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中专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引导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反心理是中专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之一,有其负面影响但也有正面效应。残疾人中专生由于身体的残缺,必然导致心理方面的残缺,其表现比健全人更为明显与激烈,发展后果也更为严重,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教师应正确分析、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残疾人;逆反心理;负面效应
  
  一、 残疾人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负面效应分析
  
  残疾人中专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存在,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很有必要坚决予以阻止和纠正。这种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
  1. 扭曲师生关系,阻碍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是师生互动的一项活动(无论是特殊教育还是义务教育)。教师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最终的载体和目标仍然是学生真正接受了知识,获得了技能,提高了素质。而残疾生逆反心理现象的产生,其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间矛盾或冲突的外在表现。残疾生对某一位教师有了相左的意见或产生了不认同感,心里的疙瘩没有解开,往往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言行举止感到反感,对其所教的课程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不了动力,甚至这种影响可能扩散到他对其他老师的态度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样,师生关系严重扭曲:老师“恨铁不成钢”,使出浑身解数“逼迫”学生学;学生则认为老师是正常人,没有做残疾人的感觉,瞧不起残疾人,教学是应付式的,是为工资而教,对老师根本没有认同感,事事针对,与老师过不去,也就更加不愿意去学,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可想而知,这与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最终的教育目标很难以实现。
  2. 严重损害残疾人中专生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残疾人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有着与正常人不同的心态,残疾学生比一般健全学生有着更多的心理需求,以期弥补生理残缺给心灵造成的伤害,一旦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比常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情绪,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心理疾病,给原本已有心理障碍的残疾学生更是雪上加霜。逆反心理的产生基于个体对外界的人或事的强烈不满没得到及时排除时压抑自己的个性,进而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的一种对抗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会由甲人甲物迁怒到乙人乙物,逐渐的便会形成暴躁、冲动、多疑等不良性格特征。这将严重损害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会对学生以后的生活道路造成很多障碍。
  3. 严重影响残疾人中专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态度。残疾人中专生由于生理缺陷,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不但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使残疾人产生比普通人低一等的逆反心理:“我是残疾人,干什么也比不上健全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出路。”学校、老师、家长总教导残疾学生要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但学生却并不讨好,反而催生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认为这是健全人对残疾人的一种炫耀,心里想的是为什么残疾人就要自尊、自强、自立、自信?常以妄自尊大的形式表现出来,看不起这儿,瞧不起那儿,总说:“我要不是残疾人,就能……”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像我校部分残疾学生入读中专时情绪消极,想的不是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掌握一门技术,而是想着自己是政府补贴照顾的,是残疾人工作的一种形式,学不学无所谓,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现实的判断,对现实感到无所适从,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感到苦闷、失望、心灰意懒、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是吸烟、喝酒、早恋、打游戏机、外出通宵上网来寻求精神解脱,有的学生还以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来发泄内心对这个社会现实的不满。
  
  二、 对残疾人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
  
  残疾人中专生的心理状态差异很大。犹如硬币的两面,有反则有正,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也蕴藏着一些有益于教育的因素。
  1. 可以促进残疾人中专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上面提到,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产生是人类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开始具有独立的思索能力,是他们有“主见”的表现。说明他们开始能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并能不迷信、不屈服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求新求异。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正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开拓型人才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也体现了残疾学生希望被人认可,渴望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教师对于残疾学生合理的心理要求,应该给予满足。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尽量抓住这一点,多尊重每一位残疾学生,同时,也要尽量多的严格要求每一位残疾学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离开了严格要求,尊重就会成为迁就;让学生的心理需求等到满足,他才可能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把学生的逆反心理扭转过来,德育教育才能有所收效。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品质的有利契机。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逆反心理中的这些积极因素,并对其消极因素给予合理转化,就可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2. 防止残疾人中专生形成消极、不健康的心理。对于残疾人中专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学生对自身的自卑、愤懑,对事对人的不满、压抑等情形下的发泄。不良情绪的及时发泄,从学生个体来讲,有益于其身心健康,避免了畏缩和压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和发展,防止学生形成懦弱、保守和逆来顺受的不良性格与不健康心理。教师要注意引导残疾学生如何宣泄不良情绪,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能够培养残疾学生由自暴自弃到自尊自信,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而且防止了逆反心理的产生,解放自身,真正像普通人那样去工作和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
  对于残疾人中专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一味抱怨、怨恨,甚至冲动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手段,而应在正确的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正确疏导、妥善的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引领学生走出这种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董操,宋尚桂.新编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杨玉厚,冯振山.学生心理漫话[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
  [3]郑其恭,周康年.教书育人新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中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给学生的是“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一例题一习题”模式,是具有确切的概念、最少的公理和经过严谨的论证方法加工的纯数学系统,而对数学中基本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完善是如何走过来的,数学定理的发现、证明思路的猜测和证明方法的尝试等思维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因种种局限谈及不多,可这些往往是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是中学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因此,
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
2007年2月,我非常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公交车上的风波》作文课,使我深受启发。反思我的作文教学,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思路会这么狭窄?作文的材料会如此贫乏?于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