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腾飞老师这两年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被誉为“北京最牛的历史老师”。最近袁老师又在《百家讲坛》上主讲《两宋风云》,同样好评如潮,其个人魅力可见一斑。我作为首师大附中的学生,在初中时有幸上过袁老师的历史课。早在八年前,我就是他忠实的崇拜者。
  记得那是2001年的秋天,第一次在附中的历史课上见到袁老师,那时我才上初一。个子中等,小平头,小眼睛,面部神态总是似笑非笑,走路时总是双手背后,两脚成外八字,这是老袁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直到八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袁老师第一堂课讲的是山顶洞人和北京猿人。在课上,他笑眯眯地说出一句经典台词:“孩子们,你们都是北京人吧?知道么,你们的祖宗20万年前和他们一样,都是从山洞里跑出来的,所以谁也甭瞧不起谁,大家当年都是光着的!”话音未落,全班爆笑。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长相和行为都很“个性”的老师。
  之后的三年里,每周一节的历史课几乎成为全班的节日。袁哥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层出不穷的妙语、对当下时局的讽刺,无不令同学们折服。也正因为如此,袁老师的课堂是所有课堂中最活跃的,我还有一次因为过于“活跃”,直接被袁老师轰出过教室,就是不知袁老师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个淘气包。
  在老袁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每当要讲国共内战的时候,他总是不愿多说,因为老袁认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没什么可夸耀的。相反,每当讲到爱国将领为国捐躯时,原本活跃的课堂氛围一定会变得很沉重。特别是有一次讲到抗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00师师长戴安澜命丧他乡,为国尽忠时,袁老师声音更是一度哽咽。我想这可能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读史读到伤心处”了吧。也正因为如此,袁老师对日本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痛恨,他也总能用让人捧腹的故事证明日本人的确不可理喻。
  比如,袁哥告诉我们日本人多半不是好东西,因为许多日本人都叫“犬养XX”、“猫饲XX”;自己起名的时候就说自己是狗娘养的,还能有什么好东西呢?袁哥还有一句话我也始终奉为经典“千万别骂日本人是王八蛋,这是对王八蛋的不敬,日本人就是日本人!”
  总而言之,在“有袁”的三年里,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与老袁在历史的海洋中快意恩仇了一把。但老袁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在附中的校园里也处处能找到袁老师的影子。
  有一年“九一八”的当天,我们正好参加升旗仪式,那天在国旗下讲话的正是袁老师。短短的10分钟的演讲,老袁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最后把话题引到了“毋忘国耻,振兴中华”上。演讲结束,整场的学生掌声持续了近3分钟。还有一次,校刊《焰火》上登了袁老师的一篇文章《20年后中国将统治世界》,立刻被同学们奉为经典。当期的校刊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缺货现象,老袁的文章颇有洛阳纸贵的味道了。
  2004年夏天,我们要初中毕业了。袁老师也给我们上完了他的最后一节课。最后一节课上,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说这是古人的话,也是他对我们的要求和嘱托,希望我们牢记在心。当时我其实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长大后才逐渐体会到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袁老师还说希望看到我们这个理科实验班中的一些人最终能到高中选择读文科。一年后我也是这么做的。可以说是袁老师把我引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门。在将要下课的时候,袁老师双手抱拳向我们致意。他还说3年来多有冒犯之处,还望我们多多包涵,他与我们后会有期!那一刻,我们潸然泪下!
  到了高中,我还在附中读书,我时常能在史地办公室见到袁Sir。我本不是追星的人,可看到他总是不由得小激动一下。后来听说他周末在精华学校教课,我毫不犹豫的报了班,只为能再当当他的学生。
  光阴荏苒,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过去。袁老师在我高三那年离开了附中,我也以文科生的身份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不知老袁知道后会作何感想。在大学,我也总像祥林嫂一般不厌其烦地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吹嘘我的历史老师如何“牛”。终于,在去年的某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袁老师讲课的视频,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好评。我方才得知老袁已经获得了“世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之美誉。正如古诗里写的: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我由衷的替老袁高兴,多年的积淀之后,他终于要成功了!
  说来也怪,本以为袁老师一炮走红,我跟袁老师肯定不会再有什么瓜葛了。但造化弄人,今年春节我居然和袁老师在去台湾旅游的飞机上不期而遇。我抓紧机会跟老师寒暄,但一时间又有些手足无措,不知从何说起。让我惊喜的是,袁老师还记得我是附中创新班的学生,只是一时没叫出我的名字。在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里,袁老师侃侃而谈,面对每件文物都好似有一肚子话要说。我在一旁当听众,算是过足了学生瘾,我对袁老师的佩服也更加深了一层。
  当得知袁老师要上《百家讲坛》时,我已经不那么兴奋了,因为袁老师有这个水平。《百家讲坛》不用他是《百家讲坛》的损失。经过漫长的等待,30集的《两宋风云》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每天中午都准点守在电视旁,一期都没敢落下。袁老师依然是那么风流倜傥,谈笑自如,嬉笑怒骂间两宋的历史已经跃然纸上。
  或许现在的袁老师已经不太记得还有我这么个学生了,或许袁老师已经忙得无暇搭理我们了,或许我的文字袁老师永远也无法看到。但这都不重要,我已经从袁老师这里收获了很多。衷心地希望袁老师后面的路能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它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其探究性课堂教学的问题质疑的引导者,情境的创设者,过程的策划师。学生才是探究性课堂的主人,在
期刊
人格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方面的总和。所谓“人格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来为多样性的人格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人格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格教育呢?  具备健全的人格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曾在调查报告中提
期刊
1862年,临近不惑之年(39岁)的李鸿章来到上海署理江苏巡抚,第一次接触洋化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感觉:“竟如李陵、王嫱之入匈奴。”事隔34年,已过古稀之年(73岁)的李鸿章第二次完全置身异域,自称“顿扩灵明”。这是一次迟到的出访——1896年3月28日至10月3日,李鸿章对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英属加拿大进行了为期190天的访问,成为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
期刊
笔者在读书过程中,对以下两件事,感受颇深。一是《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的《序言》中言及其早年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1928年,杨先生读高级中学时,已开始对《墨子》和《墨经》作探索。“因为看到当时许多学者对《墨经》随意改字,不顾上下文句,作出种种不同的新解释。为了想纠正这个不良学风,写成《墨经校勘研究》一文,投寄北平燕京大学的《燕京学报》,当时即收到学报主编容庚的亲笔回信,认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就《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篮球场地由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构成,内有两个大弧线(三分线),三个半径为1.8米的圆。现在的篮球场内画有一个宽9米长18米的排球场,内有两条后排进攻线,可把整个了篮球场分成大小不一的多个小场地,且由于篮球场的线多、角多、圆多。“快速跑”是中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既是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也是中小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
期刊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各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要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有激发和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识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期刊
2007年夏天,在 “1940年代的中国”学术会议上,近代史所的前辈张振鹍先生报告论文《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青年学生投奔大后方初探》,叙述抗战时期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从沦陷区南下的经历。南开大学的江沛教授提出了一个饶有意思的问题:“张先生您当时为什么南下而没有北上去延安?”张先生答曰:“我当时不知道有谁去了延安。”这个会议过去了近半年,当时的场景却一直在我脑中盘绕。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过两位我所认识的前
期刊
钢琴是当今世界上音响最丰富、最动听、性能最全面、最完善的乐器之一。它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表现手段十分的完美。所以,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和誉为“音乐王冠上的明珠”。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人的力本论文由力量作用在琴键上使琴发出声响,这种力量不同于举重所需要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甚至“是一种能将全身力量在极短的一瞬间集中在指尖一小点上的能力”。这种力量的支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那种气势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