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显传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下笔。即使下笔,也只能是简单叙事,记流水账,应付了事,语言缺少文采,粗糙乏味,甚至词不达意,感情虚假肤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在写作训练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围绕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写出语言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对于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有着极大的帮助。而细节描写属于能让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有针对性的训练之后,就能掌握的一种写作技巧。
  一、阅读文本,品细节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指的就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动人的艺术效果。
  高明的叙事文中,总缺不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显得十分突出而传神。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其生动传神之处。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就有较多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范进发疯被胡屠户大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些细节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传神。学生笑声中理解了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和迷信无知的品性,领略细节对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讽刺效果的作用。
  浓墨重彩的细节,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心弦受到触动。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展示事物的特点,就像在绘画中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从而叩动读者的心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三拳”的描写,作者充分运用想象和多种修辞就进行铺张渲染:既有从味觉上描绘的,“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有从视觉上形容的,“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还有从听觉上渲染的,“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读者的“惩恶扬善”阅读快感也得到极大的满足。而鲁迅名作《故乡》中闰土与“我”再次见面场景的描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动作、神态、语言的充分渲染则可让学生充分体会闰土在激动与束缚挣扎中最终无意识的屈从于封建等级观念的过程。
  在欣赏中,学生不仅对人物形象理解更透彻,心灵受到更大触动,而且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细节,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魅力,并有意愿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二、创设情境,话细节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同样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而是同学们缺少对这些细节敏锐的观察。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寻找、发现细节,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养成观察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安排几位学生在操场上表演课本剧《孙权劝学》,而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场上的同学表演中的一些细节,并在表演过后进行交流。结果同学们找到的细节多得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注意到一位同学表演时一忘词,眼睛就不自觉的往上翻;有个同学由于表演时过于紧张拳头竟然一直紧紧攥着;甚至有人发现夕阳照在表演孙权的同学身上,勾勒出这位同学黄而发亮的头发竟和《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的外貌描写不谋而合。可见同学生的观察力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只要我们善于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当然,不单是表演,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堂上放映经典影视作品片断,让学生来交流发现的细节,通过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在课后按要求去寻找特定人物的特定细节,并拿到课堂上交流所见。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同学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竟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有趣的细节,也就不知不觉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
  三、添枝加叶,描细节
  做一道美味诱人的菜决不仅仅只需要好的食材,更需要高明厨师妙手施为。积累了一定的传神细节,要形成生动书面语言,需要一枝生花的妙笔来描绘。在课堂交流细节和作文批改中,我常常发现有些同学观察到了生动传神的细节,却不知如何表达或描绘出来,语言极其“简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将所见生动地表达出来。而“添枝加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个同学的习作中写爸爸耐不住烟瘾躲着偷偷地抽时写道:“爸爸偷偷溜到阳台,又吸起了烟”。在写作课上,我以此为例,引导同学生来“添枝加叶”。我首先和同学生一起回顾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聪明的学生们马上领悟到应该围绕这几种方法来增添,于是很快,爸爸的动作“悄悄向房间里张望了一下,蹑手蹑脚地走向阳台”“只见爸爸从口袋里翻出一包烟和一个打火机,轻轻点着了烟”,爸爸的神态——像“脸上还带着得意的微笑”的神态,爸爸的心理活动——“哼,你们真不聪明,我偷着吸烟你们也不知道!”“吸了一支可能还觉得不过瘾,再来一支吧”……很快就被同学们添加出来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因细节的加入而顿时生动传神起来。通过“添枝加叶”,同学们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发现写出传神的细节原来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困难。畏难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他们也更乐于写作了。
  四、明确重点,安细节
  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特定功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即:服从文章主题的需要:当细则细,当简则简;或用墨如泼,或惜墨如金。否则就可能是画蛇添足了。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回首许多的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细节描写,“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的衣着细节描写,“多乎哉?不多也!”的语言细节描写,无一不是为突出人物穷酸迂腐又自命清高的形象特点和表现人物受封建科举制毒害的主题服务的。而过多的细节描写,尤其在学生短短几百上千字的习作的过多运用细节描写不但影响文章的叙事情节展开,甚至会削弱主题的表达。我们要避免为写细节而写细节的倾向,选择的细节一定是能表现中心的。描写时要紧扣全文,将细节融入文章结构之中,因为繁琐、冗长、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甚至会使读者不知所云。选择的细节应该真实、可信、典型、精当。要善于区分重点人物和重点情节,要善于在恰当的地方安排恰当的细节描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点亮我们的作文,令读者过目不忘。
  总之言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写作训练中,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就会从生活中发现细节,逐步学会细节描写,并让一个个细节像画家笔下的工笔画,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让个性化的细节点亮作文。
  [作者通联:福建漳州八中]
其他文献
【评议文章】韩雪屏《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4期。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  魏小娜《语文阅读教学“流行语”的解读与启示》,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长,费力最重,问题最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课程和教学理论滞后造成的。阅读课程教学理论的建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我常常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是的,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贺家坳,她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生不见容于人间,死亦不能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多么痛苦无助的生灵。在无边的夜一样的大海里,祥林嫂四处寻觅,竭力表现,争取回归到奴隶的身份和被收容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徒劳无益。鲁迅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要怀着浓重的悲悯揭开这个过程,以细节集中展示身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练的诵读吸收内化,进而因声求气,咀嚼涵泳,晓悟文意,以达到“其言若出我之口,其意若出我之心”的学习之境,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这一点上,我们无需改变和创新,恰恰是需要回归传统。不要一味串讲以讲代学,违背认知和学习的规律,违背常识。朱子“读书六法”也讲到了这一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已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六法中能称得上法的主要就是熟读精思和虚
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教科书选入文言文极少、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较难、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四年级一节文言文主题学习研讨课,提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达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目的。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科书选入的文言文极少   在旧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只有五六年级才有文言文
《人琴俱亡》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它内容简短,却意味隽永。教参明确指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兄弟情深。我则认为《人琴俱亡》的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更有知音者的倾心及独特的情感。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兄弟出身名门望族、诗礼之家。优越的物质条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开放的家庭生活,既赋予了他们超人的才气,也分别造就了子敬举止文雅、情趣高洁和子猷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审视2013年语文学术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下面三篇文章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它们分别从写作课程、教学、教师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一、微型写作课程的建构  【评析文章】邓彤,王荣生《微型化
作文教学研究的提升    钱梦龙先生曾经把语文教学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境界: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第一境也。这一境属于实践操作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老师能够踏踏实实地备好课、上好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也不怕吃苦。因此,他们所教的学生一般都成绩优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第二境也。这一境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的成功经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教材简况】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奥秘何在?本堂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必须要使一般学生能感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对此有一番研究体会,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准教学的目标落点,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核心。  此文是书文俱佳的典范。首先,从书法上说,是“书圣”的平生绝唱,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书风及其确立的书法美学范式几乎笼罩往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让学生由此略
坚守在一线教学并心怀理想的老师是令我欣赏的老师,甘愿在基层耕耘且乐此不疲的老师是让我尊重的老师。唐余富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坚守品质和执著情怀的老师。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