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门概念相对较多的学科初中化学具有抽象性,教师通常需要大量板书辅助教学,因此降低了课堂效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改的大潮流下计算机设备的运用逐渐投入到课堂上,微课的出现和发展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微课的引入也极大地迎合初中生的心理,极大地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可利用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教师对微课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本文以“原子的构成”为例,探讨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原子构成
引言:
新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不断转变,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已经成为主流。微课作为新技术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能够创设情境,促進学生感知抽象概念,准确理解化学中的重难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其特有优势使学生积极主动走进化学世界,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节微观概念课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原子的构成”一课学生对深奥的概念难以进行透彻的理解,给教师的课堂设计增加了难度。而微课恰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机会,迎合了学生主体,创设化学情境,变微观为宏观,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化学学习。
一、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是知识点多且零碎,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又一个较小的知识板块并学会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对初中生来说较为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认为化学枯燥且公式繁多,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闻风色变”,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导致出现偏科。鉴于此,教师应该结合微课进行教学演示,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继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提前查阅资料,并通过微课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述汤姆生、道尔顿、卢瑟福等科学家如何研究原子结构的科学故事。让学生首先对化学家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化学研究的发展,了解化学家身上具有的科学品质。一方面吸引学生顺利导入新课进行“原子的结构”一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推进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从化学家身上下功夫,也可以从学生熟悉但不够了解的事物下手。例如,在“原子的结构”新课导入中可以通过微课形势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1964年的“蘑菇云”原子弹产生疑问:“为何原子弹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继而引出原子是可分的,并展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揭示科学奥秘。
二、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
初中化学的教学难度较高,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作为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丧失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导致课堂可用率低[1]。微课的设计首先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选择,分清主次,根据重难点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继而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呈现在微课上。如此一来,课堂的主体就变成了学生。又因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学生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学习微课,将繁杂的书本放在后面,在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后再阅读课本就变简单了。
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一课中教师教学在于原子的构成,教学的难点是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在课堂中投影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评判讨论,如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课程尾声可以让小组进行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三、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微课虽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但却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微课对传统课堂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使课堂知识点更加集中。另外,教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吸引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继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2]。比如微课中微观粒子的结构模型和三维动画,使化学微观粒子“宏观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利用微课技术制作α粒子轰击金箔的三维动画、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图像将知识更直观、更动态化的表现出来,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容易从生活的宏观世界进入精彩纷呈的微观化学世界,进一步学习和把握微观化学的本质,促进化学的学习,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新时代教育的产物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通过其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带动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好微课,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科学的整合资源,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陶香.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7(Z5):43-45.
[2]赵建银.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7(22):157-158.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原子构成
引言:
新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不断转变,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已经成为主流。微课作为新技术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能够创设情境,促進学生感知抽象概念,准确理解化学中的重难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其特有优势使学生积极主动走进化学世界,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节微观概念课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原子的构成”一课学生对深奥的概念难以进行透彻的理解,给教师的课堂设计增加了难度。而微课恰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机会,迎合了学生主体,创设化学情境,变微观为宏观,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化学学习。
一、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是知识点多且零碎,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又一个较小的知识板块并学会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对初中生来说较为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认为化学枯燥且公式繁多,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闻风色变”,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导致出现偏科。鉴于此,教师应该结合微课进行教学演示,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继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提前查阅资料,并通过微课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述汤姆生、道尔顿、卢瑟福等科学家如何研究原子结构的科学故事。让学生首先对化学家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化学研究的发展,了解化学家身上具有的科学品质。一方面吸引学生顺利导入新课进行“原子的结构”一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推进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从化学家身上下功夫,也可以从学生熟悉但不够了解的事物下手。例如,在“原子的结构”新课导入中可以通过微课形势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1964年的“蘑菇云”原子弹产生疑问:“为何原子弹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继而引出原子是可分的,并展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揭示科学奥秘。
二、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
初中化学的教学难度较高,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作为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丧失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导致课堂可用率低[1]。微课的设计首先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选择,分清主次,根据重难点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继而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呈现在微课上。如此一来,课堂的主体就变成了学生。又因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学生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学习微课,将繁杂的书本放在后面,在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后再阅读课本就变简单了。
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一课中教师教学在于原子的构成,教学的难点是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在课堂中投影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评判讨论,如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课程尾声可以让小组进行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三、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微课虽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但却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微课对传统课堂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使课堂知识点更加集中。另外,教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吸引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继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2]。比如微课中微观粒子的结构模型和三维动画,使化学微观粒子“宏观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利用微课技术制作α粒子轰击金箔的三维动画、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图像将知识更直观、更动态化的表现出来,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容易从生活的宏观世界进入精彩纷呈的微观化学世界,进一步学习和把握微观化学的本质,促进化学的学习,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新时代教育的产物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通过其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带动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好微课,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科学的整合资源,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陶香.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7(Z5):43-45.
[2]赵建银.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7(2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