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索研究为主线,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激发内因、主动求索、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的帮助引导。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指导作用
传统教学忽视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使学生在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容器”式的物式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欲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课前要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和制订计划
就数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因此,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探究内容和活动的确定主要是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认识潜能、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制订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探究教学,更需要课前进行精心计划。例如,《“加减法(一)”的整理与复习》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梳理。我先让学生自主地整理加法表,然后让他们对10以内加法表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经历一个探索性的活动或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用心拟定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
探究教学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目的才运用全班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单独探究这样一些教学组织形式。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当学习任务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这时小组活动可能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全班性讨论可用来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探究形式,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加减法(一)”的整理与复习》这课中,我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讨论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这些口算卡片(10以内加法卡片)?”学生独立探究整理算式,初步完成加法表。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排列方式,也可能不完整,可以在下面的讨论中逐步完善: “你们是怎样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最后全班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编好加法表后,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寻求规律,只有12道题必须记住,使加法口算达到熟练。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目的。
三、细心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
探究教学中,教师对探究过程的掌控与指导至关重要。例如,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如何集中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时候允许学生探究他们个人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如何抓住机会发展技能、培养情趣。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些有趣的难题做更深一层的探讨,还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例如,在“整理书包”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书包里的物品堆放在每一小组的桌上,提了要求:“桌上这些物品很乱,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请大家动手把它们整理一下!并摆放好。”
师:说一说,你们整理的结果是什么?
生A:我们组整理成1堆。生B:我们组整理成3堆。
师:请你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生A:我们组把它们统统摞起来,是因为它们都是书。
生B:我们组整理成了3堆。第一堆是书,第二堆是本,第三堆是各种各样的文具。引导学生说明理由,找到多种分类的方法,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我们整理好书桌上的物品后发现了什么?生:桌子上的物品整齐了。
生:我们找学习用品变得容易了。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分类整理不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好处。
总之,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有效帮助和引导是至关重要,在低年级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应俊峰 《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田丽娜 《小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平 姜瑛俐等《研究性的学习原理、方法与实施——中小学教师指导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指导作用
传统教学忽视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使学生在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容器”式的物式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欲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课前要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和制订计划
就数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因此,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探究内容和活动的确定主要是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认识潜能、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制订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探究教学,更需要课前进行精心计划。例如,《“加减法(一)”的整理与复习》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梳理。我先让学生自主地整理加法表,然后让他们对10以内加法表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经历一个探索性的活动或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用心拟定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
探究教学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目的才运用全班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单独探究这样一些教学组织形式。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当学习任务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这时小组活动可能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全班性讨论可用来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探究形式,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加减法(一)”的整理与复习》这课中,我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讨论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这些口算卡片(10以内加法卡片)?”学生独立探究整理算式,初步完成加法表。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排列方式,也可能不完整,可以在下面的讨论中逐步完善: “你们是怎样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最后全班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编好加法表后,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寻求规律,只有12道题必须记住,使加法口算达到熟练。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目的。
三、细心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
探究教学中,教师对探究过程的掌控与指导至关重要。例如,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如何集中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时候允许学生探究他们个人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如何抓住机会发展技能、培养情趣。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些有趣的难题做更深一层的探讨,还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例如,在“整理书包”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书包里的物品堆放在每一小组的桌上,提了要求:“桌上这些物品很乱,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请大家动手把它们整理一下!并摆放好。”
师:说一说,你们整理的结果是什么?
生A:我们组整理成1堆。生B:我们组整理成3堆。
师:请你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生A:我们组把它们统统摞起来,是因为它们都是书。
生B:我们组整理成了3堆。第一堆是书,第二堆是本,第三堆是各种各样的文具。引导学生说明理由,找到多种分类的方法,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我们整理好书桌上的物品后发现了什么?生:桌子上的物品整齐了。
生:我们找学习用品变得容易了。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分类整理不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好处。
总之,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有效帮助和引导是至关重要,在低年级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应俊峰 《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田丽娜 《小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平 姜瑛俐等《研究性的学习原理、方法与实施——中小学教师指导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