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读”于“乐”,魅力四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t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把握好阅读的概念,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围绕阅读兴趣激发和阅读能力培养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组织方法
  在学习知识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之间权衡,后者才是当代教育的重点。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主动性行为,无论阅读者期望通过阅读得到什么样的信息,知识都会随着阅读而潜移默化地积累。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引导甚至比课堂教学更有意义,这是一种“授之以渔”的体现。对此,本文讨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方法,旨在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1.阅读对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在生活中,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同样,阅读的动机也极为多样化。相对而言,学生的阅读动机更单纯,尤其是中学生,生理变化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冲击,青春期的到来使他们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因此,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然而,阅读给予中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需的养分,阅读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1]。
  首先,这种影响体现在学习层面。调研表明,中学生的阅读量与其学习成绩成正比,同时,阅读倾向也对中学生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促使中学生在某一学科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如有些中学生喜欢阅读文学类书籍,那么他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势必要比其他学生更深刻一些,文学素养就更加突出;二是直接开发了学生的某项潜能,如有些中学生课余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或书籍,充分说明了这些学生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自然科学正属于加德纳九大智能理论中的自然探索智能[2]。此外,阅读与写作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阅读量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其次,这种影响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养成层面。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素养代表的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事实上不止于此。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重点目标,它的构成是多元的集合体,其中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等。通过健康并长期的阅读,学生的价值观会随之改变,品德修养、审美和思维品质等都会逐步提高。因此,阅读对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2.寓“读”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1把握兴趣养成与学生需要的辩证关系
  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比较广泛,这是由于学生在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新旧内部知识结构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所造成的。中学生的兴趣可能源于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可能源于成长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经验积累,但无论怎样,其间都涉及一个供给与需要的问题,这即是阅读兴趣养成与学生需要的辩证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例如:提高学习成绩是学生的需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向学生灌输一个思想,即:任何成果都不是白白得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些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而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之一即是阅读。教师可为学生分解并列出提高学习成绩的所有要素,如:健康阅读 阅读量 学习 创新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其中,前者是供给,后者是需要。
  此外,教师还需向学生明确通过阅读可使他们得到什么。阅读的收获是巨大的,除了直观的学习成绩之外,文学批评能力、健康审美、作文能力、语言表达等都是阅读的成果。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一项活动:以一周为单位,让学生们在本周内阅读,周末举办交流会,让学生们说一说本周都读了哪些读物,有哪些收获。同时,周六确立指标,如让学生在周末用200字来描写教师指定的某个人或某个风景。到下个周一时检验指标,同时引导学生在本周内阅读;第二个周末布置同样的写作任务。到下个周一时将学生的两篇作文进行对比。如此,阅读的效果则可直观显现。利用两个周末描写同一个人物或风景,假如上周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高度A,那么经过一周的阅读,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势必会在“高度A”的基础上上浮,可见阅读能提高作文能力。
  如此,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阅读的收获,使“供给”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而阅读兴趣也由此提高,并促使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2.2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选自中外名著、古典文学或名家作品。将课文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
  如《出师表》一课,作为古文中著名的一篇课文,《出师表》的创作有着宏伟的历史背景,群雄并起、战火纷然的三国时代对中学生来说有着极为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外,还在课堂最后向学生们提了两个关键问题:①《出师表》创作于三国时期的哪一阶段?②“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话有着怎样的背景?这种引导方法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如此,则达到了对课文拓展阅读这一目的。
  拓展课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不代表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整部书籍。严格来说,围绕一篇课文,从外围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如读课文的作者信息、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会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与课文更多有关的信息,这才是课外阅读最有效的价值所在。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课后,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研究课文中提到的“钞票”、“袁世凯”和“铜板”是怎样换算的;学习《创造学思想录》一课之后,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罗曼·罗兰”的资料,等等。这不仅是一种增长学生见闻的有效方法,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举办“阅读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或利用黑板报、校内宣传栏等资源,在校园内营造阅读的氛围,创设阅读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有效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1探究性阅读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在研读文本的同时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阅读方法。探究性阅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问题探究性。将阅读贯穿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营造探究阅读的环境,由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主体性。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内部知识结构解决问题;三是合作对话性。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都还有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这种合作理念正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在课堂上,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以《老山界》一课为例。
  首先将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随即提出任务要求:①提取课文中发生的事件;②解读课文的思想内涵;③解读红军战士的心理。在布置任务的同时,笔者也向学生们明确了规则,即:将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只能提出并解答上述中的一个问题。
  第一个环节是精读课文,带着问题阅读,这一环节探究的主题是上述三个任务之一。阅读完毕后让各小组说说感想,同时让学生说出通过本次阅读能够解答哪一个问题。此时,学生们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中共描述了四件事,第一件是走向老山界;第二件是夜里行军;第三件是黎明出发;第四件是翻越老山界。
  第二个环节各小组再次阅读课文,并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军旅生活的热爱,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表明红军不畏艰难,勇于克服障碍,阐述的是一个集体遇到困难、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故事。那么,学生是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呢?针对这一问题,各小组都说出了自己的解答方法,一是阅读,二是找关键词。
  在第三个环节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话,体会红军战士的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最后通过细读文本作出解答。
  3.2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很古老的阅读方式,无论是金圣叹批水浒、脂砚斋批红楼还是毛氏父子批三国,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批注式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批注课文开始,而批注课文则先从文本开始,首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批注方法,其次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习惯。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阅读课文后,笔者指出课文中的一句话让学生批注:“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时有些学生批道:“这是形容柳树的样子,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显然这种批注方法是错误的。对此,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批注方法:①找出文本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②找出文本中的关键字;③对主语、谓语、宾语和关键字的用法进行点评;④对整句文本的结构方式进行点评。当学生们采用这种批注方法对文本进行批注后,随即提出问题:通过批注,大家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认识呢?如此,则使学生认识到了批注的重要性。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读过的所有文章或书籍进行批注,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们谈谈心得,从而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3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源于上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义学流派,其以文本为载体,重点剖析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以及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的批注,从而“细致的、全面的”解构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狠抓文本细读的落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文本细读的第一个步骤是解构文本,主要包括解构文本的结构、释读文本的字词句、分析文本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以及解读文本的段落含义。结合批注式阅读,在文本细读时应边读边批注,以便能够更好地并掌握文本的全貌。
  其次,文本细读的着眼之处不仅仅是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同时,还需要打开文本语境的不同视角。如《孔乙己》——“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段文本用语言学中的预设来解读,即X:孔乙己脸上有伤,Y:孔乙己又受伤了;但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解读,则不仅包括预设,还包括“话外音”,即“孔乙己”曾经受过伤,这正是文本细读的主要方式。
  总之,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阅读能力,对创设高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美玲.语文教学“读”占鳌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18):49-50.
  [2]郑国飞.阅须得法读方高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8):100-101.
  [3]刘国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从“听、说、读、写”方面下工夫[J].求知导刊,2014(5):49-50.
其他文献
摘 要: 油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而油画材料是艺术家表现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对油画艺术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几种油画材料的介绍,以及油画材料在技法中的应用和几种表现效果之间的关系,说明油画材料在油画技法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画作分析油画材料对作品的影响,研究油画材料对发现和寻找新材料与技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油画材料 透明薄涂画法 不透明厚涂画法  油画自产生以来,以获
摘 要: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符合创设审美情境、指导审美朗读、启迪审美创造、深化审美感悟这四个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将美育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关键词: 美育 语文阅读课堂 于漪老师  于漪老师在《在美的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教育者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于把美感,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学校中的
摘 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高校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与这一任务相违背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制约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江南大学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型的教学师资、立体化的支持系统、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构建一套研究性教学体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研究性
摘 要: 作者结合课堂教学观察及多年教学实践,先出示了两则案例,再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意外”  一、案例回顾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对话、探究,学生往往会因历史知识、历史情境的理解差异,产生与教师讲解的内容不一致的看法,这些脱离教师预设内容的“节外生枝”、“意外事件
摘 要: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的一大考点,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虽说内容相对简单,主旨较单一,试题形式较少变化,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文言文仍是一大难点。为解决学生的这一难题,本文结合教学者平常的教学经验及人教版七、八年级教材内容、特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积累字词,夯实基础;鼓励诵读,增强语感;生动教学,培养兴趣;反复练习,激活知识。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
摘 要: 本文结合西藏地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学习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在普通话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藏族师范生 汉语普通话教学 看法  对于藏族师范生,汉语普通话教学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2006年西藏自治区的《关于加强我区学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全区教师须持普通话相应等级证书上岗制度,还要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汉语
摘 要: 日本电影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观照意识方面独具特色,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反战电影,对二战灾难性的后果进行了反思和谴责,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某些“反战电影”逐渐走上了美化战争的道路。  关键词: 日本反战电影 对比研究 二战 人物 叙事 主题  引言  日本电影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观照意识方面独具特色,关照日本民族,从而展现作为东方一部分的日本独特的神秘
摘 要: 在简·里斯的小说《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从小被歧视、被压抑,结婚后被剥夺了财产和自我身份,被她的丈夫认定为是一个“疯女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证明安托瓦内特的悲剧是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度共同造成的,她是这二者共谋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 殖民主义 父权制度 《藻海无边》 安托瓦内特 悲剧成因  引言  在简·里斯的小说《藻海无
摘 要: 在代表作《美国的悲剧》中,通过对一起轰动社会的真实案例的提炼与再创作,德莱塞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人公克莱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国家的悲剧。美国已不再拥有所谓的“美国梦”,社会的污泥浊水与残酷现实打破了美国神话,那些沉迷者到了该是警醒的时候了。  关键词: 悲剧 个人 国家 美国梦 《美国的悲剧》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思考探究的话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的表扬更要注意细节和过程;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如果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纠正,就可以采取延迟判断,集体讨论的方法,更可以把学生的错误答案积累成有用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评价答案 表扬 纠正 有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