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来自太阳的毁灭性灾害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p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宇航局(NASA)郑重预警:2012-2014年,太阳风暴将给地球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很多科学家担忧,太阳的这一次猛然“苏醒”,也许将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
  “末世电影”又可以借此展开联想了:地磁偏移、火山爆发、强烈地震,等等。而不同的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强烈的太阳风暴并非地震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
  实际上,太阳风暴的影响更多集中在人类的高科技活动上,诸如航天、通讯、电力等领域。虽然人类还没有因太阳风暴而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但谁也不知道,继续下去,将来会发生什么。
  
  大型太阳风暴来袭,人类根本无力应对
  
  科学家们开始不厌其烦地回顾1859年9月1日的“卡林顿太阳风暴事件”,这是现有记录数据中最为强烈的一次,但他们并不能确定,强度超过“卡林顿”的太阳风暴将在何时出现。无论如何,太阳风暴对人类影响将越来越大,因为人类的科技活动越来越多。
  在“卡林顿事件”中,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基乌天文台都测量到了地磁场强度的剧烈变动。随后,全球电报系统崩溃,各地电报局的操作员报告说:“电报机器在闪火花,甚至电线也熔化了。”
  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太阳在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多产生大耀斑爆发,产生的X射线、紫外线等电磁辐射流量突然增加千万倍,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流量也成千万倍地增加,百万度高温的日冕等离子体物质会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风暴。这是太阳因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等离子流。太阳风暴平均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活跃期,距离太阳1.5亿万公里的地球也将受到影响。
  历史上,这类情况对人类活动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地球比大多数行星的防护都要好,拥有大气层以及全球性的磁场,可以尽量阻挡太阳风暴的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太阳风暴引发的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磁、电力设备也会受到影响。
  如今,地球已经布满有线和无线设备,高技术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人类生活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些系统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所依赖的科学技术悄然地把人类推向特殊的危险境地——太阳风暴带来的等离子球将摧毁人类的电力系统,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发达国家密集的电网系统更容易受到太阳风暴的攻击,因而这些国家也显得更为担忧。2010年6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预测”了最糟糕的结果,对太阳风暴的来袭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描述:
  2012年9月22日午夜,美国纽约曼哈顿上空将布满一道五彩斑斓的光幕。几秒钟之后,所有的灯泡开始变得昏暗并闪烁不定,紧接着灯泡在瞬间变得明亮,之后就完全熄灭了。90秒以后,美国东部一半的地区将陷入停电危机。
  这90秒内,太阳风暴诱导产生的地面电流,已经毁坏了美国300个关键的变压器,切断了至少1.3亿居民的电力系统。人们出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饮用水问题,饮水泵断电,那些生活在高层建筑的居民不久便会中断饮用水来源。
  电力系统中断只是开始,同时飞机运输陷入困境,铁路运输中断,地铁停运,加油站无法从地下储油罐中抽吸燃油。没有运输与补给,超市中的生活用品也消耗得很快。电力中断,食品、药物甚至是核燃料都难以得到有效保存。医院失去电力和饮用水,卫生保健和医疗抢救无法进行……
  如此悲惨的灾难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支撑这一描述的,却是美国国家科学院2010年1月发布的《恶劣空间天气事件报告》。该报告用8个章节论证了“太阳风暴危机”及其应对方案。
  负责起草报告的美国太空气候专家丹尼尔贝克说:“我们正在离可能出现灾难的边缘越来越近。有时太阳风暴会携带着数十亿吨的等离子球,如果大量的等离子球影响地球磁场,将酿成毁灭性的灾难。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无法提前准确预测太阳风暴的时间和强度,我们能预测的只是,一旦大型太阳风暴来袭,人类根本无力应对。”
  
  “卡林顿事件”重演将引发空前灾难
  
  2010年6月16日,美国宇航局提出新的警告称,2013年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这一时间晚于此前预测的“2012年9月”,因为观测结果显示,太阳活动周期的过渡时间延长了,在这段延长的时间里,太阳或许正在积蓄能量,“筹划”更大规模的爆发。
  人们最迫切关心的是照明、供水、交通与医疗系统,但实际上,这些影响已经处于整个事件的最末端。
  据介绍,在太阳风暴爆发第一阶段的8.3秒内,大最耀斑x射线侵入地球大气电离层,使D层电离度突然增加,引发短波衰减,甚至中断。全球中、短波通讯,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无线电信息和数据传播都依靠电离层实现,一切地面和空中的雷达、导航和定位系统也无可避免的依赖电磁波。因此,电波传播的影响将涉及所有现代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首当其冲的是卫星系统,航天器的电池阵可能被击穿;大量电子穿透屏蔽层,当电场超过介质的击穿閾值时,则可能造成某些部件的永久性损坏。
  在1997年1月6日的太阳风暴事件中,美国AT&T公司一颗价值2亿美元、设计使用寿命为12年的同步轨道通讯卫星失效,仅服务3年就“报销”了。
  2003年10月底开始的一系列较大太阳活动,引发了多国卫星故障或数据丢失,共有25颗卫星需要地面干预。
  令人担忧的情形也曾出现,2010年4月,Intelsat公司的“银河15号”通讯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卫星制造商、美国弗吉尼亚的轨道科学公司说,该卫星脱离轨道的原因可能是4月初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
  紧接着的是第三阶段,带电等离子和大量气态物质以超过2000km/s的速度袭往地球,它们将在十几小时至数天内抵达地面。等离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将导致地球磁场结构的快速改变,诱导较长电线的交流电网内产生直流电,电流将失控,最终导致电力系统崩溃,并由此推动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供水、物流、医疗、金融、国防等诸多系统。
  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卡林顿事件”再次上演,将引发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灾难性事件,破坏力甚至超过媒体的描述。
  太阳风暴产生的磁暴对高纬度地区(加拿大、北欧等地区)的影响大,可能产生供电系统瘫痪这样极端的破坏,但对处于中低纬度的中国,磁暴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那么严重。
  
  做好应急计划与其“周旋”
  
  显然,人类科技再发达也无法改变太阳的“发作”。另一方面,越来越依赖现代科技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文明无法逆转的方向。面对太阳风暴的来袭,人类只好想方设法与其“周旋”。
  除了电力系统开始准备预案外,航天工程师们也希望他们的设计能经受极端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中国从设计第一颗卫星开始,就考虑了空间环境的影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果遭遇强烈太阳风暴,提前关闭卫星信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害。
  如果我们尽早观测并预警,就将争取到十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提前进入紧急状态。
  当空间天气预警发布后,地面上就可以选择关闭正在执行任务的卫星的电子信号,或者提前进行卫星转轨;整装待发的卫星可以改期发射;宇航员可以错开太空行走的时间,以将影响降到最低;能源公司则能及时关闭电力系统,及时出台针对大规模停电的应急计划。
  在过去十年里,全球预报系统的上游监测数据主要依赖于美国的ACE等卫星,它们处于地球与太阳引力的平衡点上,能24小时监测太阳。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2008年的讨论会中,许多与会者指出:“ACE探测器正在失效。”
  2010年2月11日,美国航天局发射了名为“太阳动力学观测台”的新观测卫星,进入距离地表约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中国计划在2012年之前启动“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这一计划根据中国古老神话“夸父追日”而被命名为“夸父计划”。如果按期实施,它将是世界上唯一的系统性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
其他文献
(一)  办公室里一片沉寂。杰克强忍着冲动,他低下头,不敢直视主编期盼的目光。  这是《未来探险者》杂志的一次选题会,面对异动的黄石公园,编辑部准备进行一次深度探秘。但进入黄石公园后的种种危险,让在座的每一名记者都心有余悸。  艾文不幸断掉的腿,依旧昏迷不醒的斯蒂芬,还有至今下落不明的路易斯……他们的不幸,都是在进入黄石公园遇到莫名的怪状后。  其实,杰克不是害怕再次进入黄石公园,他喜欢冒险,喜欢
期刊
泥林(Earth Forest)是指土状堆积物经长期侵蚀(亦包含潜蚀),形成群柱状,形成各异的似林一样分布的土柱地形。土状堆积物必须具有粘塑性与胶结紧密特点,其顶部胶结紧密完好,对下部岩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其自身垂直节理发育,经暴露冲刷与强烈的地表、地下水侵蚀或潜蚀,虽地表被肢解,但还是形成千沟万壑、沟壁陡峻,残留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土柱、土峰或土墙。    南有桂林北有泥林    “狼牙坝”又称
期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希望低碳经济理念能够迅速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书面致辞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元凶正是世界各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的代价将由世界各国共同承担。气候灾难和主要食品价格飙升,最大的受害者将是穷人,但即便是最富裕的国家也将面临经济衰退和世界为日益稀少的资源进行争夺的前景。他呼吁各国政府、企
期刊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神农架。  众所周知,笼罩着在这片土地上的,不仅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至今仍然无法解释的谜团。神农架从不缺少传说,从不缺少故事,对于许多人来说,神农架的另一个名字叫“神秘”。  “野人”之谜尚无定论,山民又有新发现。2010年7月初的一天,神农架盘水村四组村民,33岁的丁飞前往少有人迹的深山老林采挖天麻、猪苓等中草药。与往常
期刊
寒潮来了用电多了  近期,寒潮袭击法国大部分地区。法国电力运输网网站2010年12月14日发布消息说,受寒潮影响,法国各地用电量不断攀升,用电负荷当天傍晚创下新高。  图为12月2日,在法国巴黎,一名行人从法国巴黎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上走过。    路在何方  2010年12月9日,因西巴尔干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河流水位暴涨导致波黑、黑山和塞尔维亚等国遭遇水灾,给该地区各国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一词在媒体上出镜率甚高,很可能成为2010年度的一个新闻关键词。但对于许多人甚至许多业外的专家学者,“稀土”仍然是个感到陌生的词汇。人们常问:究竟什么是稀土?稀土有什么用途?  对丁二化学和地质工作者来说,稀土只是一个专业名词。稀土是一组化学元素,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5个镧系元素,即镧(La)、铈(ce)、镨(Pr)、钕(Ncl)、钷(Pm)、钐(Sm
期刊
再过十数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即将迎来她十四岁生日。  世界湿地日是湿地国际联盟组织(wiun)于1996年3月确定,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般意义上,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由于其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湿地与森
期刊
2011年秋冬以来,北京及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中东部城市频繁出现大雾、灰霾天气,多个城市发出大雾黄色或橙色乃至红色预警信号。环保局发布的“轻度污染”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与公众普遍感受不一致,引发公众对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82年制定发布)产生质疑。  2011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次征求意见稿)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l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
期刊
“扎龙湿地这么有名,完全是因为2000年的那场大火。”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的李永晨老者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他说,那场大火烧了好几天,10万倾湿地化为碳土,丹顶鹤等飞禽也失去了栖息的场所。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成片的湿地,比现在还大,经常能看剑成群的丹顶鹤飞舞。”  烟简屯镇的一位副镇长向记者介绍,火灾过后,当地政府遭到各方指责。好在这场大火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
期刊
地球上有二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和湿地。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产品,而且在维系生命支持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为3848.55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作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同,我国政府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人最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同时,我国湿地正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