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复习课以“教师讲,学生练”为主要模式,虽然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形成较强的“场依赖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思维发展缺乏自我发掘的动力,造成学生的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开发。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高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效率,笔者做了积极的探索。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职责
每个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个性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其中优等生、后进生、中等生各2名。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
提高学生存储知识和提取知识的效率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知识提要,较多采用条目、表格和结构框架的方式,把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和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再通过做题加以融会贯通。这一部分配置的基本都是基础题,教师讲授的价值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各组员之间通过课前、课余时间互相提问、默写知识点、核对基础题的答案并交流解法,归纳和梳理基本思想和方法,操作起来既方便又高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储存知识和提取知识的效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共同的疑难点来展开复习,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度和目标达成度
在高三数学总复习设计时,笔者安排了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让各学生小组进行独立研究和研讨。例如,A班第9组编写的“向量与三角函数学案”,知识点与典型例题非常有针对性,将向量的知识(平行、垂直、数量积和模等运算)与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相结合,难度适中。笔者将他们编写的学案稍作补充,在全班使用,还让第9组介绍编制学案的收获。在整个编制工作中,小老师们个个兴趣浓厚,选题讨论时热情高涨,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同时,针对每个小组里均有基础相对较差的“待优生”,小组长给他们设计基础题作业,帮助他们回忆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以及由基本概念衍生的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使他们保持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碰撞中提升
在总复习过程中穿插学习方法的讨论也很重要。例如,怎样记忆,怎样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怎样整理知识,怎样解某类特定问题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结出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比教师一厢情愿、语重心长地来“谆谆教诲”,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例如在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平行”方法交流时,B班第2组的方法就让笔者眼前一亮,他们在证“线线平行”时,采用的是“平移定位”的突破方法,就是要证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平行于该平面时,先把这条直线平移进平面内,再根据条件看移到面内哪个位置停下,如题目出现诸如中点等关键点的时候,一般移到经过关键点时就停下,然后再来证“线线平行”。这样的方法易操作,目标较清晰,避免了一些学生在证“线线平行”时乱猜测、找不到的现象,成功率较高。
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一些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会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将解决的方法和过程、结果进行小组展示,接受其他组和教师的评价、纠正。这种研讨常常延伸至课后,学习小组经常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板书到后黑板上,并注明是第几组,供其他组参考。
小组间轮流出题交换测试、批改,最后交流觅题途径和做题感受。为了避免同一种失误的重复出现,在每一次考试前,小组长都会将平时收集的组内学生的问题作一番提示,使学生养成在考前和考试的过程中自我提示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互帮互学、友好合作的愉悦心境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满足了学生的即时需要,从而捕捉住了灵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复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应考能力也不断提高和发展。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职责
每个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个性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其中优等生、后进生、中等生各2名。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
提高学生存储知识和提取知识的效率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知识提要,较多采用条目、表格和结构框架的方式,把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和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再通过做题加以融会贯通。这一部分配置的基本都是基础题,教师讲授的价值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各组员之间通过课前、课余时间互相提问、默写知识点、核对基础题的答案并交流解法,归纳和梳理基本思想和方法,操作起来既方便又高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储存知识和提取知识的效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共同的疑难点来展开复习,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度和目标达成度
在高三数学总复习设计时,笔者安排了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让各学生小组进行独立研究和研讨。例如,A班第9组编写的“向量与三角函数学案”,知识点与典型例题非常有针对性,将向量的知识(平行、垂直、数量积和模等运算)与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相结合,难度适中。笔者将他们编写的学案稍作补充,在全班使用,还让第9组介绍编制学案的收获。在整个编制工作中,小老师们个个兴趣浓厚,选题讨论时热情高涨,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同时,针对每个小组里均有基础相对较差的“待优生”,小组长给他们设计基础题作业,帮助他们回忆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以及由基本概念衍生的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使他们保持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碰撞中提升
在总复习过程中穿插学习方法的讨论也很重要。例如,怎样记忆,怎样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怎样整理知识,怎样解某类特定问题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结出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比教师一厢情愿、语重心长地来“谆谆教诲”,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例如在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平行”方法交流时,B班第2组的方法就让笔者眼前一亮,他们在证“线线平行”时,采用的是“平移定位”的突破方法,就是要证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平行于该平面时,先把这条直线平移进平面内,再根据条件看移到面内哪个位置停下,如题目出现诸如中点等关键点的时候,一般移到经过关键点时就停下,然后再来证“线线平行”。这样的方法易操作,目标较清晰,避免了一些学生在证“线线平行”时乱猜测、找不到的现象,成功率较高。
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一些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会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将解决的方法和过程、结果进行小组展示,接受其他组和教师的评价、纠正。这种研讨常常延伸至课后,学习小组经常把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板书到后黑板上,并注明是第几组,供其他组参考。
小组间轮流出题交换测试、批改,最后交流觅题途径和做题感受。为了避免同一种失误的重复出现,在每一次考试前,小组长都会将平时收集的组内学生的问题作一番提示,使学生养成在考前和考试的过程中自我提示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互帮互学、友好合作的愉悦心境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满足了学生的即时需要,从而捕捉住了灵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复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应考能力也不断提高和发展。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