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作为瀚如烟海的书籍的统帅和精华的名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名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名著一般都含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名著对时代、对社会有着比常人更为清醒,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理解真善美和假恶丑,养成深刻思考的好习惯。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学生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部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阅读的书面提出了建议,所建议书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一款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在附录中设立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育部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习惯不是很好,阅读名著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日前,笔者随机对本校127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名著阅读方面的专项调查,通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本校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归类,并思考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薄弱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1.阅读量明显不足
问卷中要求学生尽量多地写出自己读过的文学名著的书名,据统计,人均阅读名著7.5本,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全部都读过的仅占18.8%。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1-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所要读的书目提出明确建议。
2.阅读计划性不强
“在假期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阅读文学名著,你会如何去做?”仅有45%的学生选择了“循序渐进读完整书”的选项,40%的学生选择的是“随便翻看、零碎跳读”的选项,还有1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会选择读书”这一选项。
3.阅读习惯不好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的学生能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做到读写结合,经常做读书笔记”,55%的学生“随兴偶尔做笔记”,39%的学生“基本不做读书笔记”。
二、名著阅读现状形成的原因
1.“休闲”——造成阅读环境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扑克牌、打麻将看电视等,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戏充斥人们的生活。家庭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淡。调查结果显示:名著阅读源自家长推荐的不足5%,被调查学生家中藏书人均8.9本。有34%的家长不支持学生阅读教材以外的名著,认为阅读名著对考试帮助不大。虽然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名著阅读很赞成,也能督促孩子们进行名著阅读,但因为家长或自己不阅读,或不会指导孩子阅读,对孩子的阅读也很难起到促进作用。
2.“应试”——造成阅读时间不足
中国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表明,半数以上的少年儿童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初中学生在休息日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基础薄弱生用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作业的时间则更长。名著内容没有明确在考试范围之内,即使考,也仅占很少的分值,因而阅读时间更难得到保证。
3.“畏难”——造成阅读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第八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人们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浮躁、怕吃苦的坏习惯。众所周知,因为智商差异导致 “基础薄弱生”产生的仅占个别,更多的“基础薄弱生”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造成的。名著与流行小说、校园文学等通俗读物相比,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语言理解难度较大。因而即使有时间,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名著阅读。
三、改善名著阅读现状的对策
1.“渗透”——让名著阅读成为风尚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解蔽》)要想让学生重视名著阅读,阅读氛围的营造很重要。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馆要全方位向学生开放,使学生随手就能拿到书看。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努力构建书香家庭。利用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身的示范影响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名著。除了这些传统的阅读环境的营造,还可以利用QQ空间、微博等现代交流手段,将名著的推荐、探讨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风尚。
2.“接纳”——“挤”出名著阅读时间
靠兴趣学习固然重要,但高中生更应该明白自己该学什么,根据需要去学习。因而要想让高中生重视名著阅读,要对学生加强阅读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主动接纳名著。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当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名著阅读、接纳名著之后,就会主动“挤”时间读名著。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的制定,对阅读量提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评价。
3.“导引”——让名著阅读不再困难
针对名著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特点,可以通过邀请作家到校举行读者见面会、开展师生名著阅读讲坛、组织名著知识竞赛、举行名著校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名著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降低名著阅读的重心。上好名著阅读指导课,通过指导阅读、师生共读、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基础薄弱学生解决阅读名著时遇到的理解困难等问题,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只要我们怀揣着对名著阅读的关注和执着,孩子们的名著阅读之路一定会在山重水复的求索中渐入佳境,孩子们一定能收获到名著涵养带来的喜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学生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部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阅读的书面提出了建议,所建议书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一款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在附录中设立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育部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习惯不是很好,阅读名著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日前,笔者随机对本校127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名著阅读方面的专项调查,通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本校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归类,并思考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薄弱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1.阅读量明显不足
问卷中要求学生尽量多地写出自己读过的文学名著的书名,据统计,人均阅读名著7.5本,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全部都读过的仅占18.8%。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1-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所要读的书目提出明确建议。
2.阅读计划性不强
“在假期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阅读文学名著,你会如何去做?”仅有45%的学生选择了“循序渐进读完整书”的选项,40%的学生选择的是“随便翻看、零碎跳读”的选项,还有1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会选择读书”这一选项。
3.阅读习惯不好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的学生能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做到读写结合,经常做读书笔记”,55%的学生“随兴偶尔做笔记”,39%的学生“基本不做读书笔记”。
二、名著阅读现状形成的原因
1.“休闲”——造成阅读环境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扑克牌、打麻将看电视等,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戏充斥人们的生活。家庭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淡。调查结果显示:名著阅读源自家长推荐的不足5%,被调查学生家中藏书人均8.9本。有34%的家长不支持学生阅读教材以外的名著,认为阅读名著对考试帮助不大。虽然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名著阅读很赞成,也能督促孩子们进行名著阅读,但因为家长或自己不阅读,或不会指导孩子阅读,对孩子的阅读也很难起到促进作用。
2.“应试”——造成阅读时间不足
中国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表明,半数以上的少年儿童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初中学生在休息日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基础薄弱生用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作业的时间则更长。名著内容没有明确在考试范围之内,即使考,也仅占很少的分值,因而阅读时间更难得到保证。
3.“畏难”——造成阅读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第八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人们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浮躁、怕吃苦的坏习惯。众所周知,因为智商差异导致 “基础薄弱生”产生的仅占个别,更多的“基础薄弱生”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造成的。名著与流行小说、校园文学等通俗读物相比,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语言理解难度较大。因而即使有时间,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名著阅读。
三、改善名著阅读现状的对策
1.“渗透”——让名著阅读成为风尚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解蔽》)要想让学生重视名著阅读,阅读氛围的营造很重要。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馆要全方位向学生开放,使学生随手就能拿到书看。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努力构建书香家庭。利用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身的示范影响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名著。除了这些传统的阅读环境的营造,还可以利用QQ空间、微博等现代交流手段,将名著的推荐、探讨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风尚。
2.“接纳”——“挤”出名著阅读时间
靠兴趣学习固然重要,但高中生更应该明白自己该学什么,根据需要去学习。因而要想让高中生重视名著阅读,要对学生加强阅读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主动接纳名著。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当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名著阅读、接纳名著之后,就会主动“挤”时间读名著。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的制定,对阅读量提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评价。
3.“导引”——让名著阅读不再困难
针对名著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特点,可以通过邀请作家到校举行读者见面会、开展师生名著阅读讲坛、组织名著知识竞赛、举行名著校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名著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降低名著阅读的重心。上好名著阅读指导课,通过指导阅读、师生共读、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基础薄弱学生解决阅读名著时遇到的理解困难等问题,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只要我们怀揣着对名著阅读的关注和执着,孩子们的名著阅读之路一定会在山重水复的求索中渐入佳境,孩子们一定能收获到名著涵养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