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计划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体育课时,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其实,早在10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并明确了具体的要求。
意见实施10多年来,虽然大部分地方和学校都采取措施确保该精神的落实,但也有部分学校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没有将 “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要求落实到位。一方面,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因为体育师资条件、场地、器材等原因,无法保证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即便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时间,但在具体体育锻炼效果和体育教育目标实现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不少地方九年级很少上体育课,体育课和活动课大多停留在课程表上,很少落实。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是强化下一代身体素养的重点,同时也是保证中小学生学习效率、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关键。但现实中,“每天一小时”的要求说起来很重要,但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执行和落实“每天一小时”要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事实上,“每天一小时”为何会落实难、落实不到位?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回答好谁来落实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按照传统管理惯例,这一要求由教育等部门负责落实,学校作为重要的管理角色,承担着具体的实施和落实重任,而教师则是具体的实施者和落实的执行者。但在现实中,教育部门侧重于制度考核和结果评价,学校和教师都围绕质量这个核心。一线教师更是唯教育教学成绩是瞻。因此,部分学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而忽视学生体质健康这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基础。同时,不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而忽视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结果导致大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被侵占或被其他学科教师挪用,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岂能保证?
除此之外,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不少学校担心学生在活动中受伤等原因,不愿意经常组织大型活动或有“风险”的体育运动,尽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或器械训练,保证学生在校时不出任何意外。
对中小学生而言,“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是最受欢迎的,除了极少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体育和室外锻炼活动之外,大部分学生最盼望的就是无拘无束、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而在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的對象中,原因也大多与学校活动方式单一、器材单一等有关。如果学校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和体育锻炼器材等,并能开展科学的指导,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恐怕不是问题。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依靠学校和教师来落实“每天一小时”的要求,结果恐怕差强人意,如果没有辅助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设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每天一小时”的要求由谁来落实?如何来落实?这个问题如果科学解决,落实难题也定能迎刃而解。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评价“每天一小时”落实情况时,应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具体的评价情况,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同时,学校管理者要对“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活动内容、形式、载体、器材等进行充分研究和设计。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真正把学生当做成长成才的主体,从学生身体成长特点、锻炼方式、活动需求等方面,去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活动,组织课外锻炼和游戏活动等,提高“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让其真正发挥作用。第三,应强化落实责任。要在充分听取和尊重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参与权、评价权的基础上,对学校和老师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措施进行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并依照学校管理和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对学校和教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除了行政考核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要从思想和理念上改变传统唯分数论的教育观,把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学生长远发展、健康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从根本上保证“每天一小时”的精神落实到位,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和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意见实施10多年来,虽然大部分地方和学校都采取措施确保该精神的落实,但也有部分学校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没有将 “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要求落实到位。一方面,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因为体育师资条件、场地、器材等原因,无法保证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即便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时间,但在具体体育锻炼效果和体育教育目标实现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不少地方九年级很少上体育课,体育课和活动课大多停留在课程表上,很少落实。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是强化下一代身体素养的重点,同时也是保证中小学生学习效率、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关键。但现实中,“每天一小时”的要求说起来很重要,但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执行和落实“每天一小时”要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事实上,“每天一小时”为何会落实难、落实不到位?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回答好谁来落实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按照传统管理惯例,这一要求由教育等部门负责落实,学校作为重要的管理角色,承担着具体的实施和落实重任,而教师则是具体的实施者和落实的执行者。但在现实中,教育部门侧重于制度考核和结果评价,学校和教师都围绕质量这个核心。一线教师更是唯教育教学成绩是瞻。因此,部分学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而忽视学生体质健康这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基础。同时,不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而忽视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结果导致大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被侵占或被其他学科教师挪用,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岂能保证?
除此之外,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不少学校担心学生在活动中受伤等原因,不愿意经常组织大型活动或有“风险”的体育运动,尽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或器械训练,保证学生在校时不出任何意外。
对中小学生而言,“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是最受欢迎的,除了极少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体育和室外锻炼活动之外,大部分学生最盼望的就是无拘无束、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而在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的對象中,原因也大多与学校活动方式单一、器材单一等有关。如果学校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和体育锻炼器材等,并能开展科学的指导,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恐怕不是问题。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依靠学校和教师来落实“每天一小时”的要求,结果恐怕差强人意,如果没有辅助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设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每天一小时”的要求由谁来落实?如何来落实?这个问题如果科学解决,落实难题也定能迎刃而解。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评价“每天一小时”落实情况时,应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具体的评价情况,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同时,学校管理者要对“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活动内容、形式、载体、器材等进行充分研究和设计。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真正把学生当做成长成才的主体,从学生身体成长特点、锻炼方式、活动需求等方面,去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活动,组织课外锻炼和游戏活动等,提高“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让其真正发挥作用。第三,应强化落实责任。要在充分听取和尊重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参与权、评价权的基础上,对学校和老师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措施进行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并依照学校管理和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对学校和教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除了行政考核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要从思想和理念上改变传统唯分数论的教育观,把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学生长远发展、健康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从根本上保证“每天一小时”的精神落实到位,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和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