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学习技术由于受起点、环境、自身特点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学习水平会有很大差异,农村小学尤其突出,本文就差异性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原因,寻求合理的对策进行教学,旨在缩小此种差距,让每位学生得到应有的进步、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6-0029-02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①信息技术以国家课程的形式纳入了学生必修课,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社会家庭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学生本身的原因,使得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很大,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如何应对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协作学习的研究。
一、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成因分析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讲,由于信息技术受到学校条件及家庭条件的影响,使得学生起点不一。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能从小就在家使用电脑,到学习课程时,简单操作已经比较熟练了,很多内容也了解了;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上课得从零开始。
第二,从课程开设上讲,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时一般为72学时,所以一般的学校是在三、四年级时每周各开1课时。每周1课时的安排,使两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遗忘较多;加上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不均衡,有计算机的学生回家还可以复习,没有计算机的则遗忘更多,学生的差异性更大。信息技术课是“小学科”,一部分人对计算机与网络存在偏见,造成一些学生家长对这门课不重视,甚至限制学生使用电脑,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性的成因之一。
第三,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个体智力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快速掌握,而另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②个人自控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常把信息技术课叫计算机课,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信息技术课就是玩计算机。小学信息技术课提倡在玩中学,但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娱乐转入学习,有的学生可能会“身在学习,心在游戏”。③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能认真听教师讲的每一句话,注意教师关键的演示操作,并有良好的看书自学、探索的能力;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态度差、懒散、无所谓等。
鉴于以上原因,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如何防止这一现象,给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堂管理带来了挑战。
二、缩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的教学对策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对于学习内容,教师选材上应当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趣味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应当分配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上获得的帮助,不光可以来自教师、书本,更多可以来自同伴、软件、网络等等,所以,分层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良策。
1.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对学生按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可以采取调查的方法,掌握班级学生的结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情况和学习需求,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任务,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学任务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般可以把每节课的任务分为基本、提高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层次。例如在教学PPT设置动画效果时,笔者设置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求选择合适的预设方案;对于能力高一点的学生,要求完成拓展任务——合理设置自定义动画,并且要说出操作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完成任务后要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而利用过程性评价可以很好做到这一点,在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填写“成果篮”,记录下习得的本领、学习的心情、改进的地方,形成过程性资料,有利于学生反思与发展性评价。再结合期末的考核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组织小组互助协作学习
为了避免部分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学有所成,减轻教师在课堂中的个别指导压力,课堂上可采取小组互助协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根据学生结构情况,采用“强弱搭配”的方式成立小组,实现组内优劣互补,组间水平相当。这样有利于组内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组与组之间也能实现公平竞争。在教学时,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之前听课中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补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小组互助协作学习,并不是让学得快的学生帮其他学生简单完成作业,而是让优秀的学生教会其他学生,教师在一开始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小组成果的展示,把互助协作具体落实到位,对优秀小组可以给予奖励,真正将小组学习的优势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小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超.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信息化教育通讯,2007,(1).
[2]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刘轩)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6-0029-02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①信息技术以国家课程的形式纳入了学生必修课,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社会家庭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学生本身的原因,使得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很大,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如何应对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协作学习的研究。
一、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成因分析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讲,由于信息技术受到学校条件及家庭条件的影响,使得学生起点不一。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能从小就在家使用电脑,到学习课程时,简单操作已经比较熟练了,很多内容也了解了;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上课得从零开始。
第二,从课程开设上讲,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时一般为72学时,所以一般的学校是在三、四年级时每周各开1课时。每周1课时的安排,使两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遗忘较多;加上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不均衡,有计算机的学生回家还可以复习,没有计算机的则遗忘更多,学生的差异性更大。信息技术课是“小学科”,一部分人对计算机与网络存在偏见,造成一些学生家长对这门课不重视,甚至限制学生使用电脑,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性的成因之一。
第三,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个体智力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快速掌握,而另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②个人自控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常把信息技术课叫计算机课,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信息技术课就是玩计算机。小学信息技术课提倡在玩中学,但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娱乐转入学习,有的学生可能会“身在学习,心在游戏”。③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能认真听教师讲的每一句话,注意教师关键的演示操作,并有良好的看书自学、探索的能力;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态度差、懒散、无所谓等。
鉴于以上原因,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如何防止这一现象,给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堂管理带来了挑战。
二、缩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差异性的教学对策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对于学习内容,教师选材上应当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趣味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应当分配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上获得的帮助,不光可以来自教师、书本,更多可以来自同伴、软件、网络等等,所以,分层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良策。
1.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对学生按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可以采取调查的方法,掌握班级学生的结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情况和学习需求,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任务,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学任务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般可以把每节课的任务分为基本、提高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层次。例如在教学PPT设置动画效果时,笔者设置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求选择合适的预设方案;对于能力高一点的学生,要求完成拓展任务——合理设置自定义动画,并且要说出操作步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完成任务后要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而利用过程性评价可以很好做到这一点,在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填写“成果篮”,记录下习得的本领、学习的心情、改进的地方,形成过程性资料,有利于学生反思与发展性评价。再结合期末的考核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组织小组互助协作学习
为了避免部分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学有所成,减轻教师在课堂中的个别指导压力,课堂上可采取小组互助协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根据学生结构情况,采用“强弱搭配”的方式成立小组,实现组内优劣互补,组间水平相当。这样有利于组内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组与组之间也能实现公平竞争。在教学时,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之前听课中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补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小组互助协作学习,并不是让学得快的学生帮其他学生简单完成作业,而是让优秀的学生教会其他学生,教师在一开始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小组成果的展示,把互助协作具体落实到位,对优秀小组可以给予奖励,真正将小组学习的优势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小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超.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信息化教育通讯,2007,(1).
[2]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