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经济背景下,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迫切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消费。消费结构的升级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对生产起决定作用。本文以安徽省农村居民2007年至2017年十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剖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成正比,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则为反比关系。综合分析时,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经济的新阶段,要改善消费市场的供需不对称,丰富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关键词:消费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农村人口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成为刺激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安徽省农村人口占比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空间大,实现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有极大贡献。扩大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自然也是未来推进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二)影响因素选取
现实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每一个变量都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共同作用。此处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探究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并能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跟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社会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越低。[1]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公平,使得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增加教育支出能够降低居民对教育支出的预期,收入的更多部分能够用于消费。[2]并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活跃消费市场。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农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农村人口。农村的就业市场和收入来源相较于城镇更狭窄单一,农村居民选择面不广。经济欠发达,第二三产业在农村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务农,低利润和不可抗力的气候环境因素使得收入受限,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经济负担加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居民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通胀和紧缩表现为价格的变化。通货膨胀往往表现为物价的普遍持续上升,农民预期物价上升,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紧缩则表现为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农民预期价格下降,消费意愿降低。[3]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农民消费产生不良影响,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2007年至2017年安徽省的数据,数据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利用 Eviews 软件首先根据数据分别做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Y)和解释变量人均总收入(元)X1、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亿元)X2、农村人口(万人)X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00为基数)X4的散点图,观察大致的趋势,构建出Y=C+a1X1+a2X2+a3log(X3)+a4log(X4)模型,得到的模型为: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并不是所有解释变量都符合经济原理,这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性或多重共线性。
2、统计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能力为99.6379%,拟合优度较好。对模型进行F检验,在ɑ=0.05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模型整體显著的原假设。对模型进行t检验,只有部分解释变量都能通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性或多重共线性。
3、计量经济检验
(1)自相关检验
运用Q统计量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观察Q统计量,可知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2)异方差检验
运用ARCH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nR2对应的概率为0.4441,大于ɑ=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多重共共线性检验
利用相关系数法检验,得到相关系数表: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认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消除多重共线性。
(三)模型修正
通过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多元回归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由最终模型可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其显著性作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成正比,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则为反比关系。多个因素综合分析时,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村人口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应对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数据的选取过少或者解释变量选取的局限性导致了这种结果。
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并没有能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降低其储蓄倾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需不对称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实现供需相符合,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其次,收入为消费奠定基础。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丰富收入来源,提高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王灿,赵晓军,张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5):25-43.
[2]杨娟,赖德胜,邱牧远.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5,50(09):86-99.
[3]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财政科学,2019(11):53-117.
作者简介:
陈洪梅(1998—10月),女,汉族,贵州兴义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汪琛琛(1998-10月)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陆成猛(1999—07月) 男,布依族,贵州册亨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关键词:消费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农村人口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成为刺激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安徽省农村人口占比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空间大,实现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有极大贡献。扩大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自然也是未来推进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二)影响因素选取
现实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每一个变量都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共同作用。此处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探究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并能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跟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社会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越低。[1]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公平,使得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增加教育支出能够降低居民对教育支出的预期,收入的更多部分能够用于消费。[2]并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活跃消费市场。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农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农村人口。农村的就业市场和收入来源相较于城镇更狭窄单一,农村居民选择面不广。经济欠发达,第二三产业在农村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务农,低利润和不可抗力的气候环境因素使得收入受限,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经济负担加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居民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通胀和紧缩表现为价格的变化。通货膨胀往往表现为物价的普遍持续上升,农民预期物价上升,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紧缩则表现为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农民预期价格下降,消费意愿降低。[3]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农民消费产生不良影响,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2007年至2017年安徽省的数据,数据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利用 Eviews 软件首先根据数据分别做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Y)和解释变量人均总收入(元)X1、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亿元)X2、农村人口(万人)X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00为基数)X4的散点图,观察大致的趋势,构建出Y=C+a1X1+a2X2+a3log(X3)+a4log(X4)模型,得到的模型为: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并不是所有解释变量都符合经济原理,这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性或多重共线性。
2、统计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能力为99.6379%,拟合优度较好。对模型进行F检验,在ɑ=0.05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模型整體显著的原假设。对模型进行t检验,只有部分解释变量都能通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性或多重共线性。
3、计量经济检验
(1)自相关检验
运用Q统计量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观察Q统计量,可知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2)异方差检验
运用ARCH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nR2对应的概率为0.4441,大于ɑ=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多重共共线性检验
利用相关系数法检验,得到相关系数表: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认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消除多重共线性。
(三)模型修正
通过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多元回归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由最终模型可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其显著性作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成正比,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则为反比关系。多个因素综合分析时,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村人口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应对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数据的选取过少或者解释变量选取的局限性导致了这种结果。
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并没有能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降低其储蓄倾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需不对称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实现供需相符合,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其次,收入为消费奠定基础。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丰富收入来源,提高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王灿,赵晓军,张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5):25-43.
[2]杨娟,赖德胜,邱牧远.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5,50(09):86-99.
[3]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财政科学,2019(11):53-117.
作者简介:
陈洪梅(1998—10月),女,汉族,贵州兴义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汪琛琛(1998-10月)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陆成猛(1999—07月) 男,布依族,贵州册亨人,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