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伊本因为对继母爱碧觊觎父亲的田庄而对其心存戒备,物欲阻碍了伊本对爱碧的情欲。最终情欲战胜物欲,伊本与爱碧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了孩子。因为伊本怀疑爱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占据田庄的物欲,要离开爱碧。爱碧为了证明自己情欲的纯洁性杀了孩子,情欲败给了对物欲的怀疑。物欲与情欲的交织让人物走向了毁灭。
关键词:物欲;情欲;伦理;毁灭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3-02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也是影响了曹禺等中国剧作家的戏剧大师,他的《榆树下的欲望》是其代表作之一,曾改编成电影。其中充沛的大自然的生气,浓郁的情欲和复杂的父子、情人、乱伦的关系,使得这部戏呈现了相当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围绕着田庄的物欲、孩子伊本、继母爱碧纠缠的情欲之间形成了戏剧结构性的张力,在物欲与情欲交织中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并最终走向毁灭。
一、欲望的缘起
作为伊本继母的爱碧第一次见到伊本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她上下打量着他,欣赏着他那强壮有力的身材,看着看着,她朦朦胧胧地被他的青春和健美唤起一种欲念。”[1]35岁的爱碧对25岁的伊本产生了近乎本能的欲念。伊本也对爱碧产生了好感,但是始终不敢造次。爱碧凭借着女人的直觉捕捉到了伊本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因此她大胆地、不顾一切地挑逗。挑逗源自于她对自己美貌的足够信心,在必要的时候,她甚至敢反问伊本难道自己不够美么?天生的美貌唤起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情欲是自然最朴素的本性,情欲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与门前的槐树一样,都在滋长,生理性的天然的两性吸引一直在发生。
如果情欲仅仅是因为美貌,因为自然的肉体的吸引,那人物之间的情感就太简单了,这个戏也无法成为经典。爱碧的情感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欲望的产生并非没有理由,欲念的产生不仅仅是伊本“强壮有力的身材”,而是另有原因。她身处于无爱的婚姻之中,在一个只有空壳的婚姻外壳下挣扎、喘息——她嫁给的是一个她并不爱的,大她40岁的老头凯博特。75岁高龄的凯博特虽然看起来依然强悍有力,并且常常自称比他的孩子们还要强壮,但毕竟岁月不饶人,75岁的老人很难对爱碧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爱碧与丈夫凯博特并没有什么感情,凯博特更适合做爱碧的父亲而不是丈夫。爱碧嫁给凯博特是被迫的,是无奈的,并不是出于真诚的相爱,而是丈夫、孩子死后自己无依无靠,无法谋生,她嫁过来不过是图一个安稳,至多,图的是凯博特去世之后他田庄的一份继承权。无爱的婚姻让爱碧无法找到归属感,她热烈的青春、浓郁的情感无处寄托,在她即将在婚姻中绝望的时候,伊本出现了,她的激情瞬间被点燃,爱的火花一发不可收拾。
爱碧对伊本的爱是因为无爱的婚姻寻求生命的绽放和救赎,伊本对爱碧的爱则更加复杂。伊本恨自己的父亲,不仅因为父亲的性格霸道,蛮横无理,也不仅因为父亲始终不肯把田庄继承给他,父亲与生母之间的恩怨,让伊本对父亲颇有怨气。伊本恨父亲,对爱碧的爱就带有报复的情绪。他明明知道与继母私通是乱伦,也在乱伦的恐惧之中屡屡不敢造次。
二、物欲、情欲交织着发生
爱碧的主动,伊本遮遮掩掩的回避与故作愤怒,爱碧与伊本之间的感情始终有一层没有捅破的纸。伊本怀疑爱碧追求他的真正动机。这个浑身炙热的女人到底是真的爱自己,还是为了最终得到整个田庄而设计的天大阴谋?如果伊本就范,爱碧可以到父亲那里告状,伊本定会被怒气冲天的父亲逐出门外,自动退出对田庄继承权的争夺。物欲与情欲始终在互相交织,互相对抗。作为物欲代表的田庄成为伊本与爱碧感情的最大障碍,他们第一次争吵就源自田庄,“伊本:我是指那块你像老娼妇那样卖了自己赚来的田庄——我的田庄!爱碧:你等着瞧吧,永远别梦想有那么一天,就是一棵烂草你也甭想得手!”[2]田庄成为横在两个有情人之间的障碍,对田庄的欲望阻碍了他们感情的欲望。对“物欲”的警惕使得“情欲”受到了压抑,情欲追求的是纯洁性、唯一性、排他性,而物欲让一切都不纯粹,充满了欺骗和阴谋。
虽然田庄是一个障碍,最终两人还是冲破了理性的防线,让欲望占据了上风。在这个大转变里,伊本的母亲是一个不在场的重要角色,虽然她作为一个故去的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她始终在伊本和爱碧的心中出现,在关键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伊本母亲的房间始终是关着的,房间开启的那一天,正是爱碧引诱伊本发生关系的一天。一个是生母,一个是继母爱碧,一死一生,形成了有趣的对峙和重叠。伊本在生母的房间与继母发生关系,这种乱伦的关系中,生母不但不是一个反对者,反而是支持者。情欲如何战胜物欲?靠的是伊本对母亲的爱。母亲生前十分憎恨父亲,对母亲的爱就表现为对父亲的报复,在母亲的房间,为了让去世的母亲快乐,报复的最佳方式就是与自己的继母发生关系。
这个剧情有浓烈的精神分析学的味道,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旧的冲突以压抑而告终,一种新的违背唯乐原则的情况恰恰就在某些本能依据这个原则正力图寻求新的愉悦时出现了。”[3]被压抑已久的快乐原则战胜了现实原则,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情欲的快乐,压抑许久终于如愿以偿的快乐,还带有对父亲报复的快感。伊本认为与爱碧发生关系是对父亲凯博特的报复,这种报复是母亲所希望看到而生前做不到的。在伊本眼里,生母的亡魂是最终冲破伊本心灵障碍的关键所在。这个时候,物欲显得不重要了,爱碧是否继承家业,是否是为了遗产而引诱自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取得了两方面的满足——一方面报复了父亲,另一方面终于承认了自己潜在的欲望。
三、欲望的毁灭性
一年后,爱碧生下了伊本的孩子,庄园里的所有人几乎都有所察觉,只有凯博特却被蒙在鼓里。第三幕的开场是一片狂欢,庄园里的人都聚在一起纵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提琴师、老农和众男女都在打趣爱碧和凯博特,关于这个过于蹊跷的婴儿的来历。所有人都在怀疑,都在含蓄地开着玩笑,凯博特自信满满,毫不怀疑自己在76高龄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爱碧根本不在乎众人的言辞,她只关心自己心上人——孩子的父亲伊本的去处。这个欢乐的场面预示着悲剧的来临,奥尼尔用热闹的场景来写令人窒息的悲剧。 在爱碧找到伊本之前,凯博特遇到了失魂落魄的伊本。伊本显然还没回过神来,从心底里接受目前的身份——自己当了父亲,有了儿子,这个儿子是自己跟后妈生的!这一切周围的人都已经有所察觉,只有自己的父亲一个人还蒙在鼓里,乱伦的恐惧与罪恶感,害怕父亲发现造成的家庭分崩离析都让伊本心神不宁。凯博特将当初爱碧说为了田庄而讨好他的话和盘托出,这让伊本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原来爱碧所做的一切,假装爱自己,拥有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以此稳定自己的位置,以取得田庄的继承权。爱全部都是谎言,是无耻的勾引,狡诈的阴谋。此时,物欲搅乱了情欲。伊本认为,爱碧对田庄的欲望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虚伪和欺骗,物欲是真的,情欲是假的。伊本对爱碧的看法有了彻底的转变。爱碧试图解释,试图在伊本面前袒露她真诚而热烈的爱,试图说明当初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说出那样言不由衷的话。可是,任凭爱碧怎样苦口婆心地解释,都无济于事。
爱碧对伊本的爱太浓烈、太无法割舍了。伊本不明白,为了爱,她可以舍弃一切。当得知伊本要离开庄园的时候,爱碧为了证明自己对田庄毫无兴趣,做出了石破天惊的骇人举动——她以杀掉自己与伊本的亲生儿子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是说为了田庄才要了孩子吗?杀掉孩子,不就可以证明爱碧对伊本的爱远胜过田庄吗?爱碧的情感逻辑是如此的清晰和具有说服力,她没有时间辩白,也无力辩白,她用行动的辩白又是如此的残忍。
去“物欲化”,来证明自己情欲的纯洁性。当去“物欲化”无法用实体来证明的时候,只能用杀掉孩子来证明。孩子一方面是情欲的结晶,另一方面也是证明自己有物欲的铁证(有了子嗣可以继承家业),孩子是情欲与物欲矛盾交织的结合。爱碧的爱是疯狂而自私的,她疯狂到可以杀掉自己与爱人的亲生儿子,这是无可饶恕的大罪!她爱的自私让她可以不顾一切,放弃一切,毁灭一切,只要能挽回爱情,只要能回到昔日的美好。这一点,剧作家对她的前情有过交代——爱碧来田庄之前,曾经有过一任丈夫,有过一个孩子,她的丈夫、孩子都死了。这个死过一个孩子的女人,又让自己的另一个孩子死去!这是一个浑身伤痕累累的女人,她的唯一需要就是爱,为了爱,一切都可以不要。马尔库塞认为“在病态文明中受到束缚、感到困乏的爱欲具有同一力量和满足力量,但他又认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性欲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生物冲突,这两个思想是互相抵触的。”[4]情欲、物欲与文明的冲突,折射的不仅仅是爱碧这个小女人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悲剧,而是折射出一个病态文明、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这个举动让凯博特恍然大悟,惊诧异常,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让伊本精神彻底崩溃——自己的孩子死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还没绽放就凋零了。惨烈的代价收获了一个让人稍许安慰的结论——爱碧是爱自己的。最终凯博特和伊本都报了警,爱碧与伊本双双入狱。如果没有伊本对爱碧“物欲”的误会,也许他们的情欲会一直潜藏着,不被父亲知道,也许孩子会慢慢长大,也许一切过错都会随着凯博特的自然死亡而告终——爱碧与伊本最后拥有了田庄,也拥有了孩子。但这一切假设都没有成立,在物欲的搅局下,本就是乱伦的情欲显示出其奔突、狂乱的本性。让被欲望折磨的爱碧最终杀掉了孩子,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不少理论家认为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之间有许多共性——乱伦的悲剧,炽热的女主角与忧郁彷徨的男主角等。但是从物欲与情欲交织的角度而言,《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繁漪没有物欲,她对周朴园的家庭毫无兴趣,物欲也无法成为支撑情节重要转折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2〕汪义群.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写实主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657,663-664.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7.
〔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物欲;情欲;伦理;毁灭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3-02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也是影响了曹禺等中国剧作家的戏剧大师,他的《榆树下的欲望》是其代表作之一,曾改编成电影。其中充沛的大自然的生气,浓郁的情欲和复杂的父子、情人、乱伦的关系,使得这部戏呈现了相当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围绕着田庄的物欲、孩子伊本、继母爱碧纠缠的情欲之间形成了戏剧结构性的张力,在物欲与情欲交织中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并最终走向毁灭。
一、欲望的缘起
作为伊本继母的爱碧第一次见到伊本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她上下打量着他,欣赏着他那强壮有力的身材,看着看着,她朦朦胧胧地被他的青春和健美唤起一种欲念。”[1]35岁的爱碧对25岁的伊本产生了近乎本能的欲念。伊本也对爱碧产生了好感,但是始终不敢造次。爱碧凭借着女人的直觉捕捉到了伊本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因此她大胆地、不顾一切地挑逗。挑逗源自于她对自己美貌的足够信心,在必要的时候,她甚至敢反问伊本难道自己不够美么?天生的美貌唤起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情欲是自然最朴素的本性,情欲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与门前的槐树一样,都在滋长,生理性的天然的两性吸引一直在发生。
如果情欲仅仅是因为美貌,因为自然的肉体的吸引,那人物之间的情感就太简单了,这个戏也无法成为经典。爱碧的情感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欲望的产生并非没有理由,欲念的产生不仅仅是伊本“强壮有力的身材”,而是另有原因。她身处于无爱的婚姻之中,在一个只有空壳的婚姻外壳下挣扎、喘息——她嫁给的是一个她并不爱的,大她40岁的老头凯博特。75岁高龄的凯博特虽然看起来依然强悍有力,并且常常自称比他的孩子们还要强壮,但毕竟岁月不饶人,75岁的老人很难对爱碧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爱碧与丈夫凯博特并没有什么感情,凯博特更适合做爱碧的父亲而不是丈夫。爱碧嫁给凯博特是被迫的,是无奈的,并不是出于真诚的相爱,而是丈夫、孩子死后自己无依无靠,无法谋生,她嫁过来不过是图一个安稳,至多,图的是凯博特去世之后他田庄的一份继承权。无爱的婚姻让爱碧无法找到归属感,她热烈的青春、浓郁的情感无处寄托,在她即将在婚姻中绝望的时候,伊本出现了,她的激情瞬间被点燃,爱的火花一发不可收拾。
爱碧对伊本的爱是因为无爱的婚姻寻求生命的绽放和救赎,伊本对爱碧的爱则更加复杂。伊本恨自己的父亲,不仅因为父亲的性格霸道,蛮横无理,也不仅因为父亲始终不肯把田庄继承给他,父亲与生母之间的恩怨,让伊本对父亲颇有怨气。伊本恨父亲,对爱碧的爱就带有报复的情绪。他明明知道与继母私通是乱伦,也在乱伦的恐惧之中屡屡不敢造次。
二、物欲、情欲交织着发生
爱碧的主动,伊本遮遮掩掩的回避与故作愤怒,爱碧与伊本之间的感情始终有一层没有捅破的纸。伊本怀疑爱碧追求他的真正动机。这个浑身炙热的女人到底是真的爱自己,还是为了最终得到整个田庄而设计的天大阴谋?如果伊本就范,爱碧可以到父亲那里告状,伊本定会被怒气冲天的父亲逐出门外,自动退出对田庄继承权的争夺。物欲与情欲始终在互相交织,互相对抗。作为物欲代表的田庄成为伊本与爱碧感情的最大障碍,他们第一次争吵就源自田庄,“伊本:我是指那块你像老娼妇那样卖了自己赚来的田庄——我的田庄!爱碧:你等着瞧吧,永远别梦想有那么一天,就是一棵烂草你也甭想得手!”[2]田庄成为横在两个有情人之间的障碍,对田庄的欲望阻碍了他们感情的欲望。对“物欲”的警惕使得“情欲”受到了压抑,情欲追求的是纯洁性、唯一性、排他性,而物欲让一切都不纯粹,充满了欺骗和阴谋。
虽然田庄是一个障碍,最终两人还是冲破了理性的防线,让欲望占据了上风。在这个大转变里,伊本的母亲是一个不在场的重要角色,虽然她作为一个故去的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她始终在伊本和爱碧的心中出现,在关键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伊本母亲的房间始终是关着的,房间开启的那一天,正是爱碧引诱伊本发生关系的一天。一个是生母,一个是继母爱碧,一死一生,形成了有趣的对峙和重叠。伊本在生母的房间与继母发生关系,这种乱伦的关系中,生母不但不是一个反对者,反而是支持者。情欲如何战胜物欲?靠的是伊本对母亲的爱。母亲生前十分憎恨父亲,对母亲的爱就表现为对父亲的报复,在母亲的房间,为了让去世的母亲快乐,报复的最佳方式就是与自己的继母发生关系。
这个剧情有浓烈的精神分析学的味道,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旧的冲突以压抑而告终,一种新的违背唯乐原则的情况恰恰就在某些本能依据这个原则正力图寻求新的愉悦时出现了。”[3]被压抑已久的快乐原则战胜了现实原则,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情欲的快乐,压抑许久终于如愿以偿的快乐,还带有对父亲报复的快感。伊本认为与爱碧发生关系是对父亲凯博特的报复,这种报复是母亲所希望看到而生前做不到的。在伊本眼里,生母的亡魂是最终冲破伊本心灵障碍的关键所在。这个时候,物欲显得不重要了,爱碧是否继承家业,是否是为了遗产而引诱自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取得了两方面的满足——一方面报复了父亲,另一方面终于承认了自己潜在的欲望。
三、欲望的毁灭性
一年后,爱碧生下了伊本的孩子,庄园里的所有人几乎都有所察觉,只有凯博特却被蒙在鼓里。第三幕的开场是一片狂欢,庄园里的人都聚在一起纵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提琴师、老农和众男女都在打趣爱碧和凯博特,关于这个过于蹊跷的婴儿的来历。所有人都在怀疑,都在含蓄地开着玩笑,凯博特自信满满,毫不怀疑自己在76高龄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爱碧根本不在乎众人的言辞,她只关心自己心上人——孩子的父亲伊本的去处。这个欢乐的场面预示着悲剧的来临,奥尼尔用热闹的场景来写令人窒息的悲剧。 在爱碧找到伊本之前,凯博特遇到了失魂落魄的伊本。伊本显然还没回过神来,从心底里接受目前的身份——自己当了父亲,有了儿子,这个儿子是自己跟后妈生的!这一切周围的人都已经有所察觉,只有自己的父亲一个人还蒙在鼓里,乱伦的恐惧与罪恶感,害怕父亲发现造成的家庭分崩离析都让伊本心神不宁。凯博特将当初爱碧说为了田庄而讨好他的话和盘托出,这让伊本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原来爱碧所做的一切,假装爱自己,拥有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以此稳定自己的位置,以取得田庄的继承权。爱全部都是谎言,是无耻的勾引,狡诈的阴谋。此时,物欲搅乱了情欲。伊本认为,爱碧对田庄的欲望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虚伪和欺骗,物欲是真的,情欲是假的。伊本对爱碧的看法有了彻底的转变。爱碧试图解释,试图在伊本面前袒露她真诚而热烈的爱,试图说明当初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说出那样言不由衷的话。可是,任凭爱碧怎样苦口婆心地解释,都无济于事。
爱碧对伊本的爱太浓烈、太无法割舍了。伊本不明白,为了爱,她可以舍弃一切。当得知伊本要离开庄园的时候,爱碧为了证明自己对田庄毫无兴趣,做出了石破天惊的骇人举动——她以杀掉自己与伊本的亲生儿子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是说为了田庄才要了孩子吗?杀掉孩子,不就可以证明爱碧对伊本的爱远胜过田庄吗?爱碧的情感逻辑是如此的清晰和具有说服力,她没有时间辩白,也无力辩白,她用行动的辩白又是如此的残忍。
去“物欲化”,来证明自己情欲的纯洁性。当去“物欲化”无法用实体来证明的时候,只能用杀掉孩子来证明。孩子一方面是情欲的结晶,另一方面也是证明自己有物欲的铁证(有了子嗣可以继承家业),孩子是情欲与物欲矛盾交织的结合。爱碧的爱是疯狂而自私的,她疯狂到可以杀掉自己与爱人的亲生儿子,这是无可饶恕的大罪!她爱的自私让她可以不顾一切,放弃一切,毁灭一切,只要能挽回爱情,只要能回到昔日的美好。这一点,剧作家对她的前情有过交代——爱碧来田庄之前,曾经有过一任丈夫,有过一个孩子,她的丈夫、孩子都死了。这个死过一个孩子的女人,又让自己的另一个孩子死去!这是一个浑身伤痕累累的女人,她的唯一需要就是爱,为了爱,一切都可以不要。马尔库塞认为“在病态文明中受到束缚、感到困乏的爱欲具有同一力量和满足力量,但他又认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性欲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生物冲突,这两个思想是互相抵触的。”[4]情欲、物欲与文明的冲突,折射的不仅仅是爱碧这个小女人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悲剧,而是折射出一个病态文明、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这个举动让凯博特恍然大悟,惊诧异常,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让伊本精神彻底崩溃——自己的孩子死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还没绽放就凋零了。惨烈的代价收获了一个让人稍许安慰的结论——爱碧是爱自己的。最终凯博特和伊本都报了警,爱碧与伊本双双入狱。如果没有伊本对爱碧“物欲”的误会,也许他们的情欲会一直潜藏着,不被父亲知道,也许孩子会慢慢长大,也许一切过错都会随着凯博特的自然死亡而告终——爱碧与伊本最后拥有了田庄,也拥有了孩子。但这一切假设都没有成立,在物欲的搅局下,本就是乱伦的情欲显示出其奔突、狂乱的本性。让被欲望折磨的爱碧最终杀掉了孩子,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不少理论家认为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之间有许多共性——乱伦的悲剧,炽热的女主角与忧郁彷徨的男主角等。但是从物欲与情欲交织的角度而言,《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繁漪没有物欲,她对周朴园的家庭毫无兴趣,物欲也无法成为支撑情节重要转折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2〕汪义群.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写实主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657,663-664.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7.
〔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1.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