证券,合同责任或其他(金融)工具。该权限期限为自法案批准生效后两年,但政府可以在两年后继续持有所购买资产,直到财政部认为没有必要再持有为止。政府受到的限制条款,仅仅是首次行使权力三个月内必须向国会作汇报,之后每半年作一次汇报。
该提案同时要求提高美国政府公共部门债务上限从目前的10.6万亿至11.3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这一提案被认为取法于RTC(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救市模式。1989年8月9日,美国成立RTC专门负责管理、处置经营失败的储贷协会及其资产和负债,被认为是金融重组的样板。受该利好消息影响,周四当天股市先抑后扬,道琼斯工业指数以上涨410点收盘。
然而,尽管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政府高层极力鼓吹这一计划的合理性与紧迫性,来自市场和学界的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在大选前夕的国会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两党议员对峙更为激烈(参见本期“激辩保尔森计划”)。
由于9月26日之后国会将解散数日,供议员们回家乡准备换届选举,国会必须在9月29日开市前再做出决定。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参众两院仍在为这一方案争执不休。
在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推出之前,保尔森与伯南克刚刚不眠不休地度过了他们个人职业经历中最可怕的一周。
“915判决”
美国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雷曼,在同一天接受“末日审判”
在抛出7000亿美元计划之前,尽管美国财政部和联储已经采取了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国有化房地美和房利美即所谓“两房”等诸多救市措施,但多是金融机构危机已现的不得已之举,真正促使其下决心开出巨额支票稳定市场的,显然是9月15日的华尔街震荡。
这一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宣布破产,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被美国银行收购。同时告急的还有AIG——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
在9月15日过去一周里,美国三家市值严重缩水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中,除美林和AIG,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也名列其中。
和去年同期相比,该行的市值则已狂泻92%。这样的沦落速度,被市场认为已经超过了这家银行的自我消化能力。
9月12日,穆迪对华盛顿互助银行的信用评级降为“垃圾”(即信用评级为BB以下)。
这家银行的困境已经使得在2008年4月入股占有该行13%股份的私人股权基金TPG(Taxas Pacific Group,得州太平洋集团),罕见地放弃了获得数亿美元额外补偿的权利,欢迎任何外来注资行为。
受以上消息影响,全球股市上演了“黑色星期一”的股灾。纽约道琼斯指数跌4%,标普500指数跌近5%,德国股市DAX指数大跌2.74%,巴黎CAC40股指下跌3.78%,为“911”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俄罗斯股市15日收盘时大幅下挫4.78%,16日在大跌11.47%后下午紧急闭市一个小时,17日开盘跌势更猛,俄联邦金融市场局当天中午决定,全面停止股市交易。18日继续全面闭市。
消息传到中国,刚过中秋节假期的中国A股市场不理会央行降息等利好,9月16日开盘即大跌,上证指数创下1986点新低,银行股大面积跌停。
为了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各国央行纷纷出手,向市场注资。
9月16日当天,日本、美国、欧盟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宣布,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各国将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日本央行9月16日、17日、1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分共五次向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近8万亿日元。欧洲央行也在16日和17日先后向市场注资1000亿欧元。英格兰银行向市场紧急注资250亿英镑。
为了制止对冲基金等机构对金融股进行毁灭性的“卖空”打击,9月19日上午,美国证监会(SEC)发布紧急通知,宣布即时禁止卖空799家金融公司的股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同日公布了被禁止卖空的29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名单。澳大利亚证监会将所有证券产品从其批准卖空产品名单中删除。
“915”对金融市场的心理震撼,远远超过了今年3月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垮台(参见《财经》2008年第7期“华尔街病人”)。当时,由于美联储将以往主要向商业银行开放的临时借款窗口也对投行开放(为期三个月),一度给外界以转危为安的错觉。
然而,时至7月30日,当美联储宣布该临时窗口将延长至2009年1月30日时,市场已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只能解一时之困,远非治本之策。此后形势急转之下。
进入7月,破产的美国中小银行达到六七家,加州的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因出现挤兑被联邦监管机构接管,紧接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融资出现困难,导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可动用2000亿美元对其注资,并将之国有化。
显然,次贷和衍生品的泡沫一旦被刺破,就很难再愈合。“915”华尔街的集体崩盘,预示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美林VS雷曼:生者与死者
雷曼为什么被“凌迟处死”?美林为什么能够获救?
位于曼哈顿岛第七大道上的雷曼兄弟大楼,目前已经成为旅游者“到此一游”竞相合影的地方。因为过不了多久,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将在这里彻底消失。
早在今年3月贝尔斯登被收购之后,就有人预言,雷曼会是下一个贝尔斯登。
事实更为残酷。因为雷曼在倒闭前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融资保障,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竞标团相继放弃对雷曼兄弟的收购谈判。在求告无门之后,雷曼不得不宣告控股公司破产,并逐步售卖在全球的子公司和资产。一位刚刚从华尔街返回的业内人士称之为“凌迟处死”。
接近雷曼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公司一直面临着巨大压力。雷曼规模相对小,容易被对冲基金撼动;此外,房地产资产比例相对较高,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资产达550亿美元,更是雷曼致命的弱点。
在今年二季度时,雷曼亏损28亿美元,被迫募集了价值60亿美元的新股,以补充资本金。当时,雷曼每股普通股的账面价值为34美元,高于每股28美元的融资价格,被视为一个不祥的信号。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二季报发布后不久,雷曼撤换了首席运营官(COO)约瑟夫格里高利(Joseph Gregory)和首席财务官(CFO)埃林卡兰(Erin Callan)。与此同时,雷曼董事长兼CEO福尔德试图搏击做空雷曼的投机力量。他曾致电SEC,向后者提供了一大堆所谓的“证据”。应其要求,SEC加强了对金融股“卖空”的限制。他也给华尔街的一些交易对手方打电话,指责其底下的交易员散布关于雷曼的“谣言”,但效果适得其反。
压力之下,雷曼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出售和分拆资产、募集更多的资本金或整体出售。8月初,雷曼公司在纽约总部分别接待了韩国产业银行和中国中信证券的高管,但最终未达成任何协议。
9月9日,和韩国产业银行谈判破裂的消息被曝光后,雷曼股价应声下跌了45%,并迫于形势提前公布了三季度的业绩。不出市场所料,雷曼果然再现巨额亏损和减记,不仅每股损失5.92美元,其房地产抵押证券敞口还有172亿美元之多。雷曼同时宣布了自救计划,但是相关资产出售以及分拆上市的措施并不能立即实施,这对于市场来说无疑是“太少太迟”。
在决定雷曼命运的那个周日(9月14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福尔德曾数次给美国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打电话,但后者没有接听。福尔德或许并不知道,当时刘易斯已经在和美林就合并展开谈判了。
与雷曼的厄运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美林。美林的幸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的果断。去年12月,受次贷危机重创,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Stanley O’ Neal)在困境中黯然引咎辞职。接任者赛恩“没有包袱和压力,他宁可与过去一刀两断”,有华尔街人士如是说,这是美林可以迅速卖身求安的一个原因。
但这位原纽约-泛欧交易所CEO也承认,这是他本人职业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
9月13日,赛恩在和其他华尔街投行高管一起研究如何想办法解决雷曼的问题时警觉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美林可能不出几天就会遭受雷曼的同等命运。于是,他迅速地给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打了电话,询问他是否有兴趣买美林。刘易斯认为,相比雷曼,美林是“更好”的一个买卖。
当天下午,两人在纽约碰面。仅仅24小时之后,每股29美元的交易价格就确定了。雷曼宣布破产的同一日,市值全美第二的美国银行9月15日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集团,交易价格达500亿美元,比前一日美林的收盘价溢价70%。交易尚待两家股东大会的通过。
AIG折翼CDS
全美最大保险巨人如何走到窒息边缘
仅仅过了一天,9月16日晚间,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迅速被国有化。
按照美联储与之达成的协议,美联储向AIG提供850亿美元贷款,作为代价,美联储将持有80%的股权,AIG需要出售资产以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几日之内,股价暴跌、信用评级下调、交易对手追索抵押品,这些危机环环相扣,资本市场仅用三天时间便扼住了AIG的喉咙,将这个具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巨人逼到了窒息的边缘。
AIG于1919年成立,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提供商、最大的寿险公司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的总资产为1.05万亿美元。由于持有大量的次贷相关的资产和保险合约,AIG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创,AIG前三个季度共损失185亿美元,股价自今年以来跌去了96%,仅9月12日一天便跌去31%。
9月15日,AIG股价再跌61%,收报3.75美元;次日开盘之后AIG的股价又遭遇一轮暴跌,曾经下探至1.25美元。
最令监管者担心的是AIG手中的大量CDS合约。截至今年6月30日,AIG为高达4410亿美元的债券提供了CDS交易,其中与次贷相关的580亿美元CDS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CDS(credit Default Swaps,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针对债券违约的保险。CDS的购买者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该CDS对应的产品出现违约,则卖方将补偿该产品持有者的损失。此类合同可能长达一至五年。美国CDS的市场规模巨大,最新的数字是62万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的债券违约率长期较低,危机爆发前垃圾债券的违约率都在1%以下。因此CDS收费非常低廉,往往仅占被保险债券票面额的万分之几。
2007年中,次贷危机爆发。一些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对次贷相关的产品做出减值准备要求,但AIG方面则几无行动。在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AIG为CDS所提税前减计仅为3.52亿美元。直至今年年初,审计师指出AIG的产品模型太过乐观,“存在实质性弱点”(material weakness),AIG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些CDS产品。
“如果CDS所对应产品不可能违约,为什么投资者还会购买CDS?矛盾显而易见,但在市场最好的年头里面,无论是结构性产品的设计者,评级机构还是CDS产品的卖家,均对此视而不见。”上述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进入9月中旬,AIG的流动性随着市场大跌而迅速恶化,穆迪和标普调低了AIG的信用评级。此前,AIG曾向美联储寻求4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未果,到9月16日AIG需要筹措的资金量升至700亿至750亿美元。
虽然高盛和摩根大通两家银行尝试对AIG进行救助,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AIG所持CDS状况都让私营机构却步。9月16日晚上,考虑到AIG在CDS市场上的地位及其保险业务的覆盖面,美联储再度出手。
不过,AIG的危机尚不能宣告结束。AIG既是房贷提供者,又投资房贷相关的结构性产品,风险敞口要比其他保险公司更大。虽然得到了美联储的救助,但AIG可能还要面对房贷市场恶化的挑战。标普在9月20日的报告中对此担忧不已。
消失的独立投行
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将不得不告别独立投行和高杠杆率的旧模式
CDS同样也困扰着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除了对债券进行保险,CDS也常常会被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用于对赌某家公司的未来是否会破产,而交易者并不真的持有某家公司的债券。因此,一家公司CDS的价格常被看做是公司破产违约风险风向标。
9月18日,针对摩根士丹利的CDS场外价格曾一路飙升至1800个基点,相当于对应债券面值的18%,而今年1月时仅为100基点左右。高盛也已高达700个基点。在今年3月贝尔斯登引发的信用市场危机时,该指数仅为300多基点。
此前一天,两家公司股价暴跌。虽然摩根士丹利刚刚宣布了良好的三季度业绩,并且对投资者强调公司所有的强劲现金流和资本金,股价却依然下跌24.22%,收于21.75美元;高盛下跌13.92%,收于114.50美元。这是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股价下滑。
面对投资者对两家投行不断流逝的信心,美联储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依赖短期货币市场隔夜拆借融资的独立投行模式难以适应今天的市场,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悲剧将一再重演。
9月21日,华尔街仅剩的两家独立投行终于走进历史。经美联储批准,高盛和大摩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公司今后可吸收公众存款,并可长期使用美联储银行90天乃至更长时间的贴现窗口进行融资,以获得流动性。高盛将成为排在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之后的全美第四大银行。
这也意味这二者除了受美国证监会监管,还必须受到美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又称为财政部金融局,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多重监管。之前这些券商而较传统银行更少受到监管。
9月23日,高盛终于获得了“股神”巴菲特所投的信任票。高盛发布公告称,将获得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50亿美元投资。这是巴菲特20年来首次投资华尔街的公司。同时,高盛还公开发行新股募集了另外5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高盛第一次公开增发。
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按照银行业的监管规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多年来偏好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必须大大减小,他们高盈利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2003年以来,投行如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杠杆率从十几倍跃升为近30倍,同期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杠杆率仍只有十几倍。在市场繁荣的年代,这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的撇账和拨备使得投行的净资本迅速见底,风险急剧放大,这一点石成金的投行模式走到了尽头。
随着五大投行走进历史,华尔街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值得注意的是,外国金融机构成为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在改变着华尔街的面貌,日本更是成为最大的赢家。
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最终以约1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雷曼的北美核心业务;日本证券公司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东京交易所代码:8604,下称野村控股)宣布购买雷曼兄弟在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和中东的业务。
戏剧化的是,这两宗收购有望使野村控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经营投行业务的机构。一位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时间。同时还有其他几家有意收购雷曼兄弟亚太资产,但时间上没有野村快。”
9月22日,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将出资收购摩根士丹利公司10%至20%的普通股。此前媒体报道对入股摩根士丹利都有过接触的中国投资公司和中信集团均未出手。“主要是价格没谈拢。”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谁是下一个?
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张,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会面临困难的时刻
雷曼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没有结束。
9月16日,美国Reserve Primary Fund减记了其持有的雷曼债券,使其净值跌破1美元/份,成为14年来第一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这引发了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恐慌,纷纷要求赎回。在之后数天内,有总计1500亿美元货币市场资金撤离,占整个市场的5%。
9月19日,美国主要基金公司PUTNAM宣布,由于机构投资者赎回压力增大,决定将旗下一只规模超过120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清盘。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一系列短期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和那些资产状况较好的公司发行的短期债券。
一般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比较安全,投资者主要是那些风险偏好低的个人和希望为资金寻找短期稳妥回报的机构投资者。但货币市场基金并不享受美国政府的保险,因此也不是一种可以保本的投资。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高达3.4万亿美元,这类基金在为公司和政府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可为银行提供隔夜资金来源。然而,随着银行在次贷投资方面的损失日益扩大,许多货币市场基金为银行提供贷款的意愿日益减小,随着这一向银行输入资金的资金池逐渐干涸,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了。
为了保障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9月19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分别宣布新措施,为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支持。美联储会同其他主要国家的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向货币市场注资,美国财政部也将提供500亿美元的汇率稳定基金,为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担保。
这项救市举措却引起了商业银行的不满,因为投资者会把钱从储蓄账户中提取出来,转投回报更高且有保障的货币市场基金。
肇端于次贷市场的美国金融危机将把战火烧至何方,尚不得而知。一位华尔街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张,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都会面临困难的时刻。因为过去数年,私人股权基金都是依赖向投行借贷进行杠杆收购,如今投行要降低负债水平,自身难保,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收购资金来源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最新宣布破产的华盛顿互助银行,即令投资它的TPG损失惨重。2008年4月,华盛顿互助银行曾融资70亿美元,其中有美国私人股权基金TPG资本的20亿美元。该行破产后,TPG发言人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损失将达13.5亿美元。
至于金融危机是否会扩散到实体经济,进而全球衰退,专家们看法不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Michael Pettis对《财经》记者表示,金融危机对于美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以往美国发生的若干次金融危机过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通常只维持了一到两个季度。不过,短期来看,上周一些美国制造业企业甚至无法获得隔夜融资,说明实体经济已经受到影响。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则撰文指出,美国经济正走向“硬着陆”。因为美国的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信贷泡沫支撑的,而随着泡沫的破裂,消费信贷立即干涸,美国经济很可能将会出现2%-5%的负增长。■
本刊驻华盛顿记者陈竹、黄山,本刊实习记者王维熊、董凌汐对此文亦有贡献
华尔街终于发现,它已陷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17个月前,当美国新世纪房贷公司破产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癣疥之疾会有星火燎原的威力。
继9月7日房地产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之后,恐惧笼罩了整个金融市场,那些有着金字招牌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倒掉;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纽约交易所代码:MER)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纽约交易所代码:BAC)并购;
9月16日,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下称AIG)被政府接管;
9月21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纽约交易所代码:MS)和高盛(Goldman Sachs,纽约交易所代码:GS)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下称WaMu)宣布破产。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银行破产案,摩根大通以19亿美元的价格,向政府购入了该行的银行业务和价值3070亿美元的贷款组合。但是摩根大通必须为该行可能的贷款损失减计310亿美元,并向公众发行价值80亿美元的新股来补充资本金。
从9月19日起,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就把希望寄托在一项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上,寻求以财政资金承接金融不良资产的形式,挽市场信心于既倒。
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测市场的最终走向。9月24日,石桥国际企业顾问有限公司(Stonebridge International)副董事长、前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访问时,回顾华尔街血流成河的惨状,神情凝重、心情复杂。在他看来,当前的政策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制约,除了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影响。11月美国将选出新总统和新国会,“他们不会坐视事态发展而不理,从现在起他们就会影响这一事件的方向,我希望是正面的方向。”
保尔森救援
美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次救援计划,相当于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开支总额
当保尔森从高盛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受到布什政府邀请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打算帮助料理伊拉克战争留下的财政烂账时,并不会想到自己今天会成为拯救华尔街、重建金融世界新秩序的“白衣骑士”。
保尔森9月23日揣着短短九段的听证词走入国会山,他坚信这份“惊世骇俗”的救援计划,虽然会令一些参议员们暴跳如雷,但最终不得不以某种形式获得通过。
保尔森计划内容非常简单。国会授权财政部长有权决定从任何总部在美国的金融机构,以财政部认为可行的条款购入房贷相关资产,一次性上限为7000亿美元。
提案内容显示,财政部长有权购买、管理、出售与处置任何上述从金融机构购入的相关房贷资产,财政部在保证稳定金融市场与银行系统,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前提下履行法案权力,需定期上报国会。
上述“房贷相关资产”中的“房贷”,指2008年9月17日前新开或发行的住房及商业贷款,其相关资产为任何基于或与它们相关的证券,合同责任或其他(金融)工具。该权限期限为自法案批准生效后两年,但政府可以在两年后继续持有所购买资产,直到财政部认为没有必要再持有为止。政府受到的限制条款,仅仅是首次行使权力三个月内必须向国会作汇报,之后每半年作一次汇报。
该提案同时要求提高美国政府公共部门债务上限从目前的10.6万亿至11.3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这一提案被认为取法于RTC(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救市模式。1989年8月9日,美国成立RTC专门负责管理、处置经营失败的储贷协会及其资产和负债,被认为是金融重组的样板。受该利好消息影响,周四当天股市先抑后扬,道琼斯工业指数以上涨410点收盘。
然而,尽管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政府高层极力鼓吹这一计划的合理性与紧迫性,来自市场和学界的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在大选前夕的国会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两党议员对峙更为激烈(参见本期“激辩保尔森计划”)。
由于9月26日之后国会将解散数日,供议员们回家乡准备换届选举,国会必须在9月29日开市前再做出决定。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参众两院仍在为这一方案争执不休。
在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推出之前,保尔森与伯南克刚刚不眠不休地度过了他们个人职业经历中最可怕的一周。
“915判决”
美国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雷曼,在同一天接受“末日审判”
在抛出7000亿美元计划之前,尽管美国财政部和联储已经采取了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国有化房地美和房利美即所谓“两房”等诸多救市措施,但多是金融机构危机已现的不得已之举,真正促使其下决心开出巨额支票稳定市场的,显然是9月15日的华尔街震荡。
这一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宣布破产,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被美国银行收购。同时告急的还有AIG——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
在9月15日过去一周里,美国三家市值严重缩水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中,除美林和AIG,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也名列其中。
和去年同期相比,该行的市值则已狂泻92%。这样的沦落速度,被市场认为已经超过了这家银行的自我消化能力。
9月12日,穆迪对华盛顿互助银行的信用评级降为“垃圾”(即信用评级为BB以下)。
这家银行的困境已经使得在2008年4月入股占有该行13%股份的私人股权基金TPG(Taxas Pacific Group,得州太平洋集团),罕见地放弃了获得数亿美元额外补偿的权利,欢迎任何外来注资行为。
受以上消息影响,全球股市上演了“黑色星期一”的股灾。纽约道琼斯指数跌4%,标普500指数跌近5%,德国股市DAX指数大跌2.74%,巴黎CAC40股指下跌3.78%,为“911”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俄罗斯股市15日收盘时大幅下挫4.78%,16日在大跌11.47%后下午紧急闭市一个小时,17日开盘跌势更猛,俄联邦金融市场局当天中午决定,全面停止股市交易。18日继续全面闭市。
消息传到中国,刚过中秋节假期的中国A股市场不理会央行降息等利好,9月16日开盘即大跌,上证指数创下1986点新低,银行股大面积跌停。
为了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各国央行纷纷出手,向市场注资。
9月16日当天,日本、美国、欧盟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宣布,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各国将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日本央行9月16日、17日、1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分共五次向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近8万亿日元。欧洲央行也在16日和17日先后向市场注资1000亿欧元。英格兰银行向市场紧急注资250亿英镑。
为了制止对冲基金等机构对金融股进行毁灭性的“卖空”打击,9月19日上午,美国证监会(SEC)发布紧急通知,宣布即时禁止卖空799家金融公司的股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同日公布了被禁止卖空的29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名单。澳大利亚证监会将所有证券产品从其批准卖空产品名单中删除。
“915”对金融市场的心理震撼,远远超过了今年3月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垮台(参见《财经》2008年第7期“华尔街病人”)。当时,由于美联储将以往主要向商业银行开放的临时借款窗口也对投行开放(为期三个月),一度给外界以转危为安的错觉。
然而,时至7月30日,当美联储宣布该临时窗口将延长至2009年1月30日时,市场已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只能解一时之困,远非治本之策。此后形势急转之下。
进入7月,破产的美国中小银行达到六七家,加州的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因出现挤兑被联邦监管机构接管,紧接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融资出现困难,导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可动用2000亿美元对其注资,并将之国有化。
显然,次贷和衍生品的泡沫一旦被刺破,就很难再愈合。“915”华尔街的集体崩盘,预示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美林VS雷曼:生者与死者
雷曼为什么被“凌迟处死”?美林为什么能够获救?
位于曼哈顿岛第七大道上的雷曼兄弟大楼,目前已经成为旅游者“到此一游”竞相合影的地方。因为过不了多久,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将在这里彻底消失。
早在今年3月贝尔斯登被收购之后,就有人预言,雷曼会是下一个贝尔斯登。
事实更为残酷。因为雷曼在倒闭前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融资保障,英国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竞标团相继放弃对雷曼兄弟的收购谈判。在求告无门之后,雷曼不得不宣告控股公司破产,并逐步售卖在全球的子公司和资产。一位刚刚从华尔街返回的业内人士称之为“凌迟处死”。
接近雷曼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公司一直面临着巨大压力。雷曼规模相对小,容易被对冲基金撼动;此外,房地产资产比例相对较高,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资产达550亿美元,更是雷曼致命的弱点。
在今年二季度时,雷曼亏损28亿美元,被迫募集了价值60亿美元的新股,以补充资本金。当时,雷曼每股普通股的账面价值为34美元,高于每股28美元的融资价格,被视为一个不祥的信号。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二季报发布后不久,雷曼撤换了首席运营官(COO)约瑟夫格里高利(Joseph Gregory)和首席财务官(CFO)埃林卡兰(Erin Callan)。与此同时,雷曼董事长兼CEO福尔德试图搏击做空雷曼的投机力量。他曾致电SEC,向后者提供了一大堆所谓的“证据”。应其要求,SEC加强了对金融股“卖空”的限制。他也给华尔街的一些交易对手方打电话,指责其底下的交易员散布关于雷曼的“谣言”,但效果适得其反。
压力之下,雷曼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出售和分拆资产、募集更多的资本金或整体出售。8月初,雷曼公司在纽约总部分别接待了韩国产业银行和中国中信证券的高管,但最终未达成任何协议。
9月9日,和韩国产业银行谈判破裂的消息被曝光后,雷曼股价应声下跌了45%,并迫于形势提前公布了三季度的业绩。不出市场所料,雷曼果然再现巨额亏损和减记,不仅每股损失5.92美元,其房地产抵押证券敞口还有172亿美元之多。雷曼同时宣布了自救计划,但是相关资产出售以及分拆上市的措施并不能立即实施,这对于市场来说无疑是“太少太迟”。
在决定雷曼命运的那个周日(9月14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福尔德曾数次给美国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打电话,但后者没有接听。福尔德或许并不知道,当时刘易斯已经在和美林就合并展开谈判了。
与雷曼的厄运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美林。美林的幸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的果断。去年12月,受次贷危机重创,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Stanley O’ Neal)在困境中黯然引咎辞职。接任者赛恩“没有包袱和压力,他宁可与过去一刀两断”,有华尔街人士如是说,这是美林可以迅速卖身求安的一个原因。
但这位原纽约-泛欧交易所CEO也承认,这是他本人职业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
9月13日,赛恩在和其他华尔街投行高管一起研究如何想办法解决雷曼的问题时警觉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美林可能不出几天就会遭受雷曼的同等命运。于是,他迅速地给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打了电话,询问他是否有兴趣买美林。刘易斯认为,相比雷曼,美林是“更好”的一个买卖。
当天下午,两人在纽约碰面。仅仅24小时之后,每股29美元的交易价格就确定了。雷曼宣布破产的同一日,市值全美第二的美国银行9月15日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集团,交易价格达500亿美元,比前一日美林的收盘价溢价70%。交易尚待两家股东大会的通过。
AIG折翼CDS
全美最大保险巨人如何走到窒息边缘
仅仅过了一天,9月16日晚间,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迅速被国有化。
按照美联储与之达成的协议,美联储向AIG提供850亿美元贷款,作为代价,美联储将持有80%的股权,AIG需要出售资产以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几日之内,股价暴跌、信用评级下调、交易对手追索抵押品,这些危机环环相扣,资本市场仅用三天时间便扼住了AIG的喉咙,将这个具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巨人逼到了窒息的边缘。
AIG于1919年成立,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提供商、最大的寿险公司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的总资产为1.05万亿美元。由于持有大量的次贷相关的资产和保险合约,AIG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创,AIG前三个季度共损失185亿美元,股价自今年以来跌去了96%,仅9月12日一天便跌去31%。
9月15日,AIG股价再跌61%,收报3.75美元;次日开盘之后AIG的股价又遭遇一轮暴跌,曾经下探至1.25美元。
最令监管者担心的是AIG手中的大量CDS合约。截至今年6月30日,AIG为高达4410亿美元的债券提供了CDS交易,其中与次贷相关的580亿美元CDS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CDS(credit Default Swaps,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针对债券违约的保险。CDS的购买者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该CDS对应的产品出现违约,则卖方将补偿该产品持有者的损失。此类合同可能长达一至五年。美国CDS的市场规模巨大,最新的数字是62万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的债券违约率长期较低,危机爆发前垃圾债券的违约率都在1%以下。因此CDS收费非常低廉,往往仅占被保险债券票面额的万分之几。
2007年中,次贷危机爆发。一些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对次贷相关的产品做出减值准备要求,但AIG方面则几无行动。在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AIG为CDS所提税前减计仅为3.52亿美元。直至今年年初,审计师指出AIG的产品模型太过乐观,“存在实质性弱点”(material weakness),AIG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些CDS产品。
“如果CDS所对应产品不可能违约,为什么投资者还会购买CDS?矛盾显而易见,但在市场最好的年头里面,无论是结构性产品的设计者,评级机构还是CDS产品的卖家,均对此视而不见。”上述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进入9月中旬,AIG的流动性随着市场大跌而迅速恶化,穆迪和标普调低了AIG的信用评级。此前,AIG曾向美联储寻求4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未果,到9月16日AIG需要筹措的资金量升至700亿至750亿美元。
虽然高盛和摩根大通两家银行尝试对AIG进行救助,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AIG所持CDS状况都让私营机构却步。9月16日晚上,考虑到AIG在CDS市场上的地位及其保险业务的覆盖面,美联储再度出手。
不过,AIG的危机尚不能宣告结束。AIG既是房贷提供者,又投资房贷相关的结构性产品,风险敞口要比其他保险公司更大。虽然得到了美联储的救助,但AIG可能还要面对房贷市场恶化的挑战。标普在9月20日的报告中对此担忧不已。
消失的独立投行
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将不得不告别独立投行和高杠杆率的旧模式
CDS同样也困扰着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除了对债券进行保险,CDS也常常会被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用于对赌某家公司的未来是否会破产,而交易者并不真的持有某家公司的债券。因此,一家公司CDS的价格常被看做是公司破产违约风险风向标。
9月18日,针对摩根士丹利的CDS场外价格曾一路飙升至1800个基点,相当于对应债券面值的18%,而今年1月时仅为100基点左右。高盛也已高达700个基点。在今年3月贝尔斯登引发的信用市场危机时,该指数仅为300多基点。
此前一天,两家公司股价暴跌。虽然摩根士丹利刚刚宣布了良好的三季度业绩,并且对投资者强调公司所有的强劲现金流和资本金,股价却依然下跌24.22%,收于21.75美元;高盛下跌13.92%,收于114.50美元。这是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股价下滑。
面对投资者对两家投行不断流逝的信心,美联储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依赖短期货币市场隔夜拆借融资的独立投行模式难以适应今天的市场,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悲剧将一再重演。
9月21日,华尔街仅剩的两家独立投行终于走进历史。经美联储批准,高盛和大摩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公司今后可吸收公众存款,并可长期使用美联储银行90天乃至更长时间的贴现窗口进行融资,以获得流动性。高盛将成为排在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之后的全美第四大银行。
这也意味这二者除了受美国证监会监管,还必须受到美联储、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又称为财政部金融局,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多重监管。之前这些券商而较传统银行更少受到监管。
9月23日,高盛终于获得了“股神”巴菲特所投的信任票。高盛发布公告称,将获得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50亿美元投资。这是巴菲特20年来首次投资华尔街的公司。同时,高盛还公开发行新股募集了另外5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高盛第一次公开增发。
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按照银行业的监管规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多年来偏好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必须大大减小,他们高盈利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2003年以来,投行如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杠杆率从十几倍跃升为近30倍,同期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杠杆率仍只有十几倍。在市场繁荣的年代,这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的撇账和拨备使得投行的净资本迅速见底,风险急剧放大,这一点石成金的投行模式走到了尽头。
随着五大投行走进历史,华尔街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值得注意的是,外国金融机构成为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在改变着华尔街的面貌,日本更是成为最大的赢家。
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最终以约1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雷曼的北美核心业务;日本证券公司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东京交易所代码:8604,下称野村控股)宣布购买雷曼兄弟在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和中东的业务。
戏剧化的是,这两宗收购有望使野村控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经营投行业务的机构。一位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时间。同时还有其他几家有意收购雷曼兄弟亚太资产,但时间上没有野村快。”
9月22日,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将出资收购摩根士丹利公司10%至20%的普通股。此前媒体报道对入股摩根士丹利都有过接触的中国投资公司和中信集团均未出手。“主要是价格没谈拢。”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谁是下一个?
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张,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会面临困难的时刻
雷曼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没有结束。
9月16日,美国Reserve Primary Fund减记了其持有的雷曼债券,使其净值跌破1美元/份,成为14年来第一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这引发了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恐慌,纷纷要求赎回。在之后数天内,有总计1500亿美元货币市场资金撤离,占整个市场的5%。
9月19日,美国主要基金公司PUTNAM宣布,由于机构投资者赎回压力增大,决定将旗下一只规模超过120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清盘。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一系列短期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和那些资产状况较好的公司发行的短期债券。
一般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比较安全,投资者主要是那些风险偏好低的个人和希望为资金寻找短期稳妥回报的机构投资者。但货币市场基金并不享受美国政府的保险,因此也不是一种可以保本的投资。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高达3.4万亿美元,这类基金在为公司和政府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可为银行提供隔夜资金来源。然而,随着银行在次贷投资方面的损失日益扩大,许多货币市场基金为银行提供贷款的意愿日益减小,随着这一向银行输入资金的资金池逐渐干涸,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了。
为了保障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9月19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分别宣布新措施,为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支持。美联储会同其他主要国家的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向货币市场注资,美国财政部也将提供500亿美元的汇率稳定基金,为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担保。
这项救市举措却引起了商业银行的不满,因为投资者会把钱从储蓄账户中提取出来,转投回报更高且有保障的货币市场基金。
肇端于次贷市场的美国金融危机将把战火烧至何方,尚不得而知。一位华尔街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张,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都会面临困难的时刻。因为过去数年,私人股权基金都是依赖向投行借贷进行杠杆收购,如今投行要降低负债水平,自身难保,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收购资金来源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最新宣布破产的华盛顿互助银行,即令投资它的TPG损失惨重。2008年4月,华盛顿互助银行曾融资70亿美元,其中有美国私人股权基金TPG资本的20亿美元。该行破产后,TPG发言人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损失将达13.5亿美元。
至于金融危机是否会扩散到实体经济,进而全球衰退,专家们看法不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Michael Pettis对《财经》记者表示,金融危机对于美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以往美国发生的若干次金融危机过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通常只维持了一到两个季度。不过,短期来看,上周一些美国制造业企业甚至无法获得隔夜融资,说明实体经济已经受到影响。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则撰文指出,美国经济正走向“硬着陆”。因为美国的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信贷泡沫支撑的,而随着泡沫的破裂,消费信贷立即干涸,美国经济很可能将会出现2%-5%的负增长。■
本刊驻华盛顿记者陈竹、黄山,本刊实习记者王维熊、董凌汐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