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实践、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 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课
政治课堂的空洞的说教似乎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时我们甚至会听到故意起哄的学生把价值观引向错误的方向。面对这一切,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认同?如何让学生对政治课堂更有兴趣?如何真正做到增强政治课堂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掌握信息、分析意向、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补充教材内容。
问卷调查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种种问题。
比如:在上“交通法”这个内容时,我先设计了一个问卷,对学生自己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掌握交通法规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违反交通法规的一些真实想法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束后,我掌握了学生的普遍想法:大家认为所有人都在乱穿马路,我为什么要遵守呢?觉得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上街进行问卷调查,第一组学生调查中学生有哪些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一般的行人有哪些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并尽量问清违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组统计在某一路口一定时间内违反交通法规的百分比:第三组联系学校附近的交警大队,查询一些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后果的资料。三组学生在调查问卷活动结束后,进行了课堂反馈,这时他们不仅熟悉了交通法规,而且也正视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更清晰地了解了违反交通法规的后果。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表示无论是从建设文明城市提高自身素质,还是尊重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再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以及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二、激发情感、引导行为、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中年以后,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到一定的年齡时。我们都体验了父辈祖辈们的种种艰辛,我们会突然很理解他们当初的行为,于是便有了共同语言。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希望他们能尽早的理解长辈们的苦心,懂得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行为和事件,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把握自己的行为。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家长产生共鸣,就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带到生活实践中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
比如:我在“尊敬父母”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课前我把学生分成4组,其中有2组分别让他们去模拟父母的种种生活,比如有模仿母亲怀孕体验孕妇感觉的,(让一位同学在一周内回到家里就负重,在腹部绑上重物,每天增加,就像母亲怀孕一样。);有和父母一起上班体验父母工作情况的;有在家和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父母在家做家务服侍老人、孩子的……两组同学体验活动结束后,在课堂反馈时,发自内心的说:“做父母太不容易了!”“父母真伟大”“我很惭愧以前那样对待父母”。这些感慨不是虚假的,不是教师家长教他们这样说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他们真的感到父母太辛苦了。
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的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三、突破书本、大胆创新、选择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一般总是以书本的知识为主而进行教学:而作为学生,他们也总是围绕书本进行学习。但有时候书本并不能穷尽,甚至有时候书本的知识会与现实生活有矛盾,这时我们就要鼓励学生突破书本。大胆创新了。
比如,在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课时,书本上介绍了几种消费者保护自己的方法,其中包括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等。但是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通过消协解决问题的消费者并不多,而且有时候似乎消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个现实问题与书本上有很大的出,入,怎么办?于是我让学生广泛采访,收集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好方法,最后学生们真的找到了一些书上没有提到的方法,比如:打电话给电视台曝光等。这样一来既补充了书本的不足,也解决了现实问题。平时我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时,常常会增加一到两点,用省略号表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省略号代表什么,他们还可以自己总结出哪些是书本上没有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创新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课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关键词:体验 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课
政治课堂的空洞的说教似乎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时我们甚至会听到故意起哄的学生把价值观引向错误的方向。面对这一切,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认同?如何让学生对政治课堂更有兴趣?如何真正做到增强政治课堂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掌握信息、分析意向、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补充教材内容。
问卷调查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种种问题。
比如:在上“交通法”这个内容时,我先设计了一个问卷,对学生自己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掌握交通法规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违反交通法规的一些真实想法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束后,我掌握了学生的普遍想法:大家认为所有人都在乱穿马路,我为什么要遵守呢?觉得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上街进行问卷调查,第一组学生调查中学生有哪些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一般的行人有哪些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并尽量问清违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组统计在某一路口一定时间内违反交通法规的百分比:第三组联系学校附近的交警大队,查询一些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后果的资料。三组学生在调查问卷活动结束后,进行了课堂反馈,这时他们不仅熟悉了交通法规,而且也正视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更清晰地了解了违反交通法规的后果。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表示无论是从建设文明城市提高自身素质,还是尊重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再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以及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二、激发情感、引导行为、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中年以后,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到一定的年齡时。我们都体验了父辈祖辈们的种种艰辛,我们会突然很理解他们当初的行为,于是便有了共同语言。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希望他们能尽早的理解长辈们的苦心,懂得如何正确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行为和事件,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把握自己的行为。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家长产生共鸣,就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带到生活实践中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
比如:我在“尊敬父母”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课前我把学生分成4组,其中有2组分别让他们去模拟父母的种种生活,比如有模仿母亲怀孕体验孕妇感觉的,(让一位同学在一周内回到家里就负重,在腹部绑上重物,每天增加,就像母亲怀孕一样。);有和父母一起上班体验父母工作情况的;有在家和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父母在家做家务服侍老人、孩子的……两组同学体验活动结束后,在课堂反馈时,发自内心的说:“做父母太不容易了!”“父母真伟大”“我很惭愧以前那样对待父母”。这些感慨不是虚假的,不是教师家长教他们这样说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他们真的感到父母太辛苦了。
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的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三、突破书本、大胆创新、选择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一般总是以书本的知识为主而进行教学:而作为学生,他们也总是围绕书本进行学习。但有时候书本并不能穷尽,甚至有时候书本的知识会与现实生活有矛盾,这时我们就要鼓励学生突破书本。大胆创新了。
比如,在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课时,书本上介绍了几种消费者保护自己的方法,其中包括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等。但是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通过消协解决问题的消费者并不多,而且有时候似乎消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个现实问题与书本上有很大的出,入,怎么办?于是我让学生广泛采访,收集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好方法,最后学生们真的找到了一些书上没有提到的方法,比如:打电话给电视台曝光等。这样一来既补充了书本的不足,也解决了现实问题。平时我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时,常常会增加一到两点,用省略号表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省略号代表什么,他们还可以自己总结出哪些是书本上没有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创新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课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