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給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从而净化心灵,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 在阅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如《白蝴蝶之恋》中,小蝴蝶陷于危难中,身体已经“冻僵”,失去了知觉,“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在“我”的关怀下,小蝴蝶“渐渐苏醒过来”。“我”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一个生命,“我”“感到无限的喜悦”。这种爱是超越功利的,是精神上的关爱,是人道主义的闪耀,是发自人本性的纯粹的爱,再如《善良》一文中的中学生,面对父亲瘫痪,母亲下岗的家境,仍然用买雨具的方式来帮助桥头卖伞的老人,因为她懂得还有比她们更贫困的人,等等。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学生体验到了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2 在朗读中品味内涵美
鲁迅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因此,要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它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生命的热爱。
3 在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意境是外在境界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谁都会赞叹作者笔下的西湖美景,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学这首诗时,可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通过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进而使学生得到美的愉悦。
4 在赏析中品尝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或清新洗练,读来如明净无尘的水晶,或质朴自然如甘洌清澈的山泉,或优美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品尝语言美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比如,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送“我”小橘灯时说:“天黑了,路滑,这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最后送“我”出门时,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简短的几句出自孩子心底的纯真、稚气,对新生活充满着信心的、有个性的儿童语言,表达得何等形象、真切!再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都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
品尝语言美,还要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手法对号入座,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这样语言美的品味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盛花繁;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突出花的情趣,同时运用对比,由花儿自衰到盛,再联系本文的背景,让我们感悟到了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美育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联想,提高其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 在阅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如《白蝴蝶之恋》中,小蝴蝶陷于危难中,身体已经“冻僵”,失去了知觉,“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在“我”的关怀下,小蝴蝶“渐渐苏醒过来”。“我”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一个生命,“我”“感到无限的喜悦”。这种爱是超越功利的,是精神上的关爱,是人道主义的闪耀,是发自人本性的纯粹的爱,再如《善良》一文中的中学生,面对父亲瘫痪,母亲下岗的家境,仍然用买雨具的方式来帮助桥头卖伞的老人,因为她懂得还有比她们更贫困的人,等等。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学生体验到了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2 在朗读中品味内涵美
鲁迅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因此,要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它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生命的热爱。
3 在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意境是外在境界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谁都会赞叹作者笔下的西湖美景,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学这首诗时,可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通过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进而使学生得到美的愉悦。
4 在赏析中品尝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或清新洗练,读来如明净无尘的水晶,或质朴自然如甘洌清澈的山泉,或优美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品尝语言美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比如,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送“我”小橘灯时说:“天黑了,路滑,这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最后送“我”出门时,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简短的几句出自孩子心底的纯真、稚气,对新生活充满着信心的、有个性的儿童语言,表达得何等形象、真切!再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都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
品尝语言美,还要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手法对号入座,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这样语言美的品味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盛花繁;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突出花的情趣,同时运用对比,由花儿自衰到盛,再联系本文的背景,让我们感悟到了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多种多样的美育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联想,提高其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