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释义与师德建设问题刍议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zh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之内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唐代杰出的思想家韩愈如是说。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應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马卡连柯也说到,“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可见,师德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爱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培养学生。师德更是责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源泉,那么责任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既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又要对学生未来负责,还要对所教授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和持续发展负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立志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师之要义,修炼师德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10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7年1月3日习近平同志又在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说到,“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笔者在广州市的一所小学在岗任教,对“教师”一职的理解逐年深刻,渐渐体悟出“教师”二字包含的无限含义,也深感“传道”、“授业”、“解惑”、“四有好教师”的字字掷地有声。“师德”二字,简简单单,分量却是沉甸甸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会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然而当今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道德诟病不少,多是指责教师缺乏责任意识,态度散漫,贪图名利等。其实,“老师”的职业除了是一份工作和养家糊口的劳动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意义,因为它背负了整个社会的殷切希望。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体现。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秉持以“师爱为魂”作指导,以“学高为师”作鞭策,以“身正为范”作监督,不断努力,通过积极悦纳,讲求智慧,提升自我,在恪守职业规范的基础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高尚师德。
  三、师之根基,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作。换言之,知识教学不仅给学生以知识体系,也同时会形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而对于“如何教书”、“如何育人”,如何提高教育的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前贤先哲们曾有不少精辟阐述。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则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而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则强调:“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 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从学识方面来看,教师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知得广”,“知得深”,“教到老,学到老”,脚踏实地,触类旁通,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四、师之魅力,博爱宽容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对学校负责的精神,还要有教育学生的艺术,更要有宽容博大的爱。博学、耐心、宽容和友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从教育的真谛和教师的魅力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博爱和宽容之心。博爱,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作为教师,既能把这种博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更能给予自己的学生。博爱的教师当具备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他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地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一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博爱更是一种价值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教育工作者的那份博爱,培育好有博爱精神的未来新一代。
  《庄子·天下》亦有云,“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宽容,宽厚能容忍,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之义。教师要学会宽容,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真诚地和学生做朋友,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们的过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和学生沟通。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每位教师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循循善诱,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或错误,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的心里播种和谐友爱的种子。
  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可见,身为教师,就应该感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宽容带来的一言一行的重要。
  五、師之担当,爱与责任
  “一切教育活动都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的口号。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师爱是教育的桥梁。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要服务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一切条件。
  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师生代表座谈时也说到,“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立足岗位,肩负使命,在工作中的每个瞬间,都要牢记爱与责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肖绍喜.“师道”释义辨析[J].语文月刊,2012,(05):77.
  [2]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44-46.
  [3]何祥林、黄吴静、徐 丽.教师为本 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68-71.
  [4]刘越、吴林龙.师德建设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34-137.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职业院校需要认真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帮助新生对自身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和指导,针对普查后筛选了普查结果异常的学生,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分析  一、留守经历对现代高職学生的心理影响调查分析  在本次心
期刊
管夷吾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终身事业,是一个国家得以兴旺繁荣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当今新形势下,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多端、国家间竞争愈加激烈跌宕。惟有牢牢掌握住教育这一命脉,即是掌握住了国家在未来长远的发展道路中备具核心竞争能力的潜能之所在。  然而,反观社会当下,尊师重道的师风,日渐受到商业化、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升学指标等利益关系性强的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环境,调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应当以认可、鼓励、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去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不怕犯错的良好学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新的学习氛围和自由。  【关键词】课堂气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上师生之间
期刊
【摘 要】高校行政化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校受制于政府管控,自主权难以充分发挥;高校行政权力“越位”干预学术权力;高校功利化氛围日益凸显。破解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势在必行,其策略包括政府简政放权,落实高校自主办学权;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者关系;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等。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对策  一、问题提出  我国高校行政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自从实行收费制起,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逐渐的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套“奖、贷、助、补、减”体系,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因素,高校资助工作矛盾日益突出,问题也逐渐增多,本文认为应认真全面地分析高校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从而确保教育实现公平性,保障贫困学生的权益。  【关键词】教育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2013年11月,
期刊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构建一支教师资格及其他职业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措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地方高校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体验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体验式
期刊
【摘 要】本文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等方面提出问题,之后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高电压相关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正确处理电力系统中过电压与绝缘这一矛盾。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相对复杂性,在客观上增大了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想要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改善企业管理模式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行政管理之外,思政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提高企业的思政管理工作能力,有利于统一员工的思想理念,提升其思想素质,能够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人本观念在思政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人本观念;思
期刊
【摘 要】大专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跟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大专教育具有本身独有的特点。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专院校的学生数量与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针对当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探索分析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析  自改革开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