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贵族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在元代烧制成功,明代釉里红的烧造盛行于洪武朝。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呈色剂,而青花则用氧化钴作呈色剂。
  关键词:洪武;釉里红
  1 洪武釉里红概述
  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呈色剂,而青花则用氧化钴作呈色剂。但氧化铜的呈色难以控制,在高温中容易挥发,所以烧造难度极大。釉里红在元代烧制成功,明代釉里红的烧造盛行于洪武朝。
  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考证,明太祖朱元璋因姓朱,“朱”在颜色中为红色,而且明朝为火德,所以极其推崇红色。当时宫中的装饰及服饰皆以红色为主,所以《明史》中有“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1]的记载,这也是釉里红在洪武年间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较于明代的其他时期,永乐、宣德朝是青花,成化朝是斗彩,弘治朝是黄釉,嘉靖、万历朝是五彩,那么釉里红则是洪武朝瓷器的代表性品种。在国内外传世品中可以确认的洪武瓷器中,釉里红的数量最多[2],只是传世的洪武釉里红多数红色不正,色泽晦暗,不是偏黑,就是偏淡,甚至呈黑红透紫色,极少有鲜红纯正者。
  20世纪90年代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东院遗址的地层中出土了青花瓷与釉里红瓷等洪武官窑器物,有大碗、大盘等,以扁菊花、牡丹花、莲花等纹饰为主,画工精致[3]。这些出土的青花瓷与釉里红瓷的造型和纹饰具有相似性,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相同,但到目前为止在景德镇的明代民窑遗址中还没有发现过洪武釉里红瓷器,这说明明初的民窑是不能生产釉里红的,从而证明传世的洪武釉里红均是明代官窑产品。洪武釉里红的传世数量极其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
  釉里红在元代属于初创阶段,烧造工艺尚未成熟,因此色泽不够纯正,红中闪灰或泛黑,多有晕散现象。而洪武釉里红则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尽管釉里红的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但与元代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在烧制技术、烧制工艺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其整体风格处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朝之间,同时仍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釉里红的时代特征。洪武釉里红在胎体、釉面、器型、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的洪武青花基本相同,与元代不同的是洪武年间釉里红的烧造数量与器物种类明显比青花多。
  首先,虽然洪武釉里红的烧造技术仍未完全过关,但是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釉里红的彩绘技法。虽然仍有大面积的晕散和飞红现象,但色泽基本鲜艳。当然呈色不佳的也有,如有些器物呈现黑红透紫并略微泛灰的色调,有些器物呈现粉红透青绿的色调,釉面往往有细开片。总体而言,呈色不佳的器物主要表现为色泽偏晦暗。
  元代由于无法克服晕散、飞红等现象,因此很难绘出纹饰,纹饰大多事先在胎体上刻划好,再用釉里红填绘地色或填绘纹饰留出白地,最后上透明釉烧制而成,直接用釉里红绘画的并不多见。
  洪武釉里红瓷器在烧造技术上明显比元代进步,基本上能够控制住釉里红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在胎体上刻划纹饰,而是直接在胎体上用釉里红绘出或以釉里红涂抹留白的方法绘出纹饰,图案大多以线条的形式来表现,先勾轮廓后填色,在轮廓内填色留白边,线条流畅清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其次,洪武釉里红的烧造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多数为大件器物[4]。元代是釉里红瓷器的初创阶段,由于氧化铜的呈色难以控制,因此釉里红瓷器烧成的数量远远少于青花瓷器,而且多数为小件器物,即使是瓶、罐之类的器物,高度也一般在20厘米左右。
  洪武釉里红瓷器不仅传世数量明显多于青花瓷器,而且明显比元代的器物高大,如高达50厘米的大罐、口径40厘米以上的大碗、直径55厘米的大盘以及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传世的洪武釉里红中,大盘的存世数量不容忽视。洪武釉里红大盘以圆形为主,亦有椭圆形。在元代开始流行器型硕大的花口或棱口等式样的大盘,这种花口或棱口的大盘在洪武年间盛行,直径大多在30厘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0厘米。
  再次,洪武朝由于已经熟练地掌握釉里红的彩绘技法,所以能够直接在胎体上用釉里红绘出或以釉里紅涂抹留白的方法绘出纹饰。洪武釉里红的装饰图案丰富,构图繁复,纹饰题材基本上与青花瓷器相同,常见有莲花、缠枝花、折枝花、串枝花、扁菊花、松竹梅、庭院芭蕉、人物故事等,其中以扁菊花最为常见。常见的辅助纹饰有蕉叶纹和变体莲瓣纹等。
  洪武釉里红中菊花的形状常被处理成扁圆形,多为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花形清晰。菊花的花蕊则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以缠枝花的形式表现出来,隽美多姿,笔法娴熟,花形清晰,极富特色。明代人们常以菊花来明志,谓之情操高洁、素雅坚贞,同时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寓意,人们往往以缠枝菊花纹来表示福寿延绵。
  在装饰风格上,洪武釉里红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画面布局层次多达八层,主题突出,纹饰鲜明,线条流畅,繁而不乱,展现出元末明初多层次绘画的独特风貌,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洪武釉里红的制作工艺与青花完全相同,胎体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闪青,釉层肥厚滋润。除了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玉壶春瓶等几种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器物的底部都涩胎无釉[5],烧成后氧化呈赭红色,而且多数有明显的刷纹。器物的圈足大多平削,底足平齐,摒弃了元代器物底足斜削的习惯。
  釉里红虽然在洪武朝盛行一时,但在宣德朝以后,釉里红的烧造技法逐渐衰退,不得不以矾红来取代釉里红,直到清代的康熙朝才重新恢复烧制。因此,洪武釉里红也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迄今为止,能够流传下来的洪武釉里红实属凤毛麟角,至于那端庄的色泽与名贵的地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了。
  2 洪武釉里红鉴赏
  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图1),高8.6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2.1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釉里红的发色鲜艳明快,呈纯正的鲜红色,这在洪武釉里红中极为难得。
  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图2),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釉里红呈色暗淡,色泽偏灰,有晕散现象。
  洪武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图3),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11.9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釉里红的发色深沉,色泽呈深红色,有明显的晕散现象。
  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图4),高32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11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釉里红的发色鲜艳纯正,略有晕散现象。传世的洪武釉里红执壶极为名贵,难得一见。
  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图5),高41.7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釉里红的发色暗淡,红色明显发黑。这件梅瓶是现存惟一的一件带有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罐(图6),高48.8厘米,口径25.6厘米,底径22.1厘米,腹径41.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釉里红的色泽虽然有大面积的晕散,但发色鲜艳。
  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罐(图7),高54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45厘米,底径24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釉里红的发色晦暗,色泽不够纯正,红中带灰。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朱裕华.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J],收藏,2006(12).
  [4]李炳辉.中国瓷器鉴定基础[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顺德均安地区,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结合相关资料对当地锣鼓柜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详细记述,试图展现国家级“非遗”项目官方介绍以外,“锣鼓柜”在地方上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锣鼓柜;神诞巡游;顺德均安  “锣鼓柜”是顺德八音锣鼓最具鲜明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因必备一座装饰华丽、状如有檐无盖的长方形亭子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而得名。演奏时以柜为中心,掌板在柜后,镲、锣手在柜右
期刊
摘要:文章就浙南地区南宋佛塔丽水灵鹫寺石塔的历史沿革、结构形制、工艺特征、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突出反映了佛塔的精湛工艺和极具匠心,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佛塔形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灵鹫寺石塔;结构形式;工艺特征;历史价值  1历史沿革  灵鹫寺石塔俗称七佛宝塔、灵山寺塔,原建在灵山之上的灵鹫寺(也称灵山寺)寺宇山门前,一直由寺院管理维护。20世纪50年代末筹建瓯江大型水库,因丽水
期刊
摘要: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郭城正南门,遗址文化丰厚,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文章探讨了遗址的优势和短板,并就遗址的保护开发提出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优势;短板;保护开发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第二年投入使用,时称“建国门”,到了唐代改称“定鼎门”。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古城路和龙门
期刊
摘 要:建于晚清时期的东阳下石塘德润堂是东阳清嘉庆咸丰年间民居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东阳仅存的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孤例,更是东阳古建筑发展多样化和东阳古建筑传承的重要实例。本文通过对其建筑空间布局以及装饰艺术形态的深入探析,从其建筑布局、设计思想、结构技术以及构造形式、装饰形态等多个层面总结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的艺术特色及营造特点,进而探索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晚清时期;东阳古民居;空间布
期刊
摘要:大遗址由于占地面积大、历史文化价值高,其管理工作往往难度很大,需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将大遗址保护理念贯彻到管理工作当中。文童以锁阳城遗址为例,结合大遗址保护理念进行分析,并围绕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理念;文化遗产事业管理;锁阳城遗址  文化遗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它见证了文化
期刊
摘 要:位于湘江之畔的唐代长沙窑,是第一个将书画艺术和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瓷窑。长沙窑山水画讲求以形写神,寓诗于画,追求画外之境,创造出一种“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有着超越绘画艺术界限的诗境美,展现了大唐辉煌灿烂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长沙窑山水画;以形写神;画中有诗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发达,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长沙窑位于湘江之畔,盛
期刊
摘 要: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成功购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该文物是1937年11月李叔同(弘一大师)写给再传弟子克定法师(俗名刘儒)之子刘光华的一封信札,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李叔同极其宝贵的大爱精神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李叔同;信札;文物;赏析  1 李叔同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是近代天津走出的杰出文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这个展览设计项目,探索大型综合性展览设计中展览风格、空间展线与柜内设计三者之间内在相互的关联,对展览设计中各个相关细节进一步进行梳理,以一个完整的设计实例,论述在具体展览设计中应如何合理统筹安排每个设计环节的工作程序。  关键词:风格;展线;色彩;形式  2017年5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
期刊
摘 要: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大繁荣,其墓葬及随葬品丰富多样,品类齐全,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莒地汉代墓葬分布广泛,本文从出土的汉画像石、玉衣、随葬陶器等方面来探析汉代重孝厚葬、崇玉用玉、事死如生的社会习俗,立体化呈现汉代繁荣的社会景象。  关键词:汉代;莒地;墓葬;习俗  汉文帝二年(前178)置莒地为城阳国,封刘章为城阳王,都城莒。此后至汉末,多为王都,近200年。在日照海曲汉墓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法了解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观众基本信息和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到访观众对展览的印象、评价、意见等数据,了解公众态度,挖掘观众对陈列展览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期为我馆进一步完善陈列展览工作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争取公众的满意和支持。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研究;问卷调查  1总体目标  本次观众调查通过问卷法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