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羚羊木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即将结束时,师生共同讨论:“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家的礼物,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全班分正方和反方展开了一场辩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甲:我认为父母的行为不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中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一条。既然东西已经自愿送给别人了,如果再去要回,就失去了诚信。以后还有谁相信你说的话、做的事呢?还有谁愿意与你合作呢?
  生乙:我赞同以上观点。还是奶奶说得对:“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我认为“这样”做有三个不好:首先是伤害了“我”的心灵和感情。说话不算数,对朋友反悔,这是多么不光彩的事啊!其次伤害了“我”与好朋友万芳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朋友间应以坦然、真诚来交往才对。再次是还可能伤害双方家长之间的和气。所以父母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应该的。
  生丙:父母这种行为对“我”来说很为难。父母看重的是财物,而“我”珍重的是友谊。所以父母是自私的,只知道财物的贵重,却不理解孩子之间友谊的珍贵。
  师: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都很精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大家请看课文最后一段:“但是,这能全怪我吗?”这说明在整个事件中,“我”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另一方面,难道父母做的你们认为都不对?有没有同学持不同的看法?
  生丁:我认为父母的做法并无过错。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不能以互送礼物来衡量。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生戊:我补充一点。同学之间互送礼物,此风不可长。试想:一个班有70多个同学,其中的知心朋友不在少数。加上自小学上学以来结交的知心朋友,数量是可观的。如果过个生日或节日什么的要互送礼物,那要花费大家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生己:我再作补充。买礼物的钱从何而来?还不是从家长口袋里来,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有,有的家庭宽裕些,有的家庭困难一些,同学之间互送礼物还会造成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学生们在下面仍小声争辩,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都向我投来期盼的目光。
  我乘势总结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寄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殷切期望。当孩子与父母产生不同意见时,孩子处于弱势,当然只能屈从,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事情的来龙去脉,想一想这样处理将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事情可能就会好办得多。另外,如果孩子能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谈心,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供父母三思而行,也许事情就能得到更妥善的解决。父母是成年人,孩子的过错也是父母的过错。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还不如反省自己当初没有交代清楚。所以父母负主要责任,为65%;孩子负次要责任,为35%。”
  同学们都投来理解、赞许的目光。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于本文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有必要展开一场辩论。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均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较圆满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课文资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逐步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南康市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母亲故去,不管我有多么不舍,终还是在第四个年头,把母亲送回河北,同父亲合葬。三十五年前,母亲把故去的父亲安葬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上了。  那是清明前,晴冷的一天。我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母亲抱了下来。  一路无语,只看高速两旁的景色变幻:由如烟的垂柳转至延绵的山岭,再呈现笔直的白杨……这,提示着我:出江苏,过母亲的故乡——山东,进入父亲的祖籍——河北境内。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发动起义前的一段简短却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战前动员演说。它极大地激发了900多名谪戍渔阳的闾左的壮志豪情,成功地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并引领着起义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极大地撼动了残暴的秦王朝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灵魂和精神的袒露,与我们当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寻情感之根极易激发我们的共鸣。因此,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解读,就能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诗意地栖居在汉语文化土壤上。下面结合初语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朗讀吟诵促感悟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指出:“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歌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歌。”诗歌的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成语而言,这种发展既表现为新成语的零星出现,也表现为旧成语义项的新增。由于成语的源头主要是古典的文献且成语自身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其发展的活跃性要远远弱于其他词汇。  成语义项的发展变化,误解误用导致习非成是是一条重要途径。  部分成语由于内涵清晰,外延明确,即使误解误用,也不可能习非成是,如破镜重圆、凤毛麟角、汗牛充栋、举案齐眉、文不加点、相敬如宾、鼎力相助等等。
学科渗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科渗透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就是在注重语文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引入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人民警察,灵魂总是冒着火焰。对歹徒,他们永远是熊熊燃烧的怒火;对人民,他们永远是暖身暖心的盆火;对家人,他们永远是长夜守望的灯火。  ——题记  一、这个夜晚如此炽亮  碧绿,是广东的血液;蔚蓝,是广东的裙衫。    這个傍晚,西枝江的倒影中,西天一片火红,碧绿渐渐浓郁,年轻而亮丽的夜走进广东的临海之城惠东。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吸引着行人的目光,沿街橱窗闪耀着魅惑而华丽的光彩。轻灵妩媚的南国女孩儿穿着
如同爱情一样,离别也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话题之一。古人因拜师求学、应试赴考、仕宦升迁、军旅征戍或漫游山川等不得不背井离乡,旅途奔波。在辞亲别友时他们往往赋诗相赠,因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篇。  在送别诗里,唐人写得最为出色,可谓是异彩纷呈。根据分手的对象不同,分手的情由不同,诗中表现的感情不同,我们作以下简要分类:    一、朋友赠别    唐人送别诗里,以朋友相送赠别的为最多。这些诗的
泪珠凝结志遒豪,  悬镜冰川出处高。  柔性每遭污泥阻,  憂心总为醴泉淘。  勤资万粟何求报,  善挽千溪不畏劳。  曲折勇瞻新气象,  清流至海化沧涛。
一  初夏的黄昏,如血的斜阳打碎在杨柳叶里,溅起几寸老时光。一条老狗耷拉着脑袋,从哑巴身旁悄无声息地漫过,哑巴拾起一块石子,老狗的哀嚎声中伴着哑巴咯咯的笑声。哑巴小心翼翼地脱下破了裤管的直筒裤,平整地放在河岸边,从低洼处下了水。  河水是会说话的,哑巴听得懂。人们以为哑巴每天都来摸螺蛳是因为喜欢它的味道,只有哑巴自己知道,他喜欢的是河水讲的故事。哑巴从河水里摸上来的每一件东西都浸着岁月的气息,一枚
张维屏《新雪》诗云:“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对于写作而言,学生作文要有“新雷第一声”的响亮,就少不了平日在生活、阅读和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这其中的“安排著”更见积累的功夫和巧妙。正是有了平时的积累——夜夜春风来,才有作文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烂漫春天。  作为具有现代眼光的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写作的积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生活,广泛阅读,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人文精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