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说,人才的培养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同时,新课改还强调教、学互动,中学语文新教材明确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标。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课堂上遵循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终极目标,进行全面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课堂若要高效活跃,一定要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涌入了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因素,于是语文阅读课堂逐渐向人文、开放、自主等转变,这无疑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然而进步的课堂背后,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许多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常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如果不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将有可能使阅读教学偏离正确轨道。那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应该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坚持三个步骤
1.初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首先,初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听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从题目入手,抓住关键词,初步理解题目的含义。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一课时,我就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再塑生命的什么”“为什么要再塑生命”“怎样再塑生命”来学习,初步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其次,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经常朗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大脑中的语文素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语言学科,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朗读是有基本要求的: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读、不读破句;朗读要自然流畅,语气要顺畅,节奏合理恰当;表情达意,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去传达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要用笔画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如在上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课文中每一段都有中心句。于是,我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段落中的中心句,培养学生概括文段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课文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还可以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内容、学生不同的课文掌握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下一环节的精读精讲做好准备。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首先,熟读课文,甚至可以背诵,这是深入理解课文知识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分清重点和难点,并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把课文中的知识当成是唯一的答案,也不应该传授给他们教条化的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这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上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不会读书的阿长会和《山海经》这本书联系在一起呢?带着问题,学生进入了课文中,展开了讨论,较容易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内容。第三,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入手,可以很好地感悟文章的内容。在《热爱生命》这一课中,虽然课文语言简洁,但是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如果强行灌输给学生这些道理,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在上到类似的文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自己讨论,而且不必拘泥于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就要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开动脑筋,大胆思考。
3.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品读课文,前提是要大体浏览课文,从欣赏的角度去品味这些句子。首先,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掘出文字的内涵,品味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在散文中尤其需要注意。其次,要背诵优美的句子,积累作文素材。要让学生尝试挖掘佳句的内涵,重点是不要约束他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最后一步是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是阅读课文的最高境界。一篇文章是否真正看懂了,要看是否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看是否能够领会作品的意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
二、关注学生兴趣的激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初读、精读、品读三个基本步骤之后,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决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阅读,终日昏昏沉沉,那么一切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导语部分要用一些精美的语言、音乐、游戏或是一些新颖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进入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课下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幽默、精练,适当的时候可以用身体的语言辅助。要充分用语言肯定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快乐。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总之,要灵活多变,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完成阅读的任务。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在上余光中《乡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离愁别绪的看法,积累诗歌中的妙语佳句;学习《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味春天的样子,用语言或者是画面来描绘;学习《敬畏自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描述心中的自然,说说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其次,要对文本反复地进行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从而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要尊重学生阅读之后的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的认识即使有偏颇之处,教师也不能轻易予以否认、批评,只能积极地引导学生,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打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平时的积累,能够举一反三。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积累,如字词名句的积累,精彩段落和名篇的背诵,文章、文学常识的识记等。
总之,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富有创造性思维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看客。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一把钥匙,启迪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胡峻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6).
[2]王小琼.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J].成才之路.2007(11).
[3]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4]韦淑,匡明,毛知兰.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
[5]谢春红.重视五个关注点,达成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24).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课堂若要高效活跃,一定要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涌入了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因素,于是语文阅读课堂逐渐向人文、开放、自主等转变,这无疑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然而进步的课堂背后,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许多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常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如果不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将有可能使阅读教学偏离正确轨道。那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应该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坚持三个步骤
1.初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首先,初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听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从题目入手,抓住关键词,初步理解题目的含义。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一课时,我就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再塑生命的什么”“为什么要再塑生命”“怎样再塑生命”来学习,初步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其次,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经常朗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大脑中的语文素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语言学科,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朗读是有基本要求的: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读、不读破句;朗读要自然流畅,语气要顺畅,节奏合理恰当;表情达意,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去传达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要用笔画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如在上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课文中每一段都有中心句。于是,我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段落中的中心句,培养学生概括文段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课文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还可以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内容、学生不同的课文掌握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下一环节的精读精讲做好准备。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首先,熟读课文,甚至可以背诵,这是深入理解课文知识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分清重点和难点,并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把课文中的知识当成是唯一的答案,也不应该传授给他们教条化的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曾经说过:“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这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上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不会读书的阿长会和《山海经》这本书联系在一起呢?带着问题,学生进入了课文中,展开了讨论,较容易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内容。第三,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入手,可以很好地感悟文章的内容。在《热爱生命》这一课中,虽然课文语言简洁,但是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如果强行灌输给学生这些道理,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在上到类似的文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自己讨论,而且不必拘泥于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就要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开动脑筋,大胆思考。
3.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品读课文,前提是要大体浏览课文,从欣赏的角度去品味这些句子。首先,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掘出文字的内涵,品味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在散文中尤其需要注意。其次,要背诵优美的句子,积累作文素材。要让学生尝试挖掘佳句的内涵,重点是不要约束他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最后一步是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是阅读课文的最高境界。一篇文章是否真正看懂了,要看是否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看是否能够领会作品的意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
二、关注学生兴趣的激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初读、精读、品读三个基本步骤之后,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决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阅读,终日昏昏沉沉,那么一切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导语部分要用一些精美的语言、音乐、游戏或是一些新颖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进入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课下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幽默、精练,适当的时候可以用身体的语言辅助。要充分用语言肯定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快乐。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总之,要灵活多变,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完成阅读的任务。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在上余光中《乡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离愁别绪的看法,积累诗歌中的妙语佳句;学习《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味春天的样子,用语言或者是画面来描绘;学习《敬畏自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描述心中的自然,说说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其次,要对文本反复地进行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从而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要尊重学生阅读之后的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的认识即使有偏颇之处,教师也不能轻易予以否认、批评,只能积极地引导学生,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打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平时的积累,能够举一反三。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积累,如字词名句的积累,精彩段落和名篇的背诵,文章、文学常识的识记等。
总之,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富有创造性思维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看客。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一把钥匙,启迪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胡峻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6).
[2]王小琼.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J].成才之路.2007(11).
[3]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4]韦淑,匡明,毛知兰.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
[5]谢春红.重视五个关注点,达成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