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渊冲,著名翻译家,1921年生于江西,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先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共出版《诗经》《楚辞》《追忆似水年华》等100余部中文、英文、法文译作,真正实现了翻译中的文明互通,架起了一座中外语言之桥。6月17日,这位享誉中外的老翻译家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许渊冲在诗意中徜徉了一生,译出了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美,情味悠长。
●一封情书开启翻译生涯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对历史、诗词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但他并没想过要当一名翻译家,因为不喜欢英语,他会把w念成“打泼了油”,把x念成“吓得要死”。高一时,英语甚至有不及格的危险。直到高二,他背熟了30篇英文短文,忽然开了窍,成绩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那时,他的表叔、著名翻译家熊式一用英文写的剧本《王宝钏》《西厢记》在欧美上演引起轰动,于是成为一名翻译的理想在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在这里,他与杨振宁、李政道同窗,听冯友兰、金岳霖讲哲学,朱自清、朱光潜讲散文,沈从文讲小说,闻一多讲诗词,叶公超、钱锺书讲英文……从此迈进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他的翻译“处女作”诞生于大一。那时,他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同学,为表达心意,便翻译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小诗《别丢掉》:“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虽然没有得到女同学的回应,但许渊冲从此走上了翻译之路,一走就是六十多年。
●独创“三美理论”
为了把古典诗词完美地翻译给外国读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许渊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翻译标准:“三美”——意美、形美、音美。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美”能够使人“知之”,就是真;“形美”能够使人“好之”,就是善;“音美”能够使人“乐之”,就是美。所以,真善美的翻译最好。他认为诗词重韵重美,可以意似而神不似,这样的创举,让他在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带上了特有的中国味——那种长袖而歌的汉韵。
比如他将毛泽东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英译为“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rather than powder the face”。
Powder既有名词“火药”,也有动词“擦脂抹粉”的意思,而face既有动词“面对”,也有名词“脸”之意,这样翻译,堪称绝妙。
比如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翻译成:“On parasol tre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翻译家童元方问他:“怎么想到把‘点点滴滴’翻译成grizzle的?”结果,许渊冲一口气背诵出来一连串以“zzle”结尾的英语单词,“drizzle、dazzle、fizzle、sizzle、grizzle”……他说因为上半句的“细雨”想要用drizzle,下半句的“点点滴滴”需要押韵,他就直接在这里挑了一个最合适的。这把童元方吓住了,“我发现他脑袋里有一个英语的韵部,这是他下的很深的功夫。”
●和很多翻译家都“打过架”
在翻译界,许渊冲以“狂”著称。他绰号“许大炮”,人长得高大,嗓门也大,好辩论、爱“开炮”。
他批评朱生豪将《哈姆雷特》里最有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说:“根本就翻错了,一个人哪有生存灭亡的问题?不是谈国家的问题啊,活下去、活不下去,这是自己的问题嘛!”他还批评朱生豪和卞之琳翻译的《李尔王》,“没有玩笑味儿,太强调对等。”
许渊冲坚持文学翻译要追求“三美”,尤其强调意译,而那些认为翻译应忠实于原文的人,却指责许渊冲的译文不像翻译,倒像创作。为此,他和很多翻译家都“打过架”。
译林出版社曾组织翻译家翻译法语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许渊冲每次开会必到,常常跟人争论细节对错,争到满脸通红。会上讨论书名译法,许渊冲猛地站起身:“我要求用《追忆似水年华》,若不采用,我就退出此书的翻译!”“翻译是他的存在方式。一说翻译,他像捍卫恋人一样,要跟你拼命的。”翻译家许钧说。
几乎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负责出书的编辑都知道,他对待译稿极其珍视,“翻译是他的命”,译每个音节都有讲究。家里人也知道,他的书和译稿不能随便碰,“翻译是他的眼珠子”。每次发现译文有误,他都像仇恨敌人一样憎恨,要竭力纠正过来。
激烈和简单,是熟识许渊冲的人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也是这位翻译家最突出的特征。他的语言表达尖锐激烈,语言背后的人却简单天真,一辈子如此。
●诗意一生,百岁仍是少年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许渊冲先后出版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一切为了爱情》《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100多部中英法文翻译著作。他让朱丽叶走进了牡丹亭,让李白杜甫走向了全世界。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但他没有就此止步。退休以后,许渊冲每天在北大畅春园的一栋老楼,对着台式电脑,从晚上十点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坚持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耄耋之年,许渊冲仍然制定了“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别人劝他不要过于劳累,他却回答:“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许渊冲曾半开玩笑说,希望活到100岁,把莎翁的著作译完。“我翻得比别人好,或者比自己好,这是乐趣。”这情境让人想起莎翁所言——人生的最后一幕是返回童年。而许渊冲从未丢掉他的童真。
这位可爱的老先生,今年六一前夕还在给小朋友们送祝福。“我100岁了,能跟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说什么?”“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这句话,也正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腳。
(一航整理)
1.人生不在于用脚步丈量万水千山,而是用内心真正体会世间百态。
2.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创造美、发现美。
3.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在南昌,在永泰,在黄昏,在月夜,我都有我爱走的路。如果能把我路上的脚印、河畔的影子,都描绘下来,那对于我是多么美丽的回忆呵!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4.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一封情书开启翻译生涯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对历史、诗词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但他并没想过要当一名翻译家,因为不喜欢英语,他会把w念成“打泼了油”,把x念成“吓得要死”。高一时,英语甚至有不及格的危险。直到高二,他背熟了30篇英文短文,忽然开了窍,成绩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那时,他的表叔、著名翻译家熊式一用英文写的剧本《王宝钏》《西厢记》在欧美上演引起轰动,于是成为一名翻译的理想在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在这里,他与杨振宁、李政道同窗,听冯友兰、金岳霖讲哲学,朱自清、朱光潜讲散文,沈从文讲小说,闻一多讲诗词,叶公超、钱锺书讲英文……从此迈进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他的翻译“处女作”诞生于大一。那时,他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同学,为表达心意,便翻译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小诗《别丢掉》:“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虽然没有得到女同学的回应,但许渊冲从此走上了翻译之路,一走就是六十多年。
●独创“三美理论”
为了把古典诗词完美地翻译给外国读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许渊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翻译标准:“三美”——意美、形美、音美。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美”能够使人“知之”,就是真;“形美”能够使人“好之”,就是善;“音美”能够使人“乐之”,就是美。所以,真善美的翻译最好。他认为诗词重韵重美,可以意似而神不似,这样的创举,让他在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带上了特有的中国味——那种长袖而歌的汉韵。
比如他将毛泽东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英译为“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rather than powder the face”。
Powder既有名词“火药”,也有动词“擦脂抹粉”的意思,而face既有动词“面对”,也有名词“脸”之意,这样翻译,堪称绝妙。
比如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翻译成:“On parasol tre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翻译家童元方问他:“怎么想到把‘点点滴滴’翻译成grizzle的?”结果,许渊冲一口气背诵出来一连串以“zzle”结尾的英语单词,“drizzle、dazzle、fizzle、sizzle、grizzle”……他说因为上半句的“细雨”想要用drizzle,下半句的“点点滴滴”需要押韵,他就直接在这里挑了一个最合适的。这把童元方吓住了,“我发现他脑袋里有一个英语的韵部,这是他下的很深的功夫。”
●和很多翻译家都“打过架”
在翻译界,许渊冲以“狂”著称。他绰号“许大炮”,人长得高大,嗓门也大,好辩论、爱“开炮”。
他批评朱生豪将《哈姆雷特》里最有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说:“根本就翻错了,一个人哪有生存灭亡的问题?不是谈国家的问题啊,活下去、活不下去,这是自己的问题嘛!”他还批评朱生豪和卞之琳翻译的《李尔王》,“没有玩笑味儿,太强调对等。”
许渊冲坚持文学翻译要追求“三美”,尤其强调意译,而那些认为翻译应忠实于原文的人,却指责许渊冲的译文不像翻译,倒像创作。为此,他和很多翻译家都“打过架”。
译林出版社曾组织翻译家翻译法语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许渊冲每次开会必到,常常跟人争论细节对错,争到满脸通红。会上讨论书名译法,许渊冲猛地站起身:“我要求用《追忆似水年华》,若不采用,我就退出此书的翻译!”“翻译是他的存在方式。一说翻译,他像捍卫恋人一样,要跟你拼命的。”翻译家许钧说。
几乎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负责出书的编辑都知道,他对待译稿极其珍视,“翻译是他的命”,译每个音节都有讲究。家里人也知道,他的书和译稿不能随便碰,“翻译是他的眼珠子”。每次发现译文有误,他都像仇恨敌人一样憎恨,要竭力纠正过来。
激烈和简单,是熟识许渊冲的人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也是这位翻译家最突出的特征。他的语言表达尖锐激烈,语言背后的人却简单天真,一辈子如此。
●诗意一生,百岁仍是少年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许渊冲先后出版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一切为了爱情》《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100多部中英法文翻译著作。他让朱丽叶走进了牡丹亭,让李白杜甫走向了全世界。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但他没有就此止步。退休以后,许渊冲每天在北大畅春园的一栋老楼,对着台式电脑,从晚上十点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坚持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耄耋之年,许渊冲仍然制定了“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别人劝他不要过于劳累,他却回答:“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许渊冲曾半开玩笑说,希望活到100岁,把莎翁的著作译完。“我翻得比别人好,或者比自己好,这是乐趣。”这情境让人想起莎翁所言——人生的最后一幕是返回童年。而许渊冲从未丢掉他的童真。
这位可爱的老先生,今年六一前夕还在给小朋友们送祝福。“我100岁了,能跟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说什么?”“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这句话,也正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腳。
(一航整理)
1.人生不在于用脚步丈量万水千山,而是用内心真正体会世间百态。
2.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创造美、发现美。
3.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在南昌,在永泰,在黄昏,在月夜,我都有我爱走的路。如果能把我路上的脚印、河畔的影子,都描绘下来,那对于我是多么美丽的回忆呵!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4.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