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热闹非凡,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观点。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那么,小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通过研究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总结了以下两个“语文课堂”。
一、小学生需要一个“主动”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平等”,也难于“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单一导致学习兴趣减淡。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学习生字的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相信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不仅可以使得识字教育变得生动起来,也可以使得教师的童心得到回归。
例如,本节课要学习五个生字,老师可以将这五个生字在刚上课时全部出示在黑板上。接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想先学哪个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见,纷纷举起小手急切地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此时,老师不仅可以趁机组织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经过我多次实践证明,其实孩子的心理可以基本掌握:他们通常先挑其中最难的生字学习。当你评价他“喜爱攀登高峰”后,他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2.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主动性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认字更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其化被动为主动。例如,五一假期时,孩子陪妈妈逛商场买衣服,可以学到各种衣服品牌中的生字;爸爸带孩子到饭店吃饭,可以学到饭店名字中的生字;全家出去旅游,孩子可以在车站学到各辆车上地名中的生字……甚至有些学生制作成漂亮的卡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互相学习。说明他们在逛街或游玩时,注意观察街头、旅游景点的牌匾,教师应该对此大加赞赏。相信日积月累,孩子的主动识字一定会为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所谓“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教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个人潜质,获得成功与满足。“开放式”语文教学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行全方位的教学开放。
1.强化学生的个性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同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理性化分析,少一点无谓的文字游戏,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月光曲》一文中,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可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提示学生从人物性格、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此类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新颖、独特见解的呈现。但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多元的个性化解读,并非放任或者迁就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应当通过评价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
2.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喝”和“渴” 这组形近字,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也仍然有学生把偏旁写颠倒。于是在课堂教学时,我与学生进行换位试验,让学生到讲台前当“老师”,我坐在他的座位上当“学生”听课。其他的学生也认真思考,帮那位新“老师”备课。最后,那位当了“老师”的学生竟讲得非常完美:“喝水”要用嘴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开,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需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并且讲完后,他还带着同学们做起了动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教育工作者应该怀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最后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通过研究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总结了以下两个“语文课堂”。
一、小学生需要一个“主动”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平等”,也难于“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单一导致学习兴趣减淡。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学习生字的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相信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不仅可以使得识字教育变得生动起来,也可以使得教师的童心得到回归。
例如,本节课要学习五个生字,老师可以将这五个生字在刚上课时全部出示在黑板上。接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想先学哪个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见,纷纷举起小手急切地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此时,老师不仅可以趁机组织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经过我多次实践证明,其实孩子的心理可以基本掌握:他们通常先挑其中最难的生字学习。当你评价他“喜爱攀登高峰”后,他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2.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主动性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认字更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其化被动为主动。例如,五一假期时,孩子陪妈妈逛商场买衣服,可以学到各种衣服品牌中的生字;爸爸带孩子到饭店吃饭,可以学到饭店名字中的生字;全家出去旅游,孩子可以在车站学到各辆车上地名中的生字……甚至有些学生制作成漂亮的卡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互相学习。说明他们在逛街或游玩时,注意观察街头、旅游景点的牌匾,教师应该对此大加赞赏。相信日积月累,孩子的主动识字一定会为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所谓“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统一模式,打破固定的格局,教师少设一些限制,多给一些自由,使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空间内,发挥个人潜质,获得成功与满足。“开放式”语文教学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行全方位的教学开放。
1.强化学生的个性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同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理性化分析,少一点无谓的文字游戏,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月光曲》一文中,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可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提示学生从人物性格、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此类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新颖、独特见解的呈现。但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多元的个性化解读,并非放任或者迁就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应当通过评价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
2.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喝”和“渴” 这组形近字,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也仍然有学生把偏旁写颠倒。于是在课堂教学时,我与学生进行换位试验,让学生到讲台前当“老师”,我坐在他的座位上当“学生”听课。其他的学生也认真思考,帮那位新“老师”备课。最后,那位当了“老师”的学生竟讲得非常完美:“喝水”要用嘴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开,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需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并且讲完后,他还带着同学们做起了动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教育工作者应该怀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最后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